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艺术节 上海

2008-10-27 12:05 新民晚报 沈次农

段皑皑
段皑皑(左)和乔治·马思蒙

 ◆沈次农
    
    《空山鸟语》和《云雀》、《良宵》和《小夜曲》、《梁祝》和《蝴蝶夫人》……从字面上不难发现,这是寓意相近的几组中外曲名,都是音乐史上的名作。
    
    从来名作都是独立演奏。这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和艺术上的强烈个性使然。可是在今年第1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却有人要把这些曲名相近、音乐风格各不相干的作品,把中外鸟鸣、中外良宵、中外爱情悲剧放在一起演奏——不仅仅是同台,还是同时。
    
    这就是由一把小提琴和一把二胡,一位美国演奏家和一位中国演奏家构成的“飞弦组合”。11月8日在东艺舞台亮相。
    
    时至今日,在两位音乐家身边的人依然感叹这是一份难得的缘。
    
    美国演奏家其实是俄裔——乔治·马思蒙(George Maxman)。人们或许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却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中国爱乐者无人不知的小提琴“大卫王”;而中国音乐家则是上海民乐界近年声誉鹊起的二胡演奏家段皑皑——一个清瘦的江南女子。让他们走到一起的,是二胡名家闵惠芬。
    
    除了奥伊斯特拉赫,马思蒙还有一位老师,那是苏联著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原来马思蒙除了演奏小提琴,还是一位作曲家。他为香港舞蹈团写的两部舞剧《东方美神——观世音的故事》、《倾国倾城——四大美人》的音乐,在香港获得极高的评价。
    
    就是因为香港的创作经历,让马思蒙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兴趣。在中国舞蹈界和音乐界朋友的引荐下,马思蒙结识了段皑皑。
    
    于是,“飞弦组合”的几乎全部曲目,都由马思蒙创作或改编。
    
    他为了这台演出写了独奏曲、重奏曲和双协奏曲(包括乐队伴奏乐谱)。曲风包括西方的、中国的,还有爵士乐甚至中国戏曲音乐。各自呈现又相互融合,形式多样而内容翔实,并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音乐会主体乐器只是一把小提琴和一把二胡,但经马思蒙的二度创作,使这些曲目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可听性。
    
    中国民乐和西洋古典乐相结合的演出,历来音乐会上并不少见。只是基本上以改编为主。形式以民乐队奏西洋乐或西洋乐队奏民乐,也即洋为中用或中为洋用。像这样的混合编制,这样的彻头彻尾的中洋并用,迄今还未有见。而这种创新,首创于一位洋音乐家,单其创新意义,就足以让人感到新鲜。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