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这段关系,鉴于太过错综复杂,我们决定直接呈上一张人物关系表,这其中涉及有阿根廷钢琴“大祭司”阿格里奇、瑞士指挥家迪图瓦、意大利指挥家阿巴多、韩国小提琴演奏家郑京和、钢琴家傅聪、华裔瑞士作曲家陈亮声等等……

2015-03-30 15:00 外滩画报 斐靓靓

克拉拉VS 舒曼、勃拉姆斯

“19世纪古典音乐圈最著名、凄美的三角关系”

罗伯特·舒曼与克拉拉的姻缘佳话流传甚广,二人伉俪情深,也是音乐事业上的好伙伴。1829 年,德国作曲家、评论家舒曼拜在克拉拉的父亲维克(F.Wieck)麾下学习钢琴,二人因此结缘。

克 拉拉当时早以天才少女钢琴家的盛誉扬名,婚事遭到维克极力反对,但他们仍于1840 年结婚。这一年成为舒曼的“歌曲年”,在美好的婚姻生活体悟下,作曲家乐思如涌,一年便写下150 余首艺术歌曲,许多都是题赠给克拉拉的,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优秀之作。

舒曼于1956 年逝世的那一年,克拉拉37 岁,是八个孩子的母亲,她又独自生活了四十年,在欧洲各地教学、演出,致力于舒曼作品的整理,编辑出版了《罗伯特·舒曼全集》。

提起舒曼夫妇自然少不了说说勃拉姆斯,当年作品风格刻板又不够“时髦”的他不被李斯特等炫技派所看好,却受到舒曼的垂青与提携,夫妻二人与其亦师亦友,关系十分亲近。

勃拉姆斯与克拉拉

舒 曼早逝后,年轻的勃拉姆斯始终在克拉拉身旁支持着她,对她用情颇深到似已超越平凡的男女之爱。作为一名典型的金牛男,勃拉姆斯用他的情感经历很好地诠释了 这个星座的执拗与木讷,得不到克拉拉芳心的他终生未娶,但心上人在后来也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克拉拉离世不久,勃拉姆斯也追随而去。

肖邦VS 乔治·桑

“当双鱼男遇见女权主义先驱”

当年叱咤法国文坛的作家乔治·桑

趴在琴边静静地听你弹琴,美好的画面……

波兰作曲家肖邦是典型的双鱼座男子,被后世用得烂俗的舒曼对他的评论“花丛中的大炮”倒也贴切得很。他的刚强,即便是犀利且致命的,也要隐藏在阴柔的美好之中,而且还要充满对立的挣扎、纠结,看似内向并羞怯,内心却是复杂而矛盾的。

和 乔治·桑的十年恋情在他39 年的短暂人生中注入了太过浓烈重彩的颜色。二人于1836 年相识,乔治·桑比肖邦年长六岁,这位叱咤当年法国文坛的反传统女作家个性张扬,是前卫的女权主义倡导者,雨果曾称颂她在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地位”,而 且“其他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她穿马裤、抽雪茄、喝烈酒,傲慢跋扈,情史连篇,执意与丈夫分居,与大文豪缪塞相恋,与肖邦同居十年。这十年,也是肖邦艺术生涯上的创作高峰。

1846 年,当这段狂风暴雨式的恋爱关系终结后,肖邦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位过分敏感的作曲家脆弱的心灵枯萎了,不消三两年终天才陨落,留给世人聆听他娓娓道来的淡淡哀伤,把离愁别绪唱作晃动在浅笑眼眸中那一颗遥远的泪滴。

柏辽兹与斯密逊

“锲而不舍抱得‘女神’归”

饰演奥菲利亚的斯密逊

这是个励志的故事:1827 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观看英国话剧团在巴黎演出《哈姆雷特》时,对台上饰演奥菲利亚的女演员斯密逊一见钟情,第二天再去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便决心要娶她。

斯 密逊对柏辽兹并不买账, 24 岁的小伙子屡遭拒绝,只得寄情于写作。1830 年,以心上人为形象的管弦乐作品《幻想交响曲》问世,作品的副标题为“艺术家生活中的插曲”,按古典交响套曲顺序分为五个乐章。不同的是每个乐章都加标题 并附文字说明,以一个被作曲家称为“固定乐思”的特定旋律代表他所迷恋的女性,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时而明艳动人,时而变成丑陋的老太太。

当 时已回到英国的斯密逊并无机会听到这部作品,以致于刚刚获得罗马大奖而意气风发的柏辽兹差点跟别人结了婚,不过二人毕竟缘分未尽。1832年,《幻想交响 曲》再度演出,斯密逊终得一闻。且时隔多年,当年红极一时的女方,已因过气而债台高筑,而柏辽兹却已从无名小卒变成当红小生,情势今非昔比,10 个月后,二人结婚。

以《幻想交响曲》为灵感的同名电影

不过浪漫的爱情在现实的生活下终会褪去光芒,柏辽兹与他的女神并没有走到终老,七年后离婚。

李斯特VS 瓦格纳

“好基友一秒变翁婿”

瓦格纳(中)与李斯特(右)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有个女儿,名叫科西玛(Cosima),是他与已婚情妇——法国伯爵夫人玛丽·达古尔特(Marie d’Agoult)所生。

年 轻的科西玛曾嫁给了父亲的学生——钢琴家、指挥家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ülow),但彪罗经常殴打妻子,婚姻生活十分不幸。可怜的科西玛甚至想到过自杀,直到她遇见了父亲的朋友瓦格纳,这位在歌剧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比科西玛年长整整26 岁,还有一个已对她不闻不问的妻子,但这都不能阻止二人坠入爱河。

瓦格纳与科西玛,一家三口

后 来瓦格纳搬去了慕尼黑,带着他的歌剧指挥彪罗,以及秘密情人科西玛。他们的关系很快暴露开来,为教会所不容,为此瓦格纳被驱逐到了瑞士。他被扣上了破坏别 人家庭的帽子,二人一度臭名昭著,最终科西玛与彪罗离婚,与瓦格纳结婚。李斯特本对瓦格纳十分器重,但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旋即断绝了与他的来往,多年 后,他们才重新交好。

忘记说了,李斯特出生于1811 年,而女婿瓦格纳只比他小两岁。

斯特拉文斯基VS 可可.香奈儿

“一个夏季、欲壑难填”

斯特拉文斯基、香奈儿与朋友们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俄罗斯作曲家;可可.香奈儿:Chanel 品牌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时尚女魔头。

香奈儿终生未婚,罗曼史却有一箩筐,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秘密情史,只是她众多恋爱中的一段而已。1913 年的巴黎,风格前卫的《春之祭》首演,现场观众一片哗然,演出一度中止,此时的香奈儿正坐在台下,悄悄地注意着这位并不得志的音乐天才……

七 年后,二人再次相遇,当时斯特拉文斯基已遭到俄国驱逐而流亡法国,香奈儿慷慨邀请他携妻子和四名子女搬入自己在巴黎郊外的府邸。她支付他妻子医药费,供他 的孩子们上学,给他的音乐事业提供赞助,甚至最终以匿名的方式捐款让《春之祭》重演成功,斯特拉文斯基则更加安心地投入创作,香奈儿也在积极研发自己品牌 的香水—— Chanel No.5,二人的关系渐渐变得非同一般,他们在府邸里耳鬓厮磨,也挑战着房子那一边……患病卧床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发妻。

以此为灵感改编的电影《香奈儿秘密情史》(2009)

香奈儿在她的自传中也很少提及斯特拉文斯基,只是用“一个夏季、欲壑难填、灵感共鸣”区区12 个字来回忆和他的过往,但据传,自两人分手后的50 年里,香奈尔一直将斯特拉文斯基的照片放在床头,保存自己曾送给他而又被他退回的钢琴直至离世。

19 世纪、20 世纪初期的思想文明与当今社会尚有差别,婚姻生活也随之呈现出其时特有的面貌,譬如乔治·桑无法与自己的丈夫离婚,李斯特爱上公爵夫人只能选择私奔等。

那么,在婚姻自由的现代社会,这些擅长诠释、演绎古典音乐作品的世界级演奏家们,他们的爱情经历又是怎样呢?来,继续八卦!

演奏家VS 演奏家

“爱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

接下来要说的这段关系,鉴于太过错综复杂,我们决定直接呈上一张人物关系表,这其中涉及有阿根廷钢琴“大祭司”阿格里奇、瑞士指挥家迪图瓦、意大利指挥家阿巴多、韩国小提琴演奏家郑京和、钢琴家傅聪、华裔瑞士作曲家陈亮声等等……

制图| 何一刀

波格莱里奇VS 凯泽拉杰

“最后的吻别”

他们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常被世人称道,波格莱里奇被戏称为音乐界的“伏地魔”,他的演奏风格离经叛道,颇具争议,其速度之慢,对分句、触键拆解之“无厘头”常令人匪夷所思,甚至坐立不安。

十八岁时,他拜格鲁吉亚女钢琴家凯泽拉杰(Aliza Kezeradze)为师,1980 年他与年长他20 岁的老师成婚。1996 年,妻子因肝癌去世,中年丧偶的“波哥”备受打击,从此隐居瑞士,极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直 到2006 年,沉寂十年之后,他才再度接受媒体采访,当提及自己逝去的妻子时,“波哥”自比肯尼迪总统的妻子——她在丈夫遇刺身亡后,不愿将沾满亡夫脑浆和血迹的裙 子清洗一样——他说凯泽拉杰临终前和他最后拥吻时,由于肝脏爆裂将黑血喷到了自己的头发上,但他竟舍不得洗掉,满头血浆地留了多天。现在的“波哥”总以光 头示人,对此他的回答是:欧洲天气潮湿,凌乱的头发长使他无法专注于音乐。

杜普蕾VS 巴伦博伊姆

“她比烟花寂寞?”

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与巴伦博伊姆是在傅聪家里结识的。傅聪对她说,“你要认识巴伦博伊姆,才知道怎样才算是伟大的音乐家”,反过来他又对巴伦博伊姆说,“这个姑娘独一无二的演奏你一定要听!”

终于有一日,杜普蕾在傅聪家中练琴时,遇见了前来拜访的巴伦博伊姆,一曲奏毕,他便被她精湛澎湃的技艺所折服,就这样,这段罗曼史也开始逐渐萌芽。

1967 年,巴伦博伊姆与杜普蕾成婚,他们在艺术事业上琴瑟和鸣、相得益彰:巴伦博伊姆除了指挥乐队为她协奏外,还经常在她的独奏会上担任钢琴伴奏,两人精彩的联袂演出,曾为乐迷带来无穷艺术享受。然而遗憾的是,杜普蕾因染上脊椎硬化的绝症过早离开了人世。

陈怡VS 周龙

“中国当代作曲界的贤伉俪”

“中央音乐学院77 级作曲系”是一个天才辈出的群体,翻开这一届毕业生的花名册,谭盾、陈其钢、郭文景、瞿小松、叶小纲、刘索拉,我们会看到一连串闪光的名字。陈怡和周龙,也是这个集体中的成员。

五年的本科作曲学习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悄悄地蕴育着爱情的火花。大学毕业后,两人水到渠成地领取了结婚证书。陈怡继续攻读作曲系研究生,周龙则在中国广播乐团任专职作曲。

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女性作曲家后,陈怡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与先期到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周龙汇合,二人随周文中及达维多夫斯基教授学习作曲,就此开启了在大洋彼岸全新的艺术历程。

1998 年,陈怡任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院终身教授,成为近年来在国际乐坛上第一位获此殊荣之华裔作曲家。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