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去年9月,上海交响乐团举行建团130周年的盛大纪念活动。那么130年前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2010-05-16 14:59 新民晚报 刘 蔚

上海交响乐团

去年9月,上海交响乐团举行建团130周年的盛大纪念活动。那么130年前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如何演变发展的?日本比较文化学者榎木秦子的专著《西方音乐家的上海梦——工部局乐队传奇》回答了这一问题。

   工部局乐队的诞生与19世纪40年代中国蒙受的那段屈辱历史密切相关。由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上海等五个港口 城市,大量英国人来到上海经商,形成了英租界,后来又与美租界合并而成公共租界。漂洋过海的英国人将家乡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1879年1月16日,由 英国人组成的爱美剧社在兰心戏院上演《我们的军队》,法国人雷慕萨指挥的公共乐队同时登台献艺,本书将这一天作为上海公共乐队的诞生日。

公共乐队成立不久,就在外滩公园举办露天音乐会,以后演变成周日音乐会,它们显然受到了伦敦逍遥音乐会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上海当时的音乐生活基本上是在模仿欧洲。

   说到工部局乐队,人们提得最多的是梅百器和富华。其实,梅百器的前任、公共乐队的指挥布克为它的正规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德国人鲁道夫·布克是在1906 年底被工部局乐队委员会聘为指挥的,以后又陆续聘任了一批欧洲音乐家,从而初步改变了原乐队以菲律宾乐师为主、水平偏低的状态。布克对乐队进行了严格的训 练,演奏了不少德奥乐派的作品,使乐队水平提高显著。现存的公共乐队第一份节目单,就出于布克时代。上海最早演出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在 1913年,由乐队首席小提琴米利埃斯独奏。    

1922年,公共乐队正式改名为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梅百器的带领下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梅百器从欧洲招来许多新乐师,购入新的乐器和乐谱,演出曲目则从以贝多芬为主的德奥音乐扩展为 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里姆斯基-科萨可夫的《天方夜谭》、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片段以及雷斯匹基的作品等。乐队的水平日益提高,影响不断扩大。书 中记载的1937年乐队应邀赴南京公演,就是一例。

当然,工部局乐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 顺。1936年4月梅百器指挥乐队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被普遍认为是30年代上海音乐界的一大盛事。但它的起因却是工部局乐队当时正面临的一场生存 危机:由于当时上海涌现了不少电影院,大量的好莱坞电影把人们从音乐厅拉到了电影院,而留声机和无线广播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 式,使得音乐会上座率下降,而乐队的开销却不断增加。因此,在工部局和纳税人中出现了关于乐队去留存废的激烈争论,连萧友梅先生也加入其中。为了自救,为 了证明乐队的水平和存在价值,梅百器策划了这场轰动上海滩的“贝九”音乐会。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音乐会的第二天,在工部局的纳税人会议上,乐队改组方案 获得通过,工部局乐队跨过了一道坎。

工部局乐队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团”。那么它的真 实水平究竟怎样?现在很难找到音响资料可以证明。书中尾声《日本人与“上海交响乐团”》记述了两个日本指挥家的亲身经历。一个是近卫秀麿,他于1936年 前后三次指挥工部局乐队,事后撰文赞叹,工部局乐队第一小提琴只有6人,而演奏的声音却比日本新交响乐团10个人拉出来的还要响一倍;管乐音色也让人赞 叹。“这样的水平,在欧洲任何地方都能理直气壮地跻身一流”。另一指挥朝比奈隆曾于1943年指挥了乐队。他回忆道:“战后我指挥欧洲乐队没有特别别扭的 感觉,大约就是因为我在上海磨练出来的吧。那个乐团的实力真是非同凡响。”

从两人的回忆中,可见当时工部局乐队的水准之高。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