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音乐大师的传记已经出版了不少,可是,仍然活跃于音乐舞台上的当代音乐大师的自传性著作却不多。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有机会与作者本人面对面接触和交流则更为难得。我能够有此幸运,首先应该感谢我的老同学,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中提琴家张立国。

2009-03-29 17:53 新民晚报

◆朱贤杰
   
    音乐大师的传记已经出版了不少,可是,仍然活跃于音乐舞台上的当代音乐大师的自传性著作却不多。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有机会与作者本人面对面接触和交流则更为难得。我能够有此幸运,首先应该感谢我的老同学,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中提琴家张立国。
   
    第一次与丹尼尔·巴伦博依姆见面是在2004年5月的芝加哥。那晚他与客席指挥杨颂斯及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音乐会结束之后,立国把我带到后台休息室。
   
    要求见他的人很多,都在门外排队等待。一位从外州来的指挥,听说我想把巴氏的书翻译成中文,随即对我说:“这本书,音乐家应该人手一册”。有人推门进去,我们可以听见巴伦博依姆在里边很生气的说话声。轮到我进去时,他仍然在批评乐团里的一位提琴家,说他演奏时无精打采,弓子都拿歪了。一般独奏家与乐队合作时,很少正眼看乐队队员的演奏,最多看指挥而已。而他居然能够一面弹奏,一面还捕捉到了队员不敬业的演奏作风。即使作为一位独奏家,在弹奏那样难的一部乐曲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这个乐团的音乐总监的责任。
   
    待到休息室只剩下我俩时,他问我:“那么,你打算把我的书《生活在音乐中》翻译成中文?”我与他是初次见面,却不知为何居然这样回答:“是的,大师。我知道翻译很辛苦,你的书也很难翻译。但是好在虽然你懂得六种语言,却不懂中文。因此我无论将它译成什么样,你最终也不会知道。所以我并不觉得有太大的压力。”听我这么说,他脸上先流露出困惑的表情,待到明白这是一个玩笑时,他的眼睛里流露出那种孩童才有的调皮神情:“你知道吗?我的乐队里有八位中国人,他们都会向我汇报的!”说完,拉着我的手,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这位“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位硕果仅存的传奇音乐家”(《泰晤士报》语)的名字,但是直到2002年,才有机会在多伦多聆听他的钢琴独奏会。他在键盘上展现的充满智慧而又生气蓬勃的演奏超越了他那光彩照人的精湛技艺,尤其在他擅长的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中,深层地揭示了古典音乐文化的精华。那次现场音乐会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他的兴趣。我再次阅读了他于1991年初版的自传体著作《生活在音乐中》,结合音乐会的体验,写了一篇介绍性的文章。立国看到之后,建议我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因此就有了那次会面,以及后来专程去柏林音乐节,聆听他指挥歌剧与交响乐。
   
    巴伦博依姆无疑是当今古典音乐领域中最忙碌的音乐家,一场接一场的音乐会,有独奏和指挥乐队、有交响乐和歌剧,在美国、欧洲和全世界飞行,身兼多职,还录制不计其数的唱片。我问他何以有时间来写此书?他告诉我,他酝酿该书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空闲。1989年他离开巴士底歌剧院时,离接任芝加哥交响乐团总监还有一段时间。在那段空档里,他完成了1991年版的初稿。他说,该书的百分之七十是他手写的,其余是口述之后由编辑整理的。我问他是否觉得辛苦,他说他写得很愉快。他很欣慰此书有朝一日能在中国翻译出版,并且答应为中国读者写一前言。
   
    综观全书,可以明白作者的目的是谈论音乐,是记述对音乐本身的思考,以及探究音乐与生命的关系。此书不像索尔蒂的回忆录,主要是音乐大事件的实录,或者像鲁宾斯坦的自传那样,充满了漫长艺术生涯中的趣闻轶事。其实,在他长达50多年的音乐舞台生活中,也一定有不少会引起读者兴趣的乐坛掌故。但是他却没有写进书去。他向我强调,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而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如果说,这本书多少还有些自传性质的段落,那也是为了作者谈音论乐的方便,按照年代和他在不同时期所担任过的不同职务,可以使他从音乐演奏的各种类别,在钢琴演奏、声乐伴奏、室内乐、交响乐指挥及歌剧指挥等各领域,顺序发表他的音乐见解与感悟。书中除了回忆他与阿劳、巴比罗利、卡萨尔斯、切利比达凯、克伦佩尔、鲁宾斯坦等音乐大师的交往,还以流畅的文笔与读者分享了他对音乐的体验,发表了表演艺术的许多真知灼见,确是一本每位音乐家与爱乐者都应一读的好书。
   
    (巴伦博依姆自传体著作《生活在音乐中》中文版译者自序)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