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弦上万里江山,弓中风土人情,座下如饮甘醇;抒情应真情至情,才气须骨气当先,艺品以人品至上。这正是著名板胡大师、作曲家、指挥家吉吉终身追求的艺术修为和人生境界。吉先生如今已是业界公认的“秦派”艺术板胡最激进的开拓者和发展者,被誉为“西秦正声”、“西秦神

2009-05-13 10:04 电影画刊 何华生

弦上万里江山,弓中风土人情,座下如饮甘醇;抒情应真情至情,才气须骨气当先,艺品以人品至上。这正是著名板胡大师、作曲家、指挥家吉吉终身追求的艺术修为和人生境界。吉先生如今已是业界公认的“秦派”艺术板胡最激进的开拓者和发展者,被誉为“西秦正声”、“西秦神韵”,他在板胡演奏,艺术创作,理论建树,培植新人等方面均作出了显著成绩。吉先生的才情、诗意于不经意间自然流溢,他又似哲人、智者,思想、理念皆令人有种通达超脱之感。

隆冬时节,记者专程登门拜访了吉吉先生。他看上去根本不像已过“顺耳”之年,这也许是艺术使人年轻,修为让人心智清明吧。通过这次采访,记者对板胡艺术有了重新认识,同时也对吉先生五十多年的艰苦求索,开拓创新的精神钦敬不已,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也能走近这位大师。

无师自通的小炉匠

大凡艺术成就斐然者,多是心灵手巧、良善严谨、秉赋异常、刻苦修炼之人。吉吉也正是其中的一员。时间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初,生于陕西华县一贫苦人家的吉吉,在读小学时,拉板胡的音乐老师就发现他是吃音乐这碗饭的。他那时已不自觉地迷上了板胡,但因家境过于贫寒,他连板胡都买不起。于是上演了一幕为艺术铤而走险的真实场景。愣小子先学着大人给马捋捋毛,踮着脚尖才吃力够到马脖子。然后偷偷地溜到马屁股后面,自认为胜券在握地揪起马尾毛,虽说马不是老虎,可以摸屁股,但马尾却是揪不得的,可想而知,那马儿后蹄一扬,揪马尾的孩子就惨了,那次小吉同学差点被马踢残。就这他不记性,终于自己制作了一把小巧玲珑的板胡,兴高采烈地拉着自己不知为何物,也许不着调的曲子,一有空就拉,不管白天还是黑夜,着了魔似的。

上天也有惜才之意。虽说小吉同学无法上中学,却有幸于14岁那年考入了陕西省广播文工团,从此正式踏入了他的艺术生涯。那个阶段,少年吉吉的乐感已很强烈,他可以在不自觉间分辩出音乐的优劣,从而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在团里学不到系统的板胡理论,也无法领略精湛的板胡演奏,他就利用一切机会,向人求教,哪怕是街头卖艺的,甚至要饭的,他都不放过学习的机会。就这样,岁月更替,他的板胡技艺也在不断提高。

自成一家的板胡大师

珠宝的光华总是让慧眼欣喜。1962年对青年吉吉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那年夏天,20岁的吉吉在“星期音乐会”上的精彩板胡演出征服了许多观众。其中一位有心人将他介绍给了板胡大家张长城、原野先生。二位先生观看了吉吉的演奏,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他们欣然慨叹:板胡后继有人了!由于吉吉虚心好学,颇得张长城、原野先生的厚爱,并将他们苦苦得来的一枝之长,毫无深留地传授给他。

毫无门户之见,是吉先生学习、钻研艺术的一大特色。他曾赴北京专程拜访著名艺术板大师刘明源,在高音艺术板胡技术上得其真传。他遍访名家,刻苦学艺。不管是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还是专业板胡演奏家,他总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著名碗碗腔艺术人谢德龙,著名迷胡艺人张名罗、安汉成,二弦子艺人白兆武、冯新才,板胡艺人刘升财、潘中秦等等,皆给予他多方面的赐教。与此同时,他于1972年入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使他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正因他的广泛求教,潜心钻研,勇于开拓,终于由板胡的后起之秀,发展成为知名的板胡大师。

之所以称吉吉先生为自成一家的板胡大师,主要源于他人在技术创新,乐器的体系化,学术贡献,艺术成就等几个方面。

从艺五十年,吉先生的板胡演奏水平已近完美。他演奏的曲目极富中国民间色彩,皆具有中华民族气魄的精品之作。他的演奏技艺超群,不乏高人一筹的绝妙之处,他重于达情的演奏情操,总是让感情火花的喷射,乐曲潜力的释放,以及内心激情的宣泄,都浑然天成恰到好处。业界权威人士这样评价他:路宽、声正、音纯、色艳、情烈,是其创造艺术感的动力源;耳聪、音准、弦适、指灵、弓活、气匀,是其艰苦训练得来的硬功夫。说到底,吉先生的演奏风格即是他区别于其他流派经尝试完成的艺术创新。作为新音乐工作者又深谙戏曲,他将板胡的特征性技巧和常规演奏法有机地结合运用,重塑一种韵味淳正的自身风格,实现了走出戏曲,使之升华为音乐的令人满意的过渡,因为他被誉为“西秦正声”、“西秦神韵”。

在乐器的体系化方面,吉先生也作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并颇见成效。如何用高音板胡表现“秦派”风格,这的确是个问题。面对琴弦硬度大、指距短、把位小的高音乐器而言,完全照搬在中音乐器上运用自如的特征性技巧以体现“秦派”风格,显然是难以奏效的。为此吉先生经过反复摸索钻研,终于在触弦、运指、力度的把握等方面找到了最佳的变通方法,从而获得成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他以陕西民间音乐韩城秧歌为素材创作演奏的《秦川新歌》成为流传至今的一首“秦派”代表性高音板胡独奏曲。这首作品一经演出、播放,便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进而被灌制成唱片,被全国各地众多的板胡演奏家广泛采用。在低音板胡方面,他还创作了《看戏线》、《月夜》等“秦派”作品,使以中音乐器为基础的演奏手法得以在低音乐器上全面地体现出来。吉先生以50把板胡齐奏的空前盛况一举打破了先前公认的板胡不能群奏的禁区。这个创举使他获得了业界极高的评价。

系统、丰富的理论建树是吉先生对板胡艺术的重要贡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先后推出了《论板胡演奏的弓法艺术》、《论板胡演奏的指法艺术》、《秦派板胡述要》等十多篇很有见地的学术论文,这些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演奏界的关注。尤其是在《论板胡演奏的弓法艺术》一文中,他独创性地率先提出弓弦乐器运弓方法上气的运行及气感作用,竟念的引导等观点,非常精辟地阐明了弓法艺术的实质,使人们形象地明白了运弓的过程即是一个“起之以体,行之以臂,动之以腕,注之以气,贯之以神,见之以情”的过程。另外他深入浅出地提出了弓法艺术的三字经、四言诀、“四元色”等理论,为初学板胡者提供了宝贵的入门理论。吉先生对板胡艺术的理论贡献,从另一个层面让我们感受到他博学多才、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者风采和其治学风格。

与其说吉先生是位板胡大师,不如说是艺术家,这是以他诸多的艺术成就来界定的。五十年来,他创作并演奏了40余首秦风秦韵的板胡独奏曲,完成了戏曲音乐20多部,电影、电视剧音乐8部,广播音乐14部,舞蹈音乐36部,其他器乐30部,歌曲100多首,若连同平日供演出用的大小型音乐作品,合计逾2000多部(首)。这些作品获得一致好评,不少作品还获了大奖,也为他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赢得了荣誉。难怪人们说,若就包括戏曲、舞曲、电视音乐等在内的整个音乐创作来说,在全国板胡界,像吉先生这样高产高质的作曲家恐怕是凤毛麟角了,其音乐作品不引人注目也由不得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涉猎多个领域,他本人还写了许多诗歌、快板和剧本等文学作品,而且吉先生的书法、篆刻造诣不寻常。所以在文学、书法界吉先生同样很活跃。另外,吉先生还乐此不疲地作着乐队指挥,兼作布景、当演员,真正地做到了一切为艺术服务,这样多艺术门类、多器乐领域的艺术创作,极大地促进了他在板胡艺术上完成质的飞跃,达到一个多元化、序列化、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大师的三个夙愿

吉先生非常重视对板胡新人的培养和扶持。他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了数万字的《板胡艺术讲座》的教学稿,连续数年在电台重复播出,深受板胡爱好者的欢迎,许多人写信索取讲稿,有的甚至不远千里登门求教。有关少年儿童的戏曲、板胡音乐演出活动,他总是热情参加,并给予倾心的关注与扶持。

1984年,吉先生与同仁发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板胡专业学术会“陕西板胡学会”。该学会成立以来,他们举办了《张长城板胡艺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并多次在各种重大艺术活动中上演声势浩大的板胡齐奏节目,由4人到8人,甚至几十人,并产生了《农家乐》、《正月里来》等齐奏曲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听众的强烈呼吁下,陕西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了《吉吉板胡专辑》盒式音节,其中收录吉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8首,引起了轰动效应……

时至今日,与一些器乐一样,板胡也陷入了低谷,对此吉先生很是忧虑。板胡作为极具民族特性的传统弓弦乐器,如果得不到继承那真是民族音乐的一大损失啊。为板胡艺术奋斗了半个世纪,倾注全部心血的吉先生激动地对记者说,他平生有三个愿望,希望能在近年内实现。

出一本板胡专著留给后人。将他已发表过的文章汇集起来并予以丰富、充实、提高,使其更加系统化,以浅显易懂的文风,总结、提炼自己多年来的演奏经验和创作心得。这本书稿已脱稿,现进入编排、出版阶段。

开一场个人板胡演奏会。推出从艺五十年来的最有代表性,水准最高的曲目,充分展示板胡的魅力,以激发调动欲学板胡者的兴致和积极性,同时能将演奏会录成一盘高质量的DVD,公开发行。此演奏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物色一位可以继承自己板胡事业的传人。他已年逾六十,极需要发现、培养一位板胡后继之人,前两个愿望相对容易实现一些,也许今年就可以完成。但最后一个夙愿恐怕就要难得多了。不管有多难,吉先生表示都要付出一切努力,尽可能地发掘、培植他的传人,也就是“秦派”板胡发扬广大者。

天黑了,记者和吉先生握手言别,竟有些不舍。夜空里群星闪烁,不知吉先生的传人是哪一个星座?记者惟愿可亲可敬的吉先生早日实现他的三个夙愿,尤其是最后一个。

吉吉艺术简历

吉吉,男,汉族、著名板胡大师、作曲家、指挥家,“秦派”板胡艺术的创立人之一。1942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华县,中共党员。1956年考入陕西省广播文工团,先后任演奏员、作曲指挥、乐队队长、副团第等职。1972年入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作曲,1975年毕业回团;于1985年调陕西省歌舞剧院至今。

吉先生是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陕西板胡学会会长、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高级艺术指导、陕西省文化厅《扶持秦腔青年演艺人才专家小组》成员。是“秦派”音乐艺术的演奏家、作曲家,被誉为“西秦正声”、“西秦神韵”,曾于1981年陕西省音乐舞蹈汇演,1987年陕西省首届艺术节,2004年陕西省庆祝建国55周年暨振兴秦腔20周年均获板胡独奏一等奖与作曲一等奖。他的作品在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中曾多次获得各项奖励。

他创作并演奏了40余首秦风秦韵的板胡独奏曲。代表作有《秦川新歌》、《秦川忆事曲》、《看线戏》等。还创作了歌曲、舞蹈、影视、戏曲等其他大小型音偿作品2000余件,如《秦苑春》、《天宝轶事》、《王宝钏》等。撰写的论文有《从中国弓弦乐器的发展探溯板胡的渊源》、《个性·风格·特点》、《秦派板胡述要》等十多篇。特别是在《论板胡演奏的弓法艺术》一文中,独创性的率先提弓弦乐器运弓方法上气的运行和气感的作用;1984年他与同仁发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板胡专业学术会“陕西板胡学会”。为发展板胡艺术,特别是“秦派”板胡艺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吉先生对待艺术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艺风是严谨的,他主张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笃信“才气须骨气当先,艺品以人品至上”的哲言。他的艺术传略已收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国乐精粹》、《东方之子》等。(作者:何华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