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近日,上海芭蕾舞团以其强大的阵容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了3场芭蕾舞《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事,上海一家公司的秘书王太太和她的先生搬进了一幢石库门,与此同时,一家小报的专栏作家李先生

2008-06-18 13:57 国文化报网

   近日,上海芭蕾舞团以其强大的阵容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了3场芭蕾舞《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事,上海一家公司的秘书王太太和她的先生搬进了一幢石库门,与此同时,一家小报的专栏作家李先生和太太也搬进了同一石库门。王先生和李太太似乎有点暧昧之情。一场麻将后王先生和李太太先后离去,王太太和李先生感觉到了彼此孤寂的心,他们之间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法表达的情愫。

    当他们在小旅馆不期而遇,正欲互诉衷肠时,炮弹炸响,战争爆发,二人离散。八年抗战结束,李先生回到原来的石库门寻找王太太。他发现,王太太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她与孩子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只留下李先生孑然一人。

  作为一部兼有叙事和抒情的舞剧,内心情感的表现是整剧的关键。大幕拉开,阵容庞大的演员们在老上海街头背景下跳爵士舞,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担当梦幻中恋人角色的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范晓枫、孙慎逸始终在传统民乐中起舞,高难度的动作融合了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和中国民族舞的元素。而担任王太太、李先生角色的季萍萍、吴虎生则通过双人舞、独舞把这对有情人的无奈、压抑、痛苦给予了全新的演绎。最有浪漫色彩的舞段是梦幻和现实的四人舞,运用丰富的舞蹈语言淋漓尽致地创造性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成为全剧中的一大看点。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女演员均是身着旗袍舞动,娴熟的动作毫无拘束之感,利用旗袍“机关”熟练地踢腿转动,尽显设计师功力。编导在舞剧音乐的选择上同样采用了不同风格融合的呈现方式,从中国传统民乐到具有时代特征的爵士乐,再到贝多芬的四重奏交响曲,尤其是用中国民俗音乐编成古典芭蕾,在中国芭蕾的民族化发展中的确是一大创举。

  整部舞剧营造了熟悉的老上海风情,情感落魄的王太太和李先生彼此孤寂的心相互产生无法割舍又无法表达的情感,用肢体语言娓娓道来,诉说着无奈和压抑。从若即若离到如影随形,男女主角间绝少身体接触,但每一次擦身而过,纵然无言,皆是火花。

  在音乐的选择上,该剧根据舞剧中人物的特点和场景的需要,运用不同的音乐。主要选取了4种类型的乐曲。一是上海30年代的老歌,比如《夜上海》、《花样的年华》、《四季歌》等,二是由中国乐器琵琶、箫、古筝等演奏的中国古典乐曲,三是爵士乐,四是西方古典音乐。不同风格的音乐有机和谐地融汇在一起,给观众一个相当熟悉的音乐氛围。

  在舞蹈的编排上,该剧融合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和戏剧芭蕾的元素,特别是改变了传统芭蕾舞中“代表性舞蹈”,将老上海的舞厅舞作为该剧的“代表性舞蹈”,让爵士舞与芭蕾相融合,体现老上海的奢华与浪漫。
舞美设计给人恍若隔世之感,石库门、歌舞厅等一系列场景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老上海风情——交谊舞、齐齐飞舞的纸伞、上世纪30年代的布景、五颜六色的各色旗袍、造型逼真的黄包车、玲珑怀旧的上海滩场景以及混合着爵士风情的肢体语汇。

  诚然,芭蕾舞《花样年华》仍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第一幕中的百乐门舞厅、第二幕二场中的弄堂口及尾声中的大群众场面,舞蹈不足,喧哗有余。男女主角模棱两可的暧昧关系还欠缺足够的表现。从效果看,“王太太”季萍萍的表现相当出色,优雅旗袍下展现花样女子的曼妙,而“李先生”的扮演者、20岁的吴虎生相对稚嫩,好似“精神情侣”演变为“姐弟恋人”。第二幕中的“麻将”场景很有生活情趣,可以衬托男主角的木讷和女主角的唯诺,但嘈杂的市井之声、叫喊之声、打闹之声不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忽视主角的表现。第四幕舞厅的群舞场景又显得喧宾夺主,无关的百乐门特色的舞蹈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只有在该场接近尾声时,男女主角的情感表现才见分晓,其他时间都湮没在群舞演员身后。另外,该剧大部分照搬百乐门歌舞厅中的场景,让人觉得这不是芭蕾舞,而是歌舞剧或音乐剧,所以,该剧亟须大幅增加芭蕾舞的元素,加强双人舞段落,让剧情更连贯、流畅。

  与传统的芭蕾舞结构不同,该剧缺少亮丽、一气呵成的独舞和双人舞,第一幕中的老头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老头的动作感觉一模一样,并无创新之处。一幕二场和二幕四场的现实与虚幻双人舞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交替节奏中,情感的交替和冲突得以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将频繁的布景置换用音乐插入,虽然改变了传统芭蕾舞剧中让观众坐等下一情节的冷寂和尴尬,但布景置换过于频繁,无疑打破了剧情连贯的气氛,加之某些场景的舞蹈编导并不出色,导致了连贯性的破坏。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