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11月20日,波士顿交响乐厅的入场观众发现,当天本来预定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BSO)的著名俄罗斯指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左上图)没有出现在节目单上,替代他的是BSO的年轻助理指挥朱利安·科迪

2009-05-13 13:42 新民晚报 成庆




  11月20日,波士顿交响乐厅的入场观众发现,当天本来预定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BSO)的著名俄罗斯指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左上图)没有出现在节目单上,替代他的是BSO的年轻助理指挥朱利安·科迪(右上图)。

  事实上,就在演出当天上午,BSO的官方网站才临时更新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不能演出的消息,原因则没有提及。

  俗话说,一个指挥的变故常常是另一个指挥的机遇。年仅32岁的科迪当晚指挥不仅与当红大提琴家哈瑞尔有相当惹眼的合作,在仅一次排练的情况下,成功地指挥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乐》,让颇为挑剔的波士顿观众,一面还沉浸在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突然失踪的不满情绪中,一面却仍然给予这位年轻指挥以少有的欢呼,第二天《波士顿环球报》也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不过,罗大师到底为何临时缺席,BSO仍然没有解释。但随之有消息称,罗大师已经离开了波士顿!

  原来罗大师到波士顿以后,发现海报将哈瑞尔放在醒目位置,而指挥本人却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更让他光火的是,在BSO音乐季手册里的“杰出指挥名录”中,居然没有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名字。这位俄罗斯指挥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当天就飞离波士顿。

  新闻一出,舆论哗然。在波士顿最大的新闻网站www.boston.com上,短短两天已经有超出上千条评论。一部分人对罗大师仅仅因为宣传策略而“耍大牌”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老家伙”完全是前苏联的文化特权作风,不懂商业演出的职业伦理;也有批评BSO市场推广部门的声音,认为他们为了商业利益而忽视对艺术家的尊重,要知道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目前还活着的少数顶级指挥之一。

  意见顿时形成对立两面,看起来水火不容。不过临时罢演对罗大师已经不是头一遭了。2006年他应邀指挥阿姆斯特丹交响乐团,但在酒店里却发现乐团发行的纪念专辑系列中居然没有他的名字。盛怒之下,大师当夜就不辞而别,飞往巴黎。

  罗大师认为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的确,无论是前苏联还是欧洲,艺术团体都由政府出面资助。艺术家在这种体制下容易成为社会主流阶层,且无生计之虞。因此罗大师自然自视为这个社会的精英人物,荣誉与尊严是他最为看重的内容。

  不过美国却不同。由于政府对音乐团体基本没有任何资助,需要乐团自己解决资金问题。以BSO为例,票房收入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乐团而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如何从观众中吸取捐助者,则是他们的最重要任务。对他们而言,艺术是艺术,生意是生意。他们从来就不是高枕无忧的“政府文化人”,而是要自谋生路。

  因此对罗大师的不告而别,BSO的市场营销管理层却不以为意。他们认为吸引观众依然是主要任务,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市场的一个策略而已。而且他们面临着在一个音乐季卖出1000万美元的票房重任,这些都是不得已之举。

  对一位在波士顿享受大量低票价演出的乐迷而言,BSO并非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乐团,但是他们也不是财大气粗的政府部门,他们同样也要在残酷的文化市场里浴血奋战。区区一个波士顿,就有无数音乐组织和各项演出,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并力图发展,实属一项不易的事业。

  罗大师走了,或许在他看来,艺术本身是一项崇高,不可轻薄的事业,值得去为之捍卫尊严。只是他受惠于俄罗斯与欧洲那样一个还在苟延残喘的国家文化体制,并不知这个文化传统如今已是日薄西山。柏林爱乐的指挥西蒙·拉特如今都已经在羡慕中国的文化投入模式。对于美国乐团而言,尽管古典音乐无时无刻不与金钱缠绕,与利益裹连,但是看起来却不失为一个以妥协求成功的可行之道。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