提要 Overview

在第三场《齐格弗里德》谢幕时,饰演齐格弗里德的歌者之一斯蒂格·安德森被BOO(喝倒彩)了。

相关 About

瓦格纳 - 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WWV 86 Wagn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The Ring of the Nibelung), WWV 86

2010-09-21 23:38 东方早报

在第三场《齐格弗里德》谢幕时,饰演齐格弗里德的歌者之一斯蒂格·安德森被BOO(喝倒彩)了。由于连续演出几个小时,安德森在最后显得有些力 不从心,和其他演员相比明显弱了些。而在第三场中,另外一位饰演齐格弗里德的兰斯·雷恩则受到了近20分钟的掌声。“这种‘传统’在拜罗伊特也会上演,包 括在美国洛杉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都曾发生过这样的状况,兰斯·雷恩也曾被BOO过。”一位乐迷告诉早报记者,而在雷恩看来,像梅尔肖尔那样能坚持 两场全演的英雄男高音简直如同“禽兽”,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极限。一些专业人士则表示,这说明中国观众的辨别力和要求并不低。

早报:有的演员被喝倒彩,有的则获得了长久的掌声。

樊愉(《音乐爱好者》主编):对这些瓦格纳歌手应该怀着崇敬的心,而不是在没有看过几个现场版本的情况下随意评判,是好或者坏。不管是男高音和 女高音,有几个人能连续唱上一个小时的咏叹调?在中国根本不会有。这种艰难的程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确实很残酷。

早报:瓦格纳的歌手和乐队要面对很苛刻的要求,特别在体力方面。

樊愉:对,在铜管乐方面非常之棒。一天演出四个小时,即使有轮换,也是相当吃力的,是个体力活。在西方也很少有机会欣赏到这种庞大的制作,因为耗资巨大。据说明年的拜罗伊特就没有安排《指环》的演出。

早报:对于观众来说,欣赏这样的歌剧是否也是一种挑战?

樊愉:两百多个“主导动机”(又叫主导主题,是歌剧、舞剧、戏曲和标题性大型作品中描写人物或特定剧情的特征性旋律,每当这一人物出现,或遇到 这一场景时,就出现主导动机)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辨析能力和记忆力。另外,从发源来说,最早用音乐歌唱德语诗歌,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对观众的理解和演员的表 演来说都是这样。还有就是西方文化中的神话寓言与中国的不同,这些背景都是需要了解的。

早报:能够演奏《指环》的乐队也是百里挑一的,而且编制也有不同。

李严欢(乐评人):乐队是整个歌剧制作中的大亮点,这部四联剧已经超越了“歌剧”的范畴,把人声作为歌剧的一个部分来演。同时也是人声和乐队抗 衡的作品,对人的身体是极大的挑战。对乐队来说也非常重,和一般乐队相比,“四管制”乐队起码有八九十号人,其中圆号六个,竖琴两把,长笛三个,编制就不 一样。在第一场《莱茵的黄金》的第一个音下去之后,乐队是从头演到尾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到风格纯真、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可见《指环》对 科隆爱乐来说是件“看家活”,当然也得益于指挥的调教。

早报:对于瓦格纳歌手的要求很特别,对于齐格弗里德的扮演者要求特别高。

李严欢:我感觉雷恩的戏路蛮广的,他是加拿大人,接受的意大利声乐教育。可以这么说,唱得了“瓦格纳”的人可以去唱意大利歌剧,但唱意大利歌剧 的人很少能兼容唱“瓦格纳”。三大男高音里面,只有一个多明戈能“兼容”唱“瓦格纳”,因为他是从男高音转行的,音域比较宽、幅度比较大,像卡雷拉斯的声 音比较抒情就唱不了“瓦格纳”,现在当红的男高音里面也只有少数人能唱。以前拜罗伊特音乐节会与歌唱家签订合约,在一定时间内只唱“瓦格纳”,为的是保护 嗓音。很多人唱了意大利歌剧之后就无法再唱“瓦格纳”了,回不到那个声音了。因为需要“英雄性的力量”,在力量的控制、嗓子的运用上面不一样,说得通俗点 就是“声音大一号”。

早报:这次的服装和舞美受到很多议论,觉得太现代了。

李严欢:可能是为了考虑现代人的审美,另外,可能也是因为“古装”版的演出道具更为庞大。对于很多没有看过,甚至没有了解剧本的观众来说,看到 沃坦穿着制服就是一种直接的感受,也不会想到他是众神之神。还有最后一幕的“大火”,都是非常具有视觉效果的。像这样的作品,在现场看的感觉是完全两样 的。对我个人而言,看这个是个“精神负担”,很多专业的人也只挑两部看,但这次真是机会难得,因为现在连国外也很少演。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