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阿尔弗雷德·戴勒 ( Alfred deller,1912-1979 ) ,20世纪重要的英国假声男高音。

简介 Biography

阿尔弗雷德·戴勒 ( Alfred deller,1912-1979 ) ,20世纪重要的英国假声男高音。起初在教区教堂做唱诗班歌手。

1940–1947 ,在Canterbury Cathedral工作,1947 被指派到伦敦的St. Paul's Cathedral唱诗班工作。

Deller不同寻常的声音非常适合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以及Handel和Purcell的。1948年,组建了Deller Consort,表演了文艺复兴、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录制了大量的录音并在世界各地举行表演。Deller的儿子,Mark Deller,也是一位男高高音演出者,市场和他一同演出。

当作曲家蒂皮特1942年第一次在坎特伯雷大教堂里听到戴勒演唱普赛尔的《片刻笙歌》(Music for a while)时,他承认在那一刻“几个世纪的时光倒流归来了”。在蒂皮特的耳中,这是一种多么卓越的声音啊——清亮、饱满、纯净得近乎器乐,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弹性和柔软,与他以往在一些教堂声乐席上听到的苍白刺耳的高男高音声部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时的蒂皮特正处于复兴普赛尔活动的前沿阵地,直觉告诉他:戴勒也许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普赛尔男高音。然而,他还是想先找些专业人士评判一下戴勒的声线,于是在1944年的除夕为他安排了一场首次登台演出,结果自然是技惊四座。此时32岁的戴勒,已经在坎特伯雷大教堂里默默无闻地唱了好多年。

在蒂皮特慧眼识才之后,戴勒开始为BBC电台演唱,并灌制了很多唱片,曲目包括英国民歌与琉特琴歌曲、巴赫的康塔塔及许多牧歌类作品。1950年,以他名字建立的戴勒合奏团成立 ,在复兴具有英国特色的阉人歌手唱法的时候,还致力于将伊丽莎白、詹姆士一世时代大量已经被淡忘的曲目一一重新搬上舞台。那些后来居上的假声男高音后辈,无论是埃斯伍德还是肖尔,都承认戴勒对他们的指引作用。埃斯伍德尤其对戴勒嗓音之美赞不绝口:“他为分句的理解和诠释注入了新的概念。”

Countertenor 一词,中译很不统一,也很难译准,如译为“假声男高音”、“上男高音”、“次男高音”、“特高男高音”、“最高男高音”、“假女低音”、“小女低音”、“男声女低音”、“小生男高音”、“男声中音”、“高次中音”、“反男高音”等等,不一而足。这里取“高男高音”。

意大利盛行阉人歌手,英国则是高男高音嗓音之乡,阉人歌手从歌剧舞台销声匿迹时,英国的高男高音虽也处于没落状态,但从未完全消失,一直延续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盛行一种古乐表演流派,演唱早期的声乐作品,歌唱方法和声音效果力求恢复古乐的原貌,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古乐纯正之美。于是,高男高音得以借复古之势重现乐坛,这要归功于英国高男高音歌唱家阿尔弗雷德·戴勒(Alfred Deller,1912-1979)的率先倡导及其歌唱艺术。

高男高音和阉人歌手或假声男高音有所不同,不能混为一谈,音域一般都超过正常声域,在高声区采用一种头声区发声方法,这是一种有气息支持和共鸣效果的歌唱方法,声音结实有力,几乎具备乐器般纯净、清脆的音色,声响特殊。

继戴勒之后,在国际乐坛上涌现出一批很有潜质的高男高音后起之秀,各大唱片公司也有高男高音CD推出,从录音听来,他们的演唱风格和发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各有特点,别具一格。据有代表性的高男高音有:鲍曼(J.Bowman)、克利斯托费利斯(A.Chritofellis)、李拉金(D.Lee Ragin)、阿萨瓦(B.Asawa)、斯科尔(A.Scholl)、钱斯(M.Chance)、丹尼尔斯(D.Daniels)、伯丁(P.Bertin)、维斯(D.Visse)等。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阿尔弗雷德·戴勒
音乐人信息
简介:英国假声男高音
类型:人物 男
出生:1912年5月31日
逝世:1979年7月16日
年龄:67岁
职业:高男高音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21-06-01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