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祖籍琼海的黄若出生于1976年,6岁起跟随母亲来到任教于广东音专(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的父亲身边。

2010-01-29 08:27 广州日报 黄岚

黄若

黄若

黄若

   去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一曲长达12分钟的《和――与梁祝对话》作为交响序曲,为具有五十年魅力的《梁祝》打响头炮。这是一个不平凡的铺垫,这回 声弦响,源自于青年旅美华裔作曲家黄若内心世界的辽阔和悠远。作为一名“少小离家”的国际音乐人,他是否拥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以情感为主,以技术为辅

   祖籍琼海的黄若出生于1976年,6岁起跟随母亲来到任教于广东音专(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的父亲身边。12岁,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就读,师从邓尔 博教授。1995年,黄若连获瑞士国际音乐电影节亨利・曼希尼大奖和美国欧柏林作曲一等奖,同年从上海音乐学院赴美领奖。后来,黄若更凭借优异的成绩拿到 了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年他正值18岁。学成后的他一直在欧美乐坛耕耘,频频获奖并拥有了自己的乐队。

黄若曾被《华尔街 日报》评价为“具有极度冲击力和实力的年轻作曲家”,对于“冲击力”的理解,黄若对记者说,那应该是一种感染力,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和――与 梁祝对话》那般,与主题“梁祝”的主旋律既相似又相异,既环环相扣又不喧宾夺主,富有浓郁现代风格的曲调令人感觉欣悦。“对于我来说,出国深造是去学习技 术的,至于情感则更多地来源于我的内心,这才是音乐的灵魂所在。”黄若说。近年,黄若更是“跨界”到指挥家的领域,沉醉其中。

只想让更多买不起门票的人听到我的音乐

   近年来,黄若在西方乐坛掀起一阵阵音乐风,其影响力不仅渗透到西方世界,在华人音乐圈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字与越来越多在音乐节举足轻重的人物联系在 一起,不但与“亚洲乐坛天王”王力宏成为好友并惺惺相惜,更被西方乐评人士比作“谭盾之后华人最优秀的作曲家”。每年100多场的个人专场音乐公演,让他 的音乐迅速在欧美赢得美誉。

黄若心目中拥有着一个最朴实的愿望,就是想令更多买不起门票的老百姓,也能欣赏到自己的音乐。他说美国曾将 票价昂贵的歌曲拍成电影并在电影院中放映,目的就是为了要让更多人以低廉的票价就能接触和感受到这种文化,他认为这种做法很值得鼓励。他之前在海南举办了 一场义演音乐会。“那是一场不需要门票的演出,听众热情深深触动了我。好的音乐应该令更多人感受到。”

“琴童”不易做,持之以恒才是王道

黄若的作品都具有一种空灵的游刃有余的意味。和每一位背井离乡探索知识的孩子一样,黄若说,若真要去衡量得失,那便是必须忍受与亲人分隔的离家之苦。但他表示并不后悔,因为明白有放弃才有收获。

   如今学音乐已从“小众教育”,变为几乎每位家长都愿意大掏腰包的“大众教育”。黄若认为这样很好。“但是在专注于音乐培养的同时,家长们最好采用 ‘open-mindind’的教育方式,就是说不要强迫孩子死弹琴,而要扩宽眼界。”他说,“在国外,大多数学音乐的孩子都是多向发展的,他们既可以是 很优秀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画家或者厨师,不同方面知识的掌握,对于音乐的领悟都有一种促进作用。”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