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8月27日,旅德钢琴家陈萨独家做客新浪娱乐,与网友一起分享新专辑背后的故事。

相关 About

陈萨 Chen Sa 著名钢琴家

2009-08-30 00:01 新浪娱乐

实录:旅德钢琴家陈萨做客赴荷兰建木质录音棚
陈萨谈赴荷兰建木质录音棚

新浪娱乐讯 8月27日,旅德钢琴家陈萨独家做客新浪娱乐,与网友一起分享新专辑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赵宁:欢迎各位新浪网友,我是主持人赵宁,今天很开心能够邀请到青年钢 琴家陈萨来做客新浪,欢迎你。

陈萨:你好,大家好。

制作专辑过程仿佛孕育生命

主持人赵宁:刚刚我也是拜读了你录制这张新唱片过程当中留下的日记。这张新的唱片对您来说承载着什么新的意义吗?

陈萨:我自己的个人专辑,每录一个新的东西都会有一种孕育的感觉,就好象自己的小宝宝一样,虽然我从来没有生过孩子,但是我大概孕育的过程和感 受,到最后看到一张CD的发行,这一定是一个很独特的过程。当然是很开心了,而且也是大家一起的努力,最后有这样的结晶,非常开心,而且现在很开心地看到 它已经上市了。

主持人赵宁:这张唱片所选择的歌曲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和您之前推出的唱片有什么不一样?

陈萨:这个乐曲全是选自俄罗斯作曲家,有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还有一个乐队版本的编制。当然我现在是钢琴的独奏版本,还选了6首拉赫玛 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另外还有一首也是穆索尔斯基的,还有一个乐队版本,叫《荒山之夜》。后来也是根据一个俄罗斯钢琴家自己做的一个改编曲,把它变成 一个钢琴的版本。这些东西放上去,比较有新奇感觉应该是《荒山之夜》、《图画展览会》我作为一个女钢琴家录制这个东西,还是存有一定的挑战。所以,自己感 觉还是觉得这个过程既然已经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不错,挺有成就感。

主持人赵宁:刚才聊到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你是第二位挑战这首乐曲的女钢琴家,可以这么说吗?

陈萨:我不知道是不是如此的准确,确实录这个作品的女钢琴家比较少。

主持人赵宁:为什么呢?

陈萨:因为这个曲子先从时长来讲,弹下一遍大概是30—35分钟,它是根据一个作曲家的好朋友,是一个画家,他看了一个画展以后,对那个画展上 的画有感而发的创作,是一个套曲形式。所以,需要演奏者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表现在技术上也是很有挑战,还又怎么把所有的东西组织得非常有整体性。当 然这个曲子本身落差很大,很有戏剧性,每一个都非常不同。其中包括有刚孵出来小鸡的舞蹈,小鸡的小芭蕾舞,小到小鸡,也有花园一些情景的描述,还包括非常 疯狂的巴巴呀嘎,是一个非常野蛮的人,还有基辅大门,非常雄伟的感觉,有非常非常多的特色在里边。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讲,它都是一个挑战。

主持人赵宁:我也在日记当中看到了你为了挑战这首乐曲,也是在两天的录制工作当中反复地演奏了很多遍。

陈萨:我们一开始确实想录制这个东西的时候,是在阿姆斯特丹郊外的农场,是非常郊外的感觉。从一开始这个录音的历程变得很不一样,很不同平常。 因为通常的录音都是在录音室、录音棚,比较会让人紧张,有机械感觉的场景。这次我们就是到了阿姆斯特丹以后,开车大概2、3个小时,到了一个望出去基本上 没什么人的地方。我们自己的录音棚是原来荷兰的钢琴家自己发现了这个地方,他自己就又花了很多心思,把它重建,内部确实是由木制组成的一个音乐厅。空间很 高,屋顶很高,所以音学结构,声音的反馈都很好,有足够的我们所需要的回音系统。

到了那边以后,我们大概有三天多到四天的时间来录制所有的这一个专辑的曲子。一开始就决定先从最大的东西开始,就是这30多分钟的曲子。

#p#副标题#e#

主持人赵宁:因为你采用了很传统的一种录音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完整地弹奏它。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您前两天的工作中反复弹奏。

陈萨:确实是这样。因为像很的录音里,那些老一代的钢琴大师,为什么他们的演奏,哪怕是录音里的演奏听起来都非常鲜活,就是因为剪辑做得非常少,尽量都是一遍完成。

主持人赵宁:这种情感会很连贯。

陈萨:没错,他的呼吸和情感的发展都更符合人的生理或者精神上也好,这种连贯性都非常好。所以,我们也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开始的时候录还是属于完整的先弹它几遍,有一些个别的瑕疵,我们再把它补小补丁,进行一个小的剪辑。

CD中《图画展览会》鲜有女钢琴家挑战

主持人赵宁:根据您提到的是《图画展览会》,这个曲子很少有女钢琴家去挑战。我就想借机问问你,你觉得女钢琴家和男钢琴家在哪些方面他们是有一些差异或者是有一些不一样的特点?

陈萨:这个问题当然也不是你第一次来问我,因为很多很多人提出这个疑问。我觉得是有一定的差别,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女的和女的也有差别,男 性和男性之间也是有差别,更别说这世界上一个男一个女,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性,而且感受事物的方式可能会不同。曾经我还记得有科学家做过脑波的测试,女性 感受事物和男性感受事物走的脑波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要去说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只是一个敷衍而已。男和女确实在生理上,如果泛泛地讲起来,也许女性是 更感性一些,她接受事物第一的感受是感受和新的感觉。可能男性很多东西会是逻辑性很强,他看一个事情非常不自觉地就会看到一个事情整个框架上的东西,还有 逻辑性的,好像要把事情弄得非常支架化或者怎么样。但是在学古典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求着一种相对来讲非常完整和完美的一种形式,在音乐里面它都是 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我不认为某一个作曲家的音乐就是女性化的,或者是所有的作曲家,虽然大部分的作曲家都是男性,但是我也不认为他们的东西只是男性 化。我认为所有的音乐作品是一个相对来讲非常完整和完美的组合。所以,在学习和在不断的跟音乐打交道的路上,实际上我们的人性也慢慢地会被调教得非常多样 化,也就是说可能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特色,但是它都有中性的成分。我不知道这样说得清不清楚。

主持人赵宁:但是也有人说得很直接,说女钢琴家可能力量上要小一些。

陈萨:如果完全从生理的角度来讲,比如说谁的肌肉成分更多,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好玩的说法,谁的肌肉成更多,谁的力量更大,当然不是那么绝对。因 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对比、有比例的世界里,比如说白和黑是有对比,你才会觉得它各自的特色。所以,在一个音乐里,在一个微小的小宇宙里是有自己的对比, 而形成一个强烈和微弱,或者是一个细腻与粗犷,是有自己的小宇宙。也就是每个人都有,关键是这之间的落差和反差有多大。

主持人赵宁:我想问你身上女性的特质,比如说敏感,比如说你的感受力、细腻,会投注到你的音乐当中,为你的音乐注入不同于其它人的特色和风格,你怎么解读他?你解读一下在你手下的音乐会有什么样的陈萨的风格?

陈萨:我不是那么理性地在看待自己,或者说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非常理性地去找谁怎么样才能是陈萨的风格,我现在演奏的风格或者弹奏出来的东西一定 是很自然而然形成的,这是我自己有意识知道的。因为很多东西,如果它不是从心里来的话,很多东西如果是做上去或者只是把它做成一种公益型的过程,所有的音 乐出来不是自然的,你是听得出来,是有很多人工的东西,有很多想法和idea,但是缺少一种纯的本质。

所以,我在要做音乐的时候,通常都是我心里怎么感受的就怎么去弹。而且很有,有一些时候是音乐来对我讲话,而不是我要去找什么东西。你要主动去 挖掘很多东西的时候,这是一种态度。还有一种态度是你保持主动性,但是你也同时非常自然、非常开放,等着音乐里的东西来找你,到你的心里。也就是说,如果 一定要总结一个什么,也就是你需要去主动地发觉,但是你也需要很自然地去感受。是这样一个过程。

主持人赵宁:这让我想起了在中国很多文化里都会有天人互补的感受。

陈萨:天人合一是吗?

主持人赵宁:就是自然会被你吸收,被你融会贯通。

陈萨:你说的这些完全是存在在音乐里,尤其是我们是流着东方血液的人,很多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或者是潜移默化。

主持人赵宁:说到东方血液,我们看到这些年有很多从中国走出去的优秀音乐家,他们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接纳。但是在这之前,或者即使到现 在也有很多人说中国人的这种文化特点,吸收到的教育方式和他自己的感受,真正去理解西方的音乐文化,或者跟它所融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陈萨: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音乐家受到国际上的这种认可,也不是说最近短短的几年就突然之间什么都发生了。可能要算 起来,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从那一段时间,或者文革以后,大家对古典音乐和西方文化的渴求,还有这种强烈的愿望,要去接触和认识,包括热爱。所有的这些 东西是慢慢成长到现在,突然它只是有开花结果的时刻,我们都赶说了。所以,应该说很幸运,很开心,这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你刚才说到中国离西方音乐到底有多远、有多难,这是永远需要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但是谁也没有说要求你在20多、30岁的时候就一定要让你把所有 音乐和生命的真谛完全掌握在你的手当中。而事实上国外的人也不是说就是在一个年龄段就要一定完成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搞音乐这个事情,它就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赵宁:不是说达到一个目标就怎么样。

陈萨:它是很长很长的一条路,而为什么我们一直都在走这条度,如果大家都选择这条路,那是因为在每个路上你看到的风景不一样,如果用摄影师来打 一个比方,你照下来的东西有不一样。所以,现在看到我们录下来的CD、弹出来的东西感受不一样。这就是艺术之路的魅力,让我们永远一直还有这个选择。

主持人赵宁:我很好奇,我不知道我去终结你的音乐之路对不对,我记得你是16岁的时候在国际舞台上获大奖。在这之前你是来自于四川,也就是说16岁之前你是在四川学习钢琴。

陈萨:是,在成都。我是9岁的时候跟我的老师但昭义老师学。

主持人赵宁:9岁开始学?

陈萨:正式还是学是9岁,7岁自己开始活动活动手指。

主持人赵宁:现在很多孩子3岁就开始学了。

陈萨:是,现在开始的越来越早,而且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完全是钢琴的热潮。

主持人赵宁:16岁的时候你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之后有去德国深造。

陈萨:对,我是先去的英国。

主持人赵宁:然后再去德国。你能去比较一下这两个学习阶段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吗?这里可能涉及到东西方音乐在钢琴教育上的不同。

陈萨:当然我研究要感受起来,完完全全是一个女孩的感觉,我感受的是成长的不同。现在理解起来,东西方的老师,当然16岁以前我很幸运,跟但老 师,东方的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他的教学几乎是有家长性的细致入微来教你,包括几乎是扶持你成长。包括在国内的时候也是妈妈、爸爸都非常支持你,你几 乎不用想任何其它的事情,非常轻松。后来出国了以后,主要的区别,除了老师还有在生活上你突然是要自己去打理生活,要去想很多生活里各种各样的事情。虽然 在英国的时候,我也是住在学生宿舍,相对来说简单很多,但是在德国我就是自己出去租房子,相对来讲很多社会性质要强一些。

我在国内的时候,像小时候老师还是启发我用最自然的一种心去感受音乐,要做真实的艺人,当然也打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当然出国了以后,老师可能 对你专业上的关心就相对来讲没有那么的有焦点,哪怕你今天来上课,你要是没有怎么练琴,他也随便给你讲讲音乐,这节课也能过去,不一定要把你揪着怎么样。 他会用没有那么严格,但是比较宽泛的教学方式来启发你,让你自发地去寻找你想要的音乐里面的东西。

#p#副标题#e#

主持人赵宁:陈萨可能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也会让你感受到真真正正地走进比如说西方的文化当中,比如说你会看到当这个曲子谱写出来的时候它的一个环境,你可能会去感受到这个作曲家当时的心切、故事。

陈萨:我确实会有这种感觉,确实在欧洲学习,那一种氛围,我很难讲氛围是什么,但一定是一个大的东西。比如说就好象在德国,我们学校旁边就非常 原始的大森林,树都是你仰着头才能看得到尖的,一大片树林,人一走进去就觉得自己特别小。随处可见教堂,几乎经常是在周末的时候或者是有一些什么节假日的 时候,都会听见教堂的钟声等等。像这些在生活里,久而久之你不会注意的这些东西,实际上会影响着你。比如说我现在突然听到某一个作曲家,比如夫列的一个安 魂曲,当然这个安魂曲是有宗教色彩的音乐,有很多人声的合唱,那种东西我就很难想象没有教堂,在那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跟这样的音乐有一些接近的东西。虽 然不是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但也是可以触摸的东西。所以,我现在说起来真正西方、东方,但是说到底,我不是一个喜欢完全都市化的高楼大厦或者比如像东京,节 奏非常快,很有激动的购物的气氛的地方。我觉得那种地方不是我最喜欢的,不管东西方,我总是觉得音乐是存在在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赵宁:现在的陈萨已经去非常非常多知名的音乐厅去演奏过,包括也和那么多非常知名的乐团的合作、指挥家的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哪几次是让你也非常激动和印象很深刻的?

陈萨:我必须说所有的这些演出,不是说每一次感受都一样。我尽量是在让自己不机械地去演奏,我尽量让生活和演奏都是没有重复的,或者说不是完全 只是凭着一种惯性去做,以为那个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意义。但是实际上,真正非常完美的演出或者说给我成就感最大的演出,并不是音乐厅,也不一定是某一个乐 团,而是一种演奏者、音乐厅、观众,这当然其中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我自己的投入,所有的这一切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到最后能够产生出一种非常奇妙的化 学效应,那种奇妙的化学效应是给我最难忘的时候。现在想起来,离我最近,其中包括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演出,当时弹的是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最近这次是在 日本的KIOI音乐厅弹了一场独奏会,那个独奏会是该《月亮故事》,其实包括很多好像在夜晚,有一些幻想性的元素。因为那个音乐厅确实很特别,因为它的那 种声学结构,还有灯光,还有整个你在里头所听到的东西,会非常有启发。所以,在某一种奇特的时刻,你的那种灵感就会特别特别多,好像听到自己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人在弹琴,或者有一些时候你会抽离开。像另外一个人在听你弹琴一样,那种状态不是永远都会发生的。

主持人赵宁:在西方听音乐会成为了一个大家非常习惯的事情,有很多热爱音乐的观众,他们惊讶一个黄皮肤、后头发的女孩子在弹奏他们一直传统下来的这些乐曲吗?

陈萨:在我16、17岁的时候,那个时候西方还是非常非常惊讶的状态。慢慢的,16、17岁到现在,大概十年间,整个中国的音乐家,包括小提琴,包括声乐,包括大提,各行各类,包括音乐以外的这些人才,所有的这种涌现,让西方已经不只是惊讶,而是一种欣赏和等待。

主持人赵宁:住在柏林?

陈萨:是在汉诺威,不过两边都离得很近。

主持人赵宁:和其他中国的音乐家们有交流吗?比如我知道很多人也住在德国,住在柏林。

陈萨:对,对,其实平时真的要聚在一起的交流是蛮少的,因为大家都各忙各的,哪怕不演出的时候也要自己为下一阶段的东西做学习和积累。所以,能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是一个遗憾,但是也没办法,这就是生活。

主持人赵宁:对我们来说最遗憾的是你不能经常回到国内来进行演出了。

陈萨:9月份就有。9月、10月我都会在国内有演出,会在一些城市有演出,10月初还会参加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活动,国家大剧院做的,应该算 是国庆的系列演出当中有两场,也正好是中秋的演出,我会参加两场,弹两部钢琴协奏曲,梁祝从来都是小提琴协奏曲,这次陈刚老师写成一个钢琴协奏曲,这是一 个很大的改革,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尝试,如何把梁祝在弦乐上表现出来的委婉,再加上钢琴天生是有一点打击乐器这样性质的乐器,能够发挥出它的一种辉煌, 如果弹好了,会是一个很好的结合。所以,现在也在开始学。

主持人赵宁:在中国演出能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中国欣赏音乐的观众是不是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步?

陈萨:如果我们现在把中国的东西带到国外去,可能外国的观众也会有一种距离感,但是他们会很感兴趣,他们会很好奇看看中国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哪 怕他们不喜欢或者暂时不能接受,他们也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大家也是对古典音乐有热忱,比较喜欢听自己能够听得懂的那些乐曲,一听到自己听得懂的就很 开心。但是对于一些可能有一点生疏的东西,大家会缺乏一些耐心。所以,这可能是一个时间的过程。

主持人赵宁:而对于国内有这么多的孩子,他们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学钢琴,作为一个过来人,你对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陈萨:我现在倒不是特别想劝小孩子一定要搞这个为专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太现实的总结。因为我觉得这条路确实是需要付出很多,这是第一。现 在因为我不了解每一个学琴的小孩是否是真的喜欢音乐,还只是父母逼迫而已,搞得大家都很辛苦,很疲累,这样下去其实真的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如果说能够从 学琴的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音乐的奥妙,体会到音乐的美妙,这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很大的收获,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本来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如果说是学了音乐以 后,一旦能理解,以后能欣赏音乐,这个世界可能不是这样一个空间,完全是立体化的,而且几乎是由多种空间在你的眼前和在你的世界里,那可能是这一生最大的 收获。但是我们如何能真的喜欢音乐,可能不一定要学钢琴或者一定要学小提琴,可以听音乐,可以保持这样一个接受的幸福。

主持人赵宁:今天非常感谢陈萨做客新浪,希望9月份你在北京的演出我们都能够去欣赏。

陈萨:好,谢谢。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