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郑延益先生2011年7月28日在香港去世,终年 88岁。上音丁芷诺教授很快就写了一篇悼念文章。

相关 About

丁芷诺 Ding Zhinuo 小提琴教育家
郑延益 Zheng Yanyi 小提琴家、音乐评论家

2011-08-08 07:30 丁芷诺

郑延益

郑延益先生生前留影

   编者按: 近日一则讣告在网上音乐圈中流传,逝者是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弦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郑延益先生。2011年7月28日在香港去世,终年 88岁。上音丁芷诺教授很快就写了一篇悼念文章。一位普通的音乐教授,甚至网上都找不到他的照片,何以引起那么大的反响?究其所以,是因为郑先生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的贡献、他的高尚人品、教学智慧以及令人心酸的坎坷遭遇。网上流传郑先生晚年生活拮据:“人尚在生,钱已用光”以及“你我境况都比他好”的简单 评语,让人默然。现将丁芷诺先生的悼念文章节选如下,以告郑先生在天之灵。

今年春节去香港探望郑延益先生,他虽已88岁高龄,但思路还十分清晰,与我谈了不少弦乐教学的问题。遗憾的是,这竟成了我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7月28日,这位一生钻研音乐的老人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郑延益先生是新加坡华侨,早年曾求学于国立音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应谭抒真院长之邀归国任教。那时他刚过而立之年,在教师中比较年轻,还同时教授中提 琴与小提琴专业。其实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管弦系没有专职的中提琴教师,都是小提琴教师兼教。不少人都只认得中提琴谱表上中央C所在的位置就参加演奏了。 这样的局面,在郑先生来到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将自己对这件乐器的一套独到的教学理念灌输给学生,为上音中提琴专业日后的发展奠定下重要基础。

   在当时,郑先生的教学是很特别的。譬如他认为练硬技巧不如音准、声音等软技巧重要,而且重中之重是要解决人和乐器的关系。他还主张将复杂的技术分解成简 单的基本动作,集中训练后再形成连贯的技术。这些教学方法在“文革”后期,在对工农兵学员的教学中尤其见效。他在短期内让一位部队学生完成有相当难度的 《迎来春色换人间》,还让一位程度很浅的中学生在乐队伴奏下演奏《刘胡兰协奏曲》……而这一切无不是因他科学的教学方法。

   郑先生是个多面手,不但能教中、小提琴,也能教大提琴和管乐,甚至乐队少了打击乐,他都能顶上,居然还能打出爵士节奏呢。他的英文极好(曾为美军当翻 译,因此在“文革”中吃足苦头),唱片收藏颇丰。当时我是附中学生会学习委员,每周要出一期黑板报。有一天心血来潮找到郑先生,想请他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如 何保护小提琴的知识。没想他打开话匣子就讲了一大篇,后来在黑板报上连续刊登了好几期。

   可惜十年浩劫对先生造成太大的伤害,以致他只得移居香港,错过了改革开放后青年人才辈出的辉煌年代。不过他人在香港却始终心系上音。有机会就回来给我们 的学生上课,并带来国外最新的音像资料让大家参考。听说有学生四重奏组要出国比赛,他会从香港赶来对他们进行辅导,还慷慨借出自己使用的乐器助他们在赛场 上的一臂之力。1987年我带弦乐队赴港演出,他几乎每天都来听排练,给每个学生上个别课,乐此不疲,左军、钱舟、薛伟等都曾得到他的指点。但他毕竟身处 香港,还要为生计奋斗,以他广博的专业知识,勤勉写作,成了著名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评论涉及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弦乐、声乐等各领域,也频频采访到香 港的世界著名音乐家。后来他的乐评专著《春风风人》,成为音乐爱好者最热门的音乐畅销书。

   两年前,在沈西蒂、蓝汉成等教授的带领下,上音中提琴专业举行了多场 “我为中提狂”音乐会,破天荒地从独奏拉到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重 奏,更有数十人的中提琴乐队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上音中提琴教学队伍的实力。这个巨变是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都明白这个源头其实就在郑延益先生身上。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