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9台大戏连唱9天,唱红了戏,唱火了角,宣传了地方戏曲,传承了民族文化。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9月2日晚红红火火地在兰州落下帷幕。在这9天“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里,呈现出三大亮点:理论实践结合、移植剧目多、“争抢”举办权。

2008-09-08 17:45 新华网 肖洁

新华网甘肃频道9月4日消息,9台大戏连唱9天,唱红了戏,唱火了角,宣传了地方戏曲,传承了民族文化。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9月2日晚红红火火地在兰州落下帷幕。在这9天“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里,呈现出三大亮点:理论实践结合、移植剧目多、“争抢”举办权。
 
 
  戏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届秦腔艺术节隆重开幕后,作为活动重点项目的第二届中国秦腔发展兰州论坛也于8月27日召开。真可谓“戏剧理论与实践不脱节,论坛与演出同步走”。在论坛召开期间全国戏剧界专家汇聚一堂,集思广益共商秦腔振兴之路,成为本届秦腔艺术节的一大亮点。与会专家认为,现代秦腔应在“吼”中求“变”,要传递现代的声音。专家们提出秦腔自古就有“革新”的传统,秦腔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变”,戏曲就是在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贾志刚也认为:“近代戏剧在这一百年都在变,没有一刻不在变。近代戏剧的变革是全方位的,近代也是戏剧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这一系列的提法都为秦腔节上演的移植和新创剧目提供了理论支持。

丰富秦腔新剧目储备

在本届秦腔艺术节上所有参演的九台大戏都是新剧目,有移植的、有新创的,这是秦腔艺术节举办以来的第一次,因此也将大大丰富历史悠久的秦腔剧种的新剧目储备。所谓移植剧目就是一个剧种的剧目被另一个剧种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再创作,此次上演的《曹操与杨修》、《程婴救孤》、《秦女将军》等都走了这条路子,这些剧目不仅吸收了兄弟剧种表演的长处,而且融合了秦腔的优势,让名剧实现“本土化”,而变得更加好看。因此“移植剧目”再次成为各位专家、学者、评论家热议的话题。有专家说:“剧目的移植是很好的,我们曾把全国一些好的剧本移植改编后交给基层文艺团体,让他们来演,而且还打算搞一个全国性的移植剧目大汇演。而像《曹操与杨修》这样的经典剧目的移植则更具推广意义。”也有专家认为,移植是戏剧发展的最好办法,符合戏剧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好戏出来,好多剧种纷纷移植上演,会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这个题材的戏,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对剧目的移植。此外,《大河情》、《百合花开》、《庄妃与多尔衮》、《大爱无言》、《大山里》等都展现了新创剧目的魅力。

各省区“争夺”秦腔节举办权

前几届秦腔艺术节西北五省区申办并不积极,除第一届在西安举办以外,造成以后三届连续在兰州举办,兰州由此也成为秦腔艺术节的“常设举办地”。而在本届秦腔艺术节举办期间,西北各省区都在积极“争夺”举办权,陕西与宁夏表现尤为积极,使“秦腔艺术节”变成了“香饽饽”。这种争夺“香饽饽”的现象与往届“办了这届不知下届”的尴尬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专家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觉醒。记者在秦腔艺术节举办期间连日的采访中,也看到尽管上演的都是秦腔新剧目,但是每场演出都“一票难求”,每场演出几乎爆棚,就连加座的票都出售一空。可见这种文化自觉不只是在官方、研究者这些层面,它还包含了很大的观众群。(记者 肖洁)(兰州日报)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