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从1949年到2009年这60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研究领域、少数

2009-09-27 09:31 中国民族报 通拉嘎

 少数民族音乐60年
 
    “1957年5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大各族女代表,
内蒙古著名歌唱家,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宝音德力格尔在场(右一)。资料图片 

从1949年到2009年这60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研究领域、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育领域和少数民族专业艺术团体的发展与创作领域。

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研究

谈到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首先应该谈到的是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该项工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66年,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至20世纪末,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

1956年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对全国各少数民族进行各学科、全面的社会历史调查。1958年,为了配合这一全国性的调查,中央音乐学院、中 国音乐研究所等单位派人随各分团深入到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有关文化艺术和音乐的调查、收集、记录工作。这次多学科的综合调查不仅基本查明了我国 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界进行的第一次全面的少数民族音乐调查,出版了如《哈萨克民间歌曲集》等调查报 告和民歌集。这一空前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文艺、音乐的调查一直延续到1964年。在此期间,音乐家们还先后对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西藏的民间歌舞堆谐、西 藏的古典歌舞囊玛、纳西族的民间乐种白沙细乐、侗族的大歌和拦路歌、景颇族的文帮木宽以及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等进行了专门的调查采访,并出版了相关的 音乐资料和调查报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间活动在调查活动以及各级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得到了恢复。

“文革”期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978年到20世纪末,随着“文革”的终结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 实行,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又得以恢复,并取得了很多里程碑式的成就。这一阶段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已经从简单的资料搜集向多学科深入研 究的方向迈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先得到重视的是有关传统音乐遗产的全面系统抢救,具体体现在《中国琴曲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 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这五大系统工程的规划和逐步落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大百科 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音乐词典》等一些学术价值较大的大型史料集及大型辞书先后问世。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1986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成立,这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从这个学会成立以来,音乐家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学会所属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系列少数民族音乐方面的文章和专著。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和专题研究的过程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以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就进入了专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 多学科立体研究的阶段,而且在研究目的上更加明确了“保护、传承”的意义。从21世纪初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不断加强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宣传和 推广,促进了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而且把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放在提高整个民族文化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在国务院宣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很多都涉及到少数民族的音乐体裁。2005年,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和维吾尔族 木卡姆艺术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代表作”中,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 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论著也不断增加,这些著作除了一如既往地关注音乐本体的研究之外,还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 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让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呈现出立体研究的趋势。民族音乐学家们在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田野工作”的时候,已经从单纯的记谱向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信仰、民族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立体考察,而且在调查手段上也使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现代化的记录手段,力求能够全方位 地记录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育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领导除了组织音乐家们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普查研究以外,还特别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和传承进行通盘考虑,从中 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艺术院校,为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如1958年在北京的中央 民族学院正式成立了文艺系(后改为音乐舞蹈系),同时在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等院校也成立了类似的科 系;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省、自治区还逐步建立了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如1957年创建了内蒙古艺术学校,1958年创建了新疆艺术学校、延边艺术学 校,1959年创建了云南艺术学校、贵州艺术学校、青海艺术学校、西藏艺术大学等。此外,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中,曾开设专门培养 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民族班”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也基本都设有音乐类院系,也是培养少数民族音乐骨干的重要阵地。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一支新型 的、由各少数民族本民族的专业音乐人才队伍逐步成长壮大。

过去,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都是基于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民俗生活传承等3种传承方式,而且几乎是以“口传心授”的模式来传承。自上世纪50 年代末开始,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后,这一传承就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学生们除了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以外,还学习欧洲 的音乐教育体系,将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配器等专业内容引入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来。这一举措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人才规范化的培养,同时与世 界音乐教育进行接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提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的时候,很多少数民族 音乐教育家也在反思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逐渐丢失本民族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教学的同时忘记了“口传心授”的重要补充价值 等。

少数民族专业艺术团体的发展和音乐创作

在1949年以前,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团体,而且规模都非常小。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从1952年中央民族歌舞团成立开始,相 继成立了从中央到各自治区、省、自治州、旗、县一级的与少数民族歌舞相关的演出团体。这些团体60年来编排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节目,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 的欢迎和喜爱。此外,中央及各个不同层级的政府和文化部门,曾多次组织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活动,向全国人民展示各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成果,同时也促进了各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研究、创作和保护工作。如1953年的“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56年的“全国音乐周”、1957年的“全国第二次民族民间 音乐舞蹈汇演”及1960年的“第一次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会演”等,每次汇演均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甚至堪称大师的艺术家。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各地的少数民族演出团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发展过程。从1949年一直到“文革”前,由于当时 各方面物质条件所限,加上人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贫乏,又缺乏电影、电视等现代化的传媒,所以各地方、各民族在舞台上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就特别受欢 迎,当时出现了很多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少数民族歌唱家、舞蹈家和艺术作品。如美丽其格创作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麦丁创作的混声合唱《远方的客 人请你留下来》等,都是当时各具风格的代表曲目,也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曲目。

“文革”期间,虽然社会各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但是在少数民族音乐方面还是出现了个别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由刘德海、吴祖强、王燕櫵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辛沪光创作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等。

“文革”结束之后,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流行音乐和港台流行音乐这些外来音乐文化大量进入,对包括少数民族音乐 在内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形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少数民族艺术都到了消失的边缘。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中国的音乐生活才逐渐回归到理性。所有的 人(包括少数民族)对外来的流行音乐文化失去了神秘感和新鲜感,又开始回归到理性的音乐欣赏中。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音乐审美观逐渐发生转变,认 识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局限性,转而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希望音乐家能够创作出既具有少数民族特点、又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但是这样一种回归已经与上 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少数民族热不同,而是一种多元文化下的回归。也就是说,少数民族音乐只是当今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不是主要部分。在这样大的 时代背景之下,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实验性,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在试图将民族的音乐元素与流行的音乐元素进行结合,从而开发出 一种全新的,而且具有某种民族元素的音乐作品。如徐沛东作曲的《爱我中华》,腾格尔作曲的《蒙古人》、《天堂》,张千一作曲的《青藏高原》等,都是这个时 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除此之外,谭盾作曲的《地图》等作品,以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将少数民族的音乐语汇与现代交响乐和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相结合,是 一种实验性的产物。

#p#副标题#e#

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与价值

□ 通拉嘎 


 
 
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资料图片 


 
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一定要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少数民族音乐有如下特点:

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一定要把它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语境当中进行讨论。因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既是每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是构成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也正是中华民族音乐多样性的具体呈现。另一方面,每一 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其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基本的价值所在。

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要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如文学、美术、电影等方面分开。在音乐方面,除了要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这 一问题之外,还要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保护、传承的部分。因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继承”和“借鉴”中不断转换、曲折向前的。 而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在没有“继承”的语境下谈“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空谈。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 学科的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保护远比借鉴和发展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在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时,“传统”比“改变”重要,也就是要保存本民 族的文化特色。所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音乐。特别是在电视、网络等多媒体高度发展的今 天,“继承”远比“借鉴”重要得多。可是在某些领域,某些领导认识不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而一味强调“发展”和“借鉴”,从而丧失了本民族的音 乐特点,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价值。

探讨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一定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因为少数民族音乐在60年的变迁当中,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首 先,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一直处在中国文化事业的最前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地位。这是由于新中国 刚刚成立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都从内心感到当家做主的喜悦,所以也就创作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带有时代色彩和阶级色彩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 的太阳》(美丽其格作曲)、《翻身农奴把歌唱》(闫飞作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杨正仁词曲)、《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金凤浩作曲)等,既表现了各少 数民族同胞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使各民族音乐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这里当然也包含了阶级、革命等当时的时代色彩。另一个方面,由于当 时物质条件的匮乏,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加上我国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围困,文化上相对封闭,人们能够接触到的音乐非常有限,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在当 时处于“流行”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到了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西方和港台的流行音乐文化同时进入,给本来处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中国人民送来了一 缕春风,造成了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所有传统音乐文化,在短时间内被边缘化。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的初期。在整整20年的时间里,中国音乐 一直在模仿和学习欧美、港台的流行音乐,并想通过某一种方式能够赶上或者超越西方音乐。此时,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民族音乐才重新被加以重视。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外来音乐的神秘感慢慢消失,很多敏感的音乐家认识到,要想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的音乐就一定要在“自己家”里找,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 音乐再一次获得重视。这一重视不是简单地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而是更广义的,更大范围的推动少数民族音乐向前发展。

21世纪初,国家把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认识到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突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区别于世界其他民 族,总跟在别人后面永远都不会有超越。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特别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 评价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并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能够真正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具备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在目前阶段,搜集、整理、研究、保 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远比创作和改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得多。大力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必将带动中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增强综合国 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内容。

#p#副标题#e#
60年的60部经典

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
《歌唱毛主席》    (阿布力克木作曲)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美丽其格作曲)
《赞歌》  (胡松华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填词)
《敖包相会》  (通福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
《冰山上的来客》      (雷振邦改编)
《我骑着马儿过草原》  (李巨川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
《乌苏里船歌》  (汪云才、郭颂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
《新疆好》  (刘炽根据乌孜别克族民歌改编)
《桂花开放幸福来》    (罗宗贤改编)
《草原之夜》            (田歌作曲)
《采伐歌》            (郑律成作曲)
《祝酒歌》  (施光南作曲,根据维吾尔族民歌)
《娃哈哈》  (石夫作曲,根据维吾尔族民歌)
《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  (石夫作曲,根据哈萨克族民歌)
《牧马之歌》            (石夫作曲)
《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吕远作曲)
《翻身农奴把歌唱》      (闫飞作曲)
《阿佤人民唱新歌》    (杨正仁词曲)
《打起手鼓唱起歌》    (施光南作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阿拉腾奥勒作曲)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李巨川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
《金梭和银梭》        (金凤浩作曲)
《芦笙恋歌》          (雷振邦作曲)
《刘三姐》            (雷振邦作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雷振邦根据塔吉克族民歌改编)
《蝴蝶泉边》  (雷振邦根据白族民歌改编)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金凤浩作曲)
《克拉玛依之歌》        (吕远作曲)
《在银色的月光下》    (王洛宾作曲)
《爱我中华》           (徐沛东作曲)
《阿姐鼓》             (何训田作曲)
《青藏高原》           (张千一作曲)
《天堂》               (腾格尔作曲)
《天路》                (印青作曲)

器乐曲
《万马奔腾》  (齐·宝力高作曲,马头琴独奏曲)
《牧民新歌》  (简广义、王志伟根据蒙古族曲调创作,笛子独奏曲)
《彝族舞曲》  (王惠然根据彝族民歌素材创作,琵琶独奏曲)
《祖国是花园》  (艾布杜拉·吐尔迪作曲,弹拨尔独奏曲)
《给母亲的歌》  (乌斯满江作曲,弹拨尔独奏曲)
《新疆之春》  (马耀中、李忠汉作曲,小提琴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陈刚作曲,小提琴曲)
《苗岭的早晨》 (陈刚作曲,小提琴曲)
《黎家代表上北京》  (何东、李超然作曲,小提琴曲)


多声部作品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麦丁作曲,根据彝族民歌)
《牧歌》  (瞿希贤作曲,根据蒙古族民歌)
《新疆组曲》  (钢琴组曲第一、二号,丁善德作曲)
《半个月亮爬上来》  (合唱,蔡余文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
钢琴组曲《内蒙古民歌主题七首》  (桑桐作曲)
交响乐《瑶族舞曲》  (刘铁山、毛沅作曲)
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刘德海、吴祖强、王燕櫵作曲)
交响诗《嘎达梅林》    (辛沪光作曲)
管弦乐《喜讯传边寨》  (郑路、马洪业作曲)
交响乐《秦岭素描》    (朱践耳作曲)
交响乐《额尔古纳之歌》(永儒布作曲)
交响乐《雪域大法会》(俄珠多吉作曲)
歌剧《苍原》          (徐占海作曲)
交响音画《北方森林》  (张千一作曲)
交响音画《地图》        (谭盾作曲)
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权吉浩作曲)

(通拉嘎 推荐)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