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从古典音乐的角度来看,音乐厅里面的音乐会,才是聆听古典音乐的最佳场所;在音乐厅里面举办演奏会,才是古典音乐家们一展技艺的好时光。

2009-06-08 23:05 北京日报 李广平

音乐产业路在何方
 

    当“十三月唱片”的操盘手卢中强把“告别乐坛”的新闻发布会布置成灵堂,转而投身小剧场话剧,当许多音乐人把创作的主要受益方向转到电影电视剧,当越来越多的歌手和音乐创作人步履维艰入不敷出,当高晓松们每次“研讨会”上都在哀叹……我们在感受金融危机的同时,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唱片业“已经死亡”的通知书的来临!

    然而,音乐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欧美国家一百年走过的道路。中国当代的音乐产业应该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唱片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和中国唱片总公司开始生产盒式录音带算起,发展到目前,中国约有超过千家的音像制作与出版公司、生产加工厂家,超过数万家的音乐工作室和文化传播公司、演艺经纪公司,超过数十万家的音像商店与卡拉OK经营场所和娱乐夜总会等以音乐为主要消费内容的场所,超过几十万人的从业者和几亿人的消费对象。因此,尽管今天是一个唱片业日薄西山的时代,但互联网对音乐的神奇传播、手机彩铃等新载体的日新月异、卡拉OK的持续热消费、各种争奇斗艳的电视选秀节目的方兴未艾,都以音乐作为主打武器,所以,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之一,寻找自救之路迫在眉睫。

    出路1:回到现场的表演模式

    沈黎晖的“摩登天空”是一家唱片公司,但最近几年,他为人称道的是运作成功了“摩登天空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而不仅仅是他出版发行的那些另类歌手们的唱片。这两个音乐节已经成为中国青年的音乐狂欢节,让我们多少体验到了一点现场音乐的快乐与兴奋。我极为推崇他的转型。

    音乐与现场演出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而我们的现场演出到今天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文化机制。不要忘记:古典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就是从欧洲的沙龙文化开始的;没有现场的演出,就不会有莫扎特、李斯特的传世作品。现代流行音乐更是与现场演出密切相关,欧美和香港,都有源远流长的“演唱会文化”或者叫“音乐会文化”的消费习惯。君不见,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们鼎盛的时期,演唱会一开就是四十场,在只有六百万人口的香港,居然可以场场爆满,可见这种消费文化的潮流趋势,带动了流行音乐的良性循环态势,使香港成为一个流行音乐的黄金城市。

    因此,我认为回到现场演出的形式,是拯救流行音乐产业的一种方式。其中,“小型流行音乐现场演唱会”这种演出模式值得重视,因为它培养的是一种现场演出、现场聆听、现场互动、现场感受与反馈的流行音乐的良性循环模式。据说在欧美和日本的大城市都有一百多个这种可以容纳1000人左右的现场音乐演出场地,可见他们的演出市场是多么繁荣!流行音乐必须回到现场:现场演奏、现场演唱、现场欣赏才是正路。今后,唱片是辅助的宣传品,网络是辅助的宣传介质,只有现场才是流行音乐的家园、阵地、战场、归属。如果每个城市都有十几二十个中型的现场演出场所的话,那么我们到哪里都可以看演唱会,听喜欢的歌手现场演唱,无数的演出将培养无数的歌手与歌迷。歌手有饭吃,歌迷有歌听,这才是市场化的流行音乐。

    从古典音乐的角度来看,音乐厅里面的音乐会,才是聆听古典音乐的最佳场所;在音乐厅里面举办演奏会,才是古典音乐家们一展技艺的好时光。我常常读“发烧友”们的文章发笑:他们追求“还原”乐器的音色、他们讲究乐器的“摆位”、他们研究演唱者的“口型”、欣赏铜管乐器的“辉煌”音色,可是他们许多人居然一年不会到音乐厅听一次真正的音乐会!这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发烧”!其实,这一切问题都可以在现场聆听中得到解决:我们在现场感受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来自音乐,也来自对现场音乐家们的尊敬与心灵的共振效应,这种审美体验,绝对不是对着机器所能体验到的!

    举办演唱会或者音乐会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所以一样有复杂的市场分析、成本核算、项目宣传的媒体投放、项目举办的时间地点,甚至天气情况、项目举办时的文化部门批准手续,公安、消防、交通、场馆协调、音乐团队的沟通等等非常繁杂的商业运作方式;在欧美,这是一门文化产业的专业学科。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