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世界级大师让渴求文化滋养的中国民众开了眼界,而中国音乐人也得到更多机会琢磨技艺,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朝气。

2009-01-04 12:37 东方早报 安婧

高雅音乐

 

1979《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资料图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世界级大师让渴求文化滋养的中国民众开了眼界,而中国音乐人也得到更多机会琢磨技艺,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朝气。

    小提琴家潘寅林

    三十年前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后来实现了没有?

    希望生活有所改善。1978年我的工资只有四五十元,虽然是独奏演员,但和其他人一样。现在独奏演员工资比其他演奏员高出四五倍,生活得到很大满足。


    现在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身体健康,舞台生涯越长越好。


    对你居住的城市有什么要求?

    上海是我的故乡,也是全世界所瞩目的繁华城市。我希望我们的市民能够更文明,特别是在卫生方面能够从我做起。


    爱情、友情、亲情在你的生活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爱情、亲情同时放在第一,其次是友情。

    1979《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讲述人:作曲家陈钢

    1979年初中美建交,6月小提琴家斯特恩以音乐家和中美文化大使的双重身份访华。斯特恩在美国堪称音乐教父,帕尔曼、马友友等几代小提琴家都曾经其提携。作为中美建交后来访的第一位文化大师,他坐着国家元首才能享用的红旗轿车进入校园。在参观了音乐学院附小,走过一排排琴房之后,斯特恩看着一个个“小萝卜头”有的拉二胡、有的弹钢琴,非常勤奋,感动得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每个窗口里都有个神童。”

    7月1日那天,斯特恩突然提出要到我家访问。一个外国人提出私访要求,这在当时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我本人很紧张。而从饭店到我家更是便衣一路布岗。三伏天,我家很热,却只有一个小电扇,大胖子斯特恩很随和,竟拿着我递上的大蒲扇小睡了20分钟。之后,他将眼镜戴在脑门上听一个学生演奏了我写作的《苗岭的早晨》,还兴致勃勃地亲自试拉了我的另一首乐曲《阳光照在塔什库尔干》。但在自己正式的音乐会上,他却不含糊,甚至要求从北京用军用飞机空运来一架更好的钢琴,还用弓子直指下面讲话的人要求其安静。当然了,音乐会非常成功。

    他带来的一支摄制组用了3天3夜,拍摄剪辑成的为时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在美国引起轰动,并于1981年获得奥斯卡奖。美国人通过该片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朴实与勤勉,此前他们从没想到中国还能有音乐学院,中国的琴童会如此出色。所以说那片子鼓励了很多美国孩子。而斯特恩则是把莫扎特、把音乐、把人心带给了我们——他指导孩子演奏,会让“小毛头”停下来把乐句唱一遍,让他“按照唱的来拉”,告诉大家要“放松在一种音乐的状态当中”。纪录片之所以起名叫《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是表明中国已从一个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时代。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年幼的王健在拉琴,而王健、林昭亮等一批中国小提琴家也都是由他发现并助其出国深造的。#p#副标题#e#    1980阿什肯纳齐弹哭所有老师

    讲述人:指挥家张国勇

    他是我记忆中“文革”后第一位到访中国的大师。其实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谁是大师,但我们的老教授们知道。相信很多学生和我一样都是很懵懂地被拉入现场。阿什肯纳齐弹的是肖邦的24首练习曲。这在当时可是巨作啊(因为那时外国作品刚开始可以在中国演出),钢琴能弹成这样子!那天我看到在场的老师们都是含着泪在听!“文革”后哪里还有眼泪啊,心都麻木了,不太能被打动了,我相信老师们的哭夹杂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因为他们失去的太多。我记得下面听的人穿着清一色的衣服,还有位负责照相的老师不断按动快门为其拍照,直到阿什肯纳齐停下来让其走开。当时大家都很吃惊,不知道为什么,但因为想听琴,也都一齐轰他走,他最后只好委屈地离开。

    1981提琴大国首次西方“取经”

    讲述人:小提琴制作专家华天礽

    1978年以前,上海百货公司门前曾出现过排队买小提琴的盛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而学好一技之长,也由此造就了不少人才。但与这么多人买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琴质量太差。像波士顿爱乐首次访华时,他们的乐手就说:“中国有一流的小提琴家,却只有不入流的像鞋盒子一样的琴。”

    直到1980年,中国的小提琴制作家谭抒真教授首次到美国小提琴协会作了报告,全面介绍中国小提琴的制作情况并和美国同行交流学习。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派出了留学生到德国深造学习制琴。中国的提琴制作也开始逐渐从只能生产单一的大批量“工厂琴”到拥有了精工细作的“工作室琴”以及经典的“作品琴”。1982年,广州制琴师陈锦农首次在国际制琴大赛中获奖。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小提琴产量猛增并远销国外,逐渐超越东欧、日、韩。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琴不但年产量达百万且水准高,中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小提琴生产大国,中国小提琴制作专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的奖项,超过100个。

    1984马友友穿着雨靴登台演奏

    讲述人:钢琴家周铿

    那时我还是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之前大家只在“传说”中听说过有马友友这么一位著名的华人大提琴家,但从未有机会见识过,这一来不得了,学校的大礼堂(当时就是个破旧的阶梯教室)在演出前几小时就已经水泄不通。一直有人在相互传“他到哪里、哪里了”。由于飞机晚点,马友友最后来不及换装,穿着雨靴直接上了台。我记得当时的伴奏钢琴很破,他穿着鸡心领毛衣、脚蹬雨靴演奏了一首《洛可可》,大礼堂每个角落都站满了人,场面异常热烈,掌声经久不息。他的演奏真是棒极了!

    后来我定居美国15年。美国有句话是“只要有米老鼠、唐老鸭,就有马友友”,以此来说明其著名程度与人格魅力。而上音的那次“雨靴”演奏更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记住了他,并为之兴奋,之后欣赏其他音乐会好像再没有过这种心态。

    2004大师给大师上课

    讲述人:钢琴家陈宏宽

    我在国外生活多年,那时总是祈盼能有中国的音乐家到访演奏,不过多年来也只听到刘诗昆在美的音乐会。2004年,傅聪先生力荐上音特聘我做钢琴系主任。回国后的一次闲聊中却意外听傅老说其班上听课的学生很少。于是我提议,当着学生的面,我弹给傅老听,由他给我指点建议。这应该是国内教授级音乐家之间的首次公开交流,这件小事后来也发展成一个很有意义的大的转变。

    那天,有傅老当面批评、我直接反驳的情形发生——他认为我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妥当,我则告诉他这里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并全部将其示范展现给他听。最终他在比较之后同意了我的处理方式,并说“我今天也学到了”。

    我发现学生以及音乐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不够,觉得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将重点放在研究切磋而不是竞争比赛之上。从那件事之后,第二年1月,上音开始正式举办国际钢琴大师班,诸多名师当众手把手指点演奏者,而且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红火。#p#副标题#e#

 

资料图

 

    2006基辛格亲临《秦始皇》

    讲述人:作曲家谭盾

    2004年,我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我的作品《地图》,第一个音指挥棒下不去——回想费城15年前访华时,我还在湖南种田,根本想不到有一天能在海外指挥第一个到访中国的交响乐团。是改革开放把距离拉近了——让我从种田的知识青年到登上国际舞台,把中国声音带到全世界。2006年我的歌剧作品《秦始皇》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全球300家影院同步放映。那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到现场观看,并赞叹说:“真是中国盛事。”我对其表示感谢说:“要是没有您和尼克松来到中国打开中国大门,也难有今天这番盛景。”他紧接着回答:“还有一个人,邓小平,如果不是他,你们这些年轻人恐怕很难出风头。有才能的人很多,但封闭会让人错失很多。”

    我们这一代酸甜苦辣都尝过,上山下乡,但我们又是幸运的。我们的所有幸运折射出整个中国的幸运。中国历经沧桑,难得有这个幸运的时期,可以说这30年抵上300年。基辛格也很有眼光,在那个时候他就认为,“中国有运气,美国就有运气。”(另悉,《秦始皇》日前获得格莱美最佳歌剧提名)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