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纵观全集,陈丹青不仅写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而且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关注人生与生命。

2010-04-08 11:42 贵州日报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一本有关音乐与记忆的书,陈丹青笔下的音乐流淌在生命的一些特定瞬间,隽永、感性、典雅、真挚。书中有三类文章,一类属追忆性的,一类是演讲、访谈,还有一类是最新随笔,篇幅很长,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纵观全集,陈丹青不仅写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而且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关注人生与生命。

深入其中,本书 最吸引人的是细节描述。他写《在维也纳(之一)》,到莫扎特故居,“离开时又在楼梯拐角特意停了一停,据说海顿曾来这里看望他。一七八四年,莫扎特二十八 岁,海顿五十二岁,小伙子会在这儿迎候海顿吗?我在楼梯间看见这一老一少了:脑后的假发束耸着蝴蝶结,脖梗衬着层层翻卷的高领,彼此拥抱,亲吻,笑,说着 我听不懂的德语……”他写《灵堂琴声》,讲仪表非凡的霍洛维茨,“一位大师,得活到这份岁数,上帝才会给他如此生动的老脸。”他写《再谈音响、唱碟、听音 乐》,说到名家名作,“独奏珍本,听来僻静、安详,全然的孤单,仿佛只是音乐自己在听,你正好悄然在场,也听到了。”这些细节,有的动人,有的令人会心一 笑,有的又让你拍手称好。

通览全书,陈丹青用随意回转的笔触、艺术的视野和真挚的情怀,将我们带到旧时光里的中国。他的音乐写作有一种趣味的批判,他写长篇访谈《音乐的立场》,有独到见解和批评,文风机智敏锐,给予公众心智和感受力的冲击。

细细品读,《在维也纳(之一)》和《在维也纳(之二)》两篇长文最精彩。他写《在维也纳(之一)》,在贝多芬旧居楼道恍然回到四十年前的老上 海,体会到维也纳和老上海同时到达又同时失落的历史感,全文有一种空灵的气韵;他写《在维也纳(之二)》,以油画颜料般的词语细述观赏莫扎特与贝多芬歌剧 的感受,如巴洛克艺术般辉煌壮丽,全文有一种充满质感的美。读者似乎能听到维也纳市区喧嚣中的笃笃马蹄声,似乎是演奏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身穿制服 的乐手吹打着,演奏着,在小小广场团团绕一圈,郑重而滑稽”;读者似乎也能看到作者身处贝多芬故居,感觉贝多芬复活了,思绪飘回1977年,“在我回向苏 北农村的火车上,华东旷野,春寒料峭,车厢里忽然播出《艾格蒙特》,青春,骄傲,低音和弦的齐奏猛然四下,又是猛然四下,伴着车轮的轰响……劫难过后的大 地,贝多芬不知道一个中国青年怎样聆听他,怎样记得他。”

陈丹青书写真挚动人的音乐记忆,细节传神,融入了无比细腻的人性经验,他独特的境界与气韵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