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最近去上海音乐厅听音乐会的人,都会在二楼回廊流连于《沈次农黑胶唱片封套展》。这实在是很妙的一件事。

2010-04-08 12:03 新民晚报 舒酩

舒酩
   
    最近去上海音乐厅听音乐会的人,都会在二楼回廊流连于《沈次农黑胶唱片封套展》。这实在是很妙的一件事。
   
    200多帧精美的封套,按照男女高音、小提琴家、钢琴家、指挥家、歌剧精选、合唱专辑、名乐团等系列,像画展或摄影展一般陈列着。上海音乐厅的室内装饰中不乏油画或者西式的小摆件,但依我之见,只有这些老唱片的封套与这间80年的老房子“搭”得最妥帖。
   
    向东南平移了66.46米,再水平提升3.38米,建于1930年的“南京大戏院”早已不在老地方了。为了让“路”,旁边的房子都拆光了,新移的大树也尚未开枝散叶,今年的冬天漫长而多雨……凡此种种,都让音乐厅光洁的外观沾染了些许凄清的味道。还好,一旦你走进去,马上就暖了——人头攒动、鬓影衣香之余,连墙上都挂满了“音乐”。
   
    黑胶碟在上海,从来是小众的。即便在有CD之前,也未曾大热;如今又轮到网络下载技术在全球追杀CD,且大有赶尽杀绝之势。封套展此时的幽然现身,更显出一种绝世独立的格调,像是不合时宜,但又时尚绝顶。
   
    只因尺幅够大,黑胶碟的封套设计就成了一门艺术,设计者的匠心在一尺见方的平面里辗转腾挪。当日所见,展出的封套中绘画与摄影似乎一半对一半。摄影中多用的是名家的“大头照”,无意中成为一份如实的记录(于是才会看到居然“瘦”得很正常的帕瓦洛蒂,呵呵)。只有卡拉扬像是从未年轻过,再怎么拍都是银发雄狮,激情澎湃。以画入封套的,“花样经”就更“透”了。抽象的、写实的、玩图案拼贴的……美术界的各种风潮,封套上应有尽有。像是费城交响乐团的《唐·吉诃德》和伦巴德指挥巴黎歌剧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单单论画就是上佳之作了。
   
    展出的虽然只是封套,但说它是一个另类的 “音乐展”也未尝不可。喜欢音乐的人,看到封套上的那些名字——曲目、指挥或者演奏、演唱者,就足以会心一笑了。沈次农多年来搜集的全部是外国唱片公司的古典音乐,当流行的更替频率越来越高的时候,这些被演奏了一百年一万遍的“老调子”无言地聚在一起,自有一份“静日玉生香”的味道。
   
    除了让每晚的现场观众欣赏外,展览每周六下午还对公众开放,直至五一结束。一个多月的展出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是,刚巧在世博会之前就戛然而止,好像还是有点遗憾哦——即便是看热闹的外行都会说:这么有腔调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都过来看看的呀;这些收藏,当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展览,也不为过!
   
    不过,依我对沈次农先生的了解,他最喜欢的,还是让音乐在自家客厅里一点点响起来。沈次农喜欢上胶木唱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黑胶”开始在全球谢幕的时候。他逆势而行,慢慢淘,慢慢攒,三千张唱片就这么堆了起来。但无论初衷,还是当下的想法,他买碟甚至辛辛苦苦地淘碟都不是为了收藏——“收藏”二字现在已经被市场毁了,成了“逢高抛出”之前的准备动作。他只要留住音乐——那些躲在黑胶碟缝隙里的看不见的精灵,他要它们永远歇憩在他的身边,等待他的宠幸,只为他起舞。
   
    这样算来,挂在墙上的其实是一个人的三十年,是他的心思,他的时间,只有他自己知道个中的甘苦。
   
    展览开幕那天,新民晚报摄影部的老法师周铭鲁也架了一台Rolleiflex古董相机在二楼一隅,是工作还是自娱,不得而知。周与沈是中学同学,多年后重逢于报社职场,这次听闻老友要在老房子为老唱片开“个展”,周铭鲁便笑言,我也拿台老相机来“轧轧闹猛”。——这是又一个“大隐于市”的玩家,为沈次农和他的黑胶碟做了另一种注解。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