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中国的管风琴多起来了,不仅北京、上海,连河南、安徽等省份的艺术中心也拥有了管风琴,而且似乎大家都在比赛谁造得最大——总是听说某台琴是“东南亚最大”、“亚洲最大”。

2009-07-06 09:45 文汇报 马慧元

■马慧元
    
    中国的管风琴多起来了,不仅北京、上海,连河南、安徽等省份的艺术中心也拥有了管风琴,而且似乎大家都在比赛谁造得最大——总是听说某台琴是“东南亚最大”、“亚洲最大”。据我所知只有厦门的管风琴博物馆拥有若干中小型琴,可惜利用率也不高。
    
    我 自己是管风琴爱好者,当然希望管风琴和听管风琴的人越多越好。不过,是否所有省份都需要劳民伤财地造这么一个奢侈的乐器,却令我有些嘀嘀咕咕。据说北京、 上海的管风琴音乐会上座率也不高,内地城市就可想而知。但我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中国的管风琴都造得如此之大?据我所知,同样没有基督传统的日本,管风琴 也常常往大里造,因为都是给剧院和音乐厅用,既然造,就造最大的吧,大概他们这么想的。但日本毕竟不是中国,难道我们富得该这么挥霍么?
    
    一般来说,管风琴的造价是按音栓、音管数计算的,我在网上看了几台中国管风琴的数据,据说在中国还不是最大的,但都有八十多音栓,六七千音管,造价都在千万人民币以上。这样规模的琴,在欧美也算巨无霸了。
    
    但 据我所知,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不仅有大琴,还有星罗棋布的中小管风琴,各种层次的剧院、音乐厅或教堂中使用,这类琴不但成本低、维护相对容易,如果制 造精致的话,比较容易获得完美、稳定的声音,是演奏家理想的选择。在一般电子传动的管风琴之外,还有一类主要用机械杠杆传动的琴(Tracker),它们 往往是中小型,音管和琴体距离很近,外形紧凑,看上去未必花里胡哨,但品质和造价都高得多,讲究起来的话,有无数指标可以追求,比如可以安装适合某时代、 某国音乐的音栓,或者在同一空间内安装两台小琴,既可伴奏,又可独奏。凡是有管风琴音乐土壤或苛求音乐本身的环境,就会去规划这样的琴——假如中国各省果 真乐意在管风琴上投资,为何不向追求品质的方向发展,只追求外观之大呢?
    
    而中国目前诸台大型琴,到底为什么目的而建?的 确,有不少浪漫派音乐家的作品,如圣桑、李斯特、门德尔松、弗朗克、普朗克等的管风琴作品,外加一些交响性质的非主流作品,都需要相对大型的管风琴才能表 达得充分,但这类作品终归只是管风琴文献中的一部分而已。而管风琴作品中更重要的文献,比如巴赫时代的作品,并不需要“巨无霸”,而笔者所居的几座北美城 市,都有不止一台以演奏巴洛克音乐为目标而建的中型琴。当然,造管风琴不一定以巴赫为标准,但巴赫作为主流曲目中最重要成分,总该有那么一两台接近之吧。 如果真在乎管风琴艺术的话,当然要从中型琴做起。而管风琴界的复古追求一直是一个重要声音,我不认为它是管风琴所需的唯一办法,但起码是重要途径之一,总 不能十几台琴全都与之无关,令古典管风琴的制琴艺术在中国留下一片空白。
    
    总之,即使不为偏好巴洛克音乐,仅仅从性价比来看,一台中型琴就能满足一般演出需要了,如果因为场地需要而造个别大型琴,也无可非议,但有什么必要造成“亚洲最大”?如果资金充裕,为什么不用于多办演出和讲座,多培养演奏者呢?
    
    管 风琴往巨无霸而品质降低的趋势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新鲜,在美国大城市的音乐厅中也有刻意做得稀奇古怪、哗众取宠的琴,但前提是美国并不缺少精致的各式 小琴。在没有管风琴音乐土壤却耗费巨额财富来造琴的地方,管风琴与管风琴艺术关系不大,只是成了“乐器之王”之“大”的斗富指标,而往往不顾其利用率何等 之低,演出何等冷清。据说到2010年中国将会有15架管风琴,希望决策者能多方吸取经验教训,把实际需要和艺术追求都放入考量标准中去。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