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历史证明,文化创作从来不以数量取胜,模仿、雷同更非正途。

相关 About

谷建芬 Jianfen Gu 著名女作曲家

2010-11-26 21:26 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鲁民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曾坦言,我90%都是失败之作。谷建芬的“失败”说并非矫情,她还由此深入剖析了“失败”缘由,即“主要原因是雷同,缺少创 新”。她决不容忍自己的作品有雷同处,也绝不重复别人唱过的歌,为此而“毙掉”大量辛辛苦苦写出的作品。谷建芬压在自己手里的音乐作品也不少,因为觉得还 没有写出自己的应有水平,谁来索要都不给,出多大价钱买也不卖。

诗人郑板桥也是这样的人,他的书斋有副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特别提倡诗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坚决反对雷同、沿袭。 他的诗作很多,但留下来的却很少,因为他在整理诗稿时,把那些雷同、平庸之作统统烧掉,还自记其事“板桥居士重饶舌,诗到烦人并火之”。并在序中写道: “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滥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然后把诗与序一并付梓。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仅在创作上力戒雷同,每有新意,而且在讲课时也决不重复自己、重复别人,往往与众不同。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 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他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 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对雷同疾恶如仇,势不两立,对创新心向往之,追求不已,是所有成功的文化人的共同特点。他们既不姑息雷同自己,更不屑于雷同别人,永远都在苦心 孤诣地探索,殚精竭虑地构思,出自他们之手的作品数量可能不多,但肯定都是精品,都是心血结晶,都有不同凡响之处。正因为如此,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 会》唱遍祖国大江南北,《那就是我》、《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的祖国》等名曲,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象征。郑板桥的诗作,则别有洞天,独辟 蹊径,至今仍是人们吟诵的名篇。

国内今天的文化创作规模,不论歌曲、诗文,还是画作、影视,都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但遗憾的是真正能称得上精品的不多,传世之作更是凤毛麟角, 多是平庸之作,有的干脆就是文化垃圾。究其所以然,缺乏创新,雷同成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欣赏艺术作品时,一段悦耳旋律,一组精 彩镜头,一个动人情节,一个优美画面,总觉得似曾相识,好像在哪儿见过,网上一查,果然是模仿或照搬人家的。至于原封不动地抄袭,那就更是等而下之,连雷 同都不如了。

历史证明,文化创作从来不以数量取胜,模仿、雷同更非正途。因而,每个想有所作为的文化人,都应学学谷建芬的严谨创作态度,追求创新,鄙视雷 同;学学郑板桥对雷同作品毫不留情的决绝态度,学学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四不讲”精神,自出机杼,不落窠臼,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独到之处的艺术精品。

艺术的生命在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