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之所以有如此信心满满的期待,除对安兹涅斯精湛的技艺和驾驭大部头作品的能力不作怀疑外,帕帕诺指挥的乐队声音其实给我的最初印象更加深刻。

2010-03-27 01:05 第一财经日报

在已经不算年轻的“新生代”钢琴家当中,修成正果的无疑包括斯蒂芬·哈夫、莱夫·奥维·安兹涅斯、阿卡迪·沃洛多斯和海伦·格丽茂等少数几人。除格 丽茂早就被我惊为天人之外,他们中最具大家风范并且在技艺和作品诠释方面同样臻于化境的正是至今尚未来过中国内地的莱夫·奥维·安兹涅斯。

对大多数音乐爱好者来说,安兹涅斯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喜欢钢琴音乐的人大概领教过他别具一格的舒伯特和格里格,当然还有海顿、莫扎特、舒曼和肖 邦。在最近十几年里,安兹涅斯为EMI录制大量的作品,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作为“全能钢琴家”的非凡能力。我最近听到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 曲(EMI4748132)的录音取自2005年6月与柏林爱乐乐团在柏林爱乐大厅的两场音乐会,指挥是安东尼奥·帕帕诺。我想接下来也许还会有两场音乐 会将第三(此前和伯格隆德指挥的奥斯陆爱乐乐团录过一版)和第四钢琴协奏曲演完,如果录音问世,必将是一套极受欢迎的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的权威版 本。

之所以有如此信心满满的期待,除对安兹涅斯精湛的技艺和驾驭大部头作品的能力不作怀疑外,帕帕诺指挥的乐队声音其实给我的最初印象更加深刻。第一次 听这张第一和第二协奏曲的唱片,让我大为赞叹的是一向音色偏冷、声音凌厉的柏林爱乐一下子竟变得那么婉约娇媚,温柔缠绵的时候竟呈现出浓郁得化不开的脉脉 情愫,那雾蒙蒙的弦乐高音区的飘洒泛音,还有中音区凸显的质感,都那么令人遐思,令人迷醉。作为歌剧专家的帕帕诺也绝不缺少对管弦乐戏剧性张力的控制,他 的力量感的确很有来历,这种源于戏剧构思的布局使他的拉赫马尼诺夫整体性极强,乐章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对比相当细致精到,格调高级而不落俗套。不知是否因为 安兹涅斯轻灵的钢琴分句风格的影响,帕帕诺一般都回避了长线条句子,许多原本很煽情的可以抻长的旋律,都被他处理得尽可能短促而紧凑,这是我听这个录音的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印象。

安兹涅斯不愧是一位懂得用理性控制音乐的钢琴大师,他的演奏以不动声色并无懈可击的技术作基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界过火的痕迹,甚至在他的演奏里 都无法寻找到这种可能性。这种出发点在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协奏曲时显得多么重要和可贵!安兹涅斯与帕帕诺的乐队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距离的同时,明显是他在 从属乐队,特别在感情宣泄及音量发展中,他巧妙而自然地将自己的乐句编织到涓涓流淌的管弦乐音流中,给听觉带来熨帖人心的愉悦。这种主奏与协奏关系的建立 所达到的效果便是钢琴的表现始终具有一种尺度的限制,它会导致内敛和隐忍,使得拉赫马尼诺夫的悲情世界呈现出更为动人销魂的意境。我不能说这个演奏是最迷 人的,但却是最具吸引力的,这种解读方面的独出心裁或者说是别具匠心,在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既有“不可能完成”的难度又极具挑战性,当然最终出来的效果 肯定非同凡响,不过在今天看来,也只有安兹涅斯才能做到。举例说,在大家最熟悉的C小调第二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里,应该有的抒情因素仍然保留,但乐队和钢琴 都没有恋栈纠缠的迹象,它们在惜时如金地向前赶,似乎那么多精彩的乐句都被浅尝辄止地浪费掉,朦胧甚至含混的乐思始终漂浮在空中,游来荡去,扑朔迷离,似 梦似幻,无从附着。然而在临近乐章结束时,钢琴与乐队突然如梦方醒,淡雅的画面上被深深地描上几笔,眼前刚刚亮起来之际,一切又倏忽消失——梦境依依不舍 地淡淡远去,空留惆怅在凡间。

我被这个乐章深深地触动了神经,让我的内心一时陷入忧郁。当钢琴家和指挥家心心相印达到极端默契的程度,一次完美的演奏简直叫人无话可 说!仅此一个第二乐章的质量,就可以视为空前水平。在听到这张唱片之前,一直以为获得2005年“《留声机》大奖”首次“主编大奖”的斯蒂芬·哈夫办开创 了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协奏曲演绎新局面,未曾想早已对之心悦诚服的安兹涅斯竟然轻易创出新境,令我感动如斯!

不能不提到本张唱片的录音也格外精彩!柏林爱乐大厅的现场聚焦一向难以把握,但这个录音竟几乎堪称完美,不仅具有强烈真实的现场空间感,而且声音捕 捉得完整充分,钢琴颗粒质感突出,乐队声音集中饱和而富层次感,完全可以经受一切高级重放系统的检验。想想安兹涅斯的录音一向都不差的,还听说他对细节从 来都是锱铢必较,而且他一定是一位追求完美的音乐家,似乎一切顺理成章,我们因此得以享受到这么高级而动人的拉赫马尼诺夫也就没必要大惊小怪了。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