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以《谁杀了古典音乐》而名声大噪的英国乐评家莱布雷希特,有一本《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堪称有趣可读的“袖珍音乐史”。

2010-01-24 16:34 新民晚报 刘 蔚

以《谁杀了古典音乐》而名声大噪的英国乐评家莱布雷希特,有一本《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堪称有趣可读的“袖珍音乐史”。

   看书名,就能大致明白莱布雷希特是用一年365天日记的形式,收集记载了历史上在这一天发生过的音乐事件。尽管作者把“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归之为“音 乐界的特别现象”,语含讥诮,但对爱乐者来说,通过音乐日历,不失为了解音乐史的捷径。就本书而言,它至少让我们了解了三方面的知识:

   首先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1940年4月30日,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教职——他被纳粹德国驱逐的罪名是“道德败坏”和“文化 布尔什维克主义”;1945年4月12日,盟军占领了德国,柏林爱乐乐团在这一天演出了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同日,理查·施特劳斯完成了为23件弦 乐器创作的《变形曲》; 1953年1月18日,二战硝烟散去,冷战阴云生起,美国作曲家科普兰为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总统就职典礼谱写了《林肯组曲》,却被 官方否定了,理由在今天听来也许可笑——如果在一位特别以反对共产主义而胜出的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科普兰的音乐,这无疑会使共和党为美国上下所耻笑。

其次,本书可以匡正我们的一些知识缺陷,领略许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风范。

   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其实未必正确。比如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以及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形式是由海顿确定已在音乐史上成铁定之势。莱布雷希特却在 1717年6月19日的日历中告诉读者,生于波希米亚的作曲家施塔密茨一生写过74部交响曲,他是“交响曲四乐章结构之父”;勃拉姆斯有一首脍炙人口的 《海顿主题变奏曲》,人们当然都认为这首乐曲的主题来自海顿。其实不然,莱布雷希特说,勃拉姆斯借用的主题是一首中世纪的圣咏《圣安东尼赞美诗》。

   莱布雷希特还记述了一些体现音乐大师人格魅力的轶事。比如,桀骜不驯的托斯卡尼尼在90岁生日来临前的两个月,即1957年1月16日与世长辞。去世前 大师慨叹:“我不是天才。我没有创造任何东西。我只是演绎别人的音乐。我只是一个音乐人”;北欧作曲家格里格生性随和,但1894年在法国发生的迫害犹太 军官德雷弗斯的事件却让他义愤填膺,为此拒绝去法国指挥演出,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可贵的正义感。

   书中还大量记载了音乐家的逸事趣闻,让人在一笑之余,增广见识,有所回味。诸如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为瓦格纳画像,瓦格纳看后若有所思地说:“啊!啊!我看 上去像一个新教牧师”;古诺在听了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后大声宣称:“对无能的肯定促生了教条的冗长”;德彪西与出版商坦然地谈论他的《大海》:“真正 的大海用波浪游戏着,比我写得好……”帕格尼尼试图驳斥那些说他与魔鬼合作的传闻,却毫无用处,只得说:“有人……毫不奇怪我能那样演奏,因为他清楚地看 见有魔鬼附在我的胳膊上指挥着我的手臂,引导我的弓子。”

这些也许进不了音乐正史,但莱布雷希特小心求证,大部分取材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等权威文献,并以言简意赅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音乐图景。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