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人们经常把马勒的第七交响曲当作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流行程度最低的一部交响曲。E小调第七号交响曲由古斯塔夫·马勒所作,于1904年至1906年完成。

简介 Introduction

E小调第七号交响曲由古斯塔夫·马勒所作,于1904年至1906年完成。

该首交响曲有时又被称为“夜之歌”(德语:Nachtmusik),然而马勒却不甚同意此译名。此曲跟第一(巨人)、第二(复活)、第六(悲怆)及第八(千人合唱)交响曲之风格截然不同。

创作背景

1904年,马勒不但指挥事业如日中天,名震欧美,其作品更终于开始为人赏识;同年六月,已有一女的他更再添千金。一如以往,到了夏天马勒就离开维也纳,跑到麦尔尼格渡假。麦尔尼格位处风景优美的卡林西亚山区,马勒在那儿有一幢建于湖边的别墅。完成第六交响曲前,第七交响曲之第二、四乐章(该两乐章涉及 “夜之歌”)就在此时写成,而乐曲其他部分也大致构思好。翌年夏季,马勒继续埋首写作,声称只花四星期就要完成第一、三、五乐章。

全曲在1905年8 月15日脱稿,而配器法亦于1906年完成;然而当时的马勒尚未完成第六交响曲,遂将第七交响曲搁在一旁,在排练期间偶然略作修改,直至1908年9月 19日,当布拉格正在进行一个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登基金禧纪念志庆而设之庆典场合,此首交响曲方才首演。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由脱稿到首演这三年间,马勒无论生活,事业皆急转直下。1907年3月他被迫辞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指挥职位、遭维也纳乐迷唾弃(所以马勒选择在布拉格市首演第七交响曲)、7 月5日长女更死于猩红热。祸不单行,就在女儿弥留之际,马勒也发现自己患上晚期心脏病。无怪乎马勒所作的修订细微,但却举足轻重,淡化了乐曲原本乐观、开朗的情调。

构造

马勒中期所有的交响曲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部第七交响曲也不例外,它的主题便是“夜”以及心灵对夜的反应。但是人们对此的理解往往太过片面:黑夜被比喻成悲剧和绝望,被理解为情绪上的阴暗。其实不一定非要这么理解不可,夜晚同样也是人们充分休息,从而恢复精力的时间,夜半时分,我们也会做梦,人类绝大多数的梦并非是噩梦。更为重要的是,夜晚存在于两个白天之间,预示着新的一天的来临。两个外乐章,即第一和第五乐章确定了“黑夜以及白天的回归”这一模式,三个内乐章可以看作是对夜晚本身的描述:与三五知己把酒言欢,日暮西山之时外出散步,来自维也纳的电报到了,带来了心上人的消息,并且在第四乐章里表现了 “爱情的夜晚”。所有者一切都预示着全新的一天即将到来。马勒也许并不赞同我如此描述性,实用主义式的解读,但是我相信在这里借用一下想象力并没有什么坏处,以另外一种方式解释这部交响曲也是可行的。

此曲所包含之五个乐章如下:

  • 1. 慢速—果断的快板、但不太快(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E小调,但以B小调作起首;首段乐章以次中音号奏出首个旋律。由于次中音号并非正规乐器,故会偶然使用次中音大号代替。此乃奏鸣曲式之乐段。
  • 2. 夜之乐:其一·中庸的快板(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C小调,以伦勃朗的名画《夜巡》作骨干。马勒在1904年的荷兰之旅当中亦在市立博物馆中观赏过该名画。
  • 3. 谐谑曲·幽暗地(Scherzo [schattenhaft])—D小调,马勒将之指示为“幽暗地”;有别于以幽默见称的诙谐曲,此段乐章之气氛阴森可怖。弦乐部分更以强弱法作标示。
  • 4. 夜之乐:其二·温柔的行板(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以F大调为主
  • 5. 轮旋曲—终曲(Rondo-Finale)—C小调,本乐章开头放下一切,然而该部分被评为过份肤浅,并以上一乐章作延续。形式上,该部份以回旋曲式作为八段变奏曲之起首,远胜于结束之乐段。

该交响曲历时80分钟。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因奥图·克伦培勒亦曾作过100分钟长之演奏。

各乐章概要

  •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规模庞大,次中音号忧郁音色奏出慢速引子,并唱出哀伤的咏叹调;至于伴奏音型,有说灵感来自麦尔尼格湖上船夫的桨声。多种木管、铜管乐器发 出悲苦、沉痛的哀号(首演后有人形容此曲“很美妙”。据说首席小号手回应道:“小号要用闭奏音吹到高音升C。我倒想请教一下何‘美妙’之有。”)。激情的 高潮过后,音乐的步伐愈趋紧凑,展开一段不伦不类的奇特舞曲—说是维也纳华尔滋又不像,说是顿足爵士舞又怪模怪样,说是军队进行曲又有几分相似。然后气氛 一转,两支法国号奏出精彩绝伦的抒情旋律,而跌宕抑扬的小提琴充满维也纳风格。不久,一个彷如天籁的乐段出现,灵感明显来自卡林西亚山区夏季的风光景致、 草木鸟兽;但凄怆的引子主题倏然在低音大提琴重现,之后情感渐趋激越奔放,势如破竹,直至昂扬的进行曲出现才得到解脱;说来奇怪,这段进行曲一方面活泼喧 闹,一方面却又甜中带苦;随着进行曲结束,这个乐章也告一段落。

  • 第二乐章

    第二至第四乐章被统称为“交响曲中的交响曲”,三个乐章均刻划“黑”与“夜”。第二乐章是本交响曲两首“夜之乐”之一,先由法国号互相答和,仿佛暮 色渐沉之际声音在山谷中回响。有说此乐章描绘“在夜间散步”,但马勒则把这乐章与伦勃朗的名画《夜巡》相提并论。木管乐连蹦带跳地渐渐远去,最后消声匿 迹;这时法国号在舞动的弦乐簇拥下,奏出别具田园风味之主题。接着响起的农村舞曲柔和温婉,是马勒最轻松愉快、最童心未泯的乐段之一。木管在高音的颤动仿 佛嘤嘤鸟语,加上远处牛铃柔和的当啷声和农村舞曲,使乡郊风情更鲜明。音乐渐渐沉寂;夜幕低垂。

  • 第三乐章

    以“幽暗地”作为指示之第三乐章,仿佛黑夜里的暗涌,气氛阴森可怖。先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定音鼓和低沉的管乐器,然后木管乐的尖叫令人不寒而栗,若隐若现的低音大提琴又仿佛幽灵闪现,活脱脱是首令人惊心动魄的圆舞曲,配器稀奇古怪,营造出强烈的恐怖效果。

  • 第四乐章

    以“温柔地”作为指示之第四乐章,是第二首“夜之乐”,但演出乐器较少—不但没有伸缩号、低音号和小号的份儿,木管乐器数量亦减半,因而有人形容此 乐章是 “把长篇室乐乐段放在大型管弦乐作品里”。先由独奏小提琴开始,在吉他与曼陀铃轻声伴奏下,独奏法国号营造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小夜曲风格。

  • 第五乐章

    竞相争呜的灿烂铜管加上辉煌的定音鼓,为奔放的第五乐章定下基调。正如美国一论者所言,这个乐章像极了电影音乐,把华丽、壮观、戏剧效果共冶一炉, 汇聚成一首“杂乱无章但令人愉快”的管弦乐曲,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里袭用过不少乐曲之片段(如华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弗朗兹·雷哈尔《风流寡妇》、 马勒第五交响曲、路德教派圣诗《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其他讽喻性、嘲弄性的引用。这个乐章气氛乐观、热烈,态度坚决,似乎跟前几段乐章的阴沉气 氛格格不入,难怪成为全曲最令人费解、最饱受批评的乐章—迈克尔·肯尼迪就说这是“活力充沛、态度乐观的马勒式吵闹大制作”。马勒本人则直言要捕捉“阳光 普照” 之效果。结尾尽情运用嘹嘹丰富的声音,全曲首个主题至此由昙花一现般闪过,像要刻划烈日当空的炫目光芒。

其他评论

  • 在此曲中,我们可以透过日出的进程当中,看到和弦及风格上之结构(不论是否另有用意)。一般而言,此曲由一个毫无定位及迟缓的起点转化至明确的C 大调终端,还加上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调子—确实,此首华格纳歌剧须在第七交响曲首演完成后方才演出。
  • 该个从夜至日之旅程,由以“幽暗地”作指示之第三乐段(包含有非常独特的诙谐曲)作开端,及促使荀白克因该作品的潜移默化而得到成就。该处一般而言拥有一些富有情感之特征:表记为和弦上的不稳及韵律上的官能症,亦预示作曲家于两年后写出后期作品—为乐团而撰稿之五首歌。
  • 此曲跟第六交响曲一样拥有着共同动机—大小和弦之并排,首段乐章之对应层面亦以牛铃作田园部分之陪衬。
  • 乔·孟佐(Joe Menzo)深信该作曲家曾深受理察·斯特劳斯所作之“家庭交响曲”之模式所影响—创作该曲时,马勒亦刚好动笔撰写第七交响曲—并为首段乐章作隐蔽之程序,及以马勒、其妻艾玛·马勒及其女玛丽亚三人作主体。孟佐更以马勒及亚诺·荀白克两人之近代名作,作为假设及类比,比较两件事物之相互影响,及马勒第七交响曲与荀白克一号室乐交响曲(1906年)之相同之处。孟佐亦曾为自己对马勒作品为评论,及演奏马勒作品之技巧制成CD全集作参考。

乐曲之登台

1908 年,马勒于布拉格市指挥第七交响曲之首演。在数周后,马勒亦相继在慕尼黑市及荷兰演奏该交响曲。然而,观众与演奏者在首演期间,被作品内里所混淆,故此反应不甚理想;正因为欠连贯性,该交响曲亦成为马勒众作品中最少人赞许的。

首演

  • 世界首演:1908年9 月19日,于布拉格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出。
  • 英国首演:1913年1 月18日,于伦敦市由亨利·约瑟夫·伍德作指挥。
  • 美国首演:1921年4 月15日,于芝加哥市由费德瑞克·史托克作指挥。

配器法

此首专为交响乐团而写之乐曲,当中所使用之配器如下:

  • 木管乐器方面:1支短笛、 4支长笛 (第四长笛手需兼奏第二短笛手)、 3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1支 降 E 调单簧管、 4支 A 及降 B 调单簧管、1支 A 及降 B 调低音单簧管、3支巴松管、超低音巴松管
  • 铜管乐器方面:次中音号、4支 F 调圆号、3支降 B 及 F 调小号(第一小号手需兼奏短号)、3支长号及大号
  • 打击乐器方面:定音鼓、小鼓、钹、三角铁、铃鼓、锣、牛铃、钟及钟琴
  • 弦乐器方面:曼陀铃、吉他、竖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

跟他所作的其他交响曲一样(因他选择在中段及5至7号交响曲加添更多乐器),马勒反而在此曲中清楚地表示交响乐团当中所使用之非标准乐器,及恒常使用次中音号、牛铃、曼陀铃及吉他。

当没有次中音号时,该调子通常会以上低音大号或长号取代。

录音珍藏

  • 指挥迈可·提尔森·汤玛斯曾与旧金山交响乐团作过一段录音(于2006年完成,并附有SFS Media之商标),而该录音亦曾获得葛莱美奖之其中两奖—“最佳乐团演奏奖”及“最佳古典专辑奖”。
  • 资深奥地利籍指挥米赫尔·基伦(Michael Gielen)曾于1990年代间灌录过马勒全集—该专辑以自然流畅见称,亦重视勾勒细节及整体结构。
  • 伦纳德·伯恩斯坦亦曾在1965年间演奏过该首马勒第七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的版本可选:

  • 1.伯恩斯坦:1985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19 211-2(2张),《企鹅》评介三星。
  • 2.阿巴多1984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DG,CD编号445 513-2,《企鹅》评介三星。
  • 3.西诺波里1992年指挥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37 851-2(2张),这2张唱片上另有泰菲尔(Bryn Teffel)演唱的马勒的《亡儿之歌》,《企鹅》评介三星。
  • 4.克莱姆佩雷尔1960年指挥爱乐乐团版,EMI,CD编号CMS7 64147-2(+克莱姆佩雷尔自己的《第二交响曲》、《第七号弦乐四重奏》,2张)。
  • 5.布莱兹1995年指挥克利夫兰乐团版,DG,CD编号447 756-2。
  • 6.海丁克1992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Philips,CD编号434 997-2(2张),这2张唱片上另有马勒的《第十交响曲》。
  • 7.拉特尔1991年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版.EMI,CD编号CDC 7 54344-2。
  • 8.殷巴尔1986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版,Denon,CD编号CO1553/4(2 张),《企鹅》评介三星。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马勒 - e小调第7交响曲「夜之歌」
作品信息
作曲 :马勒 1904-1906
时长 :1:20:08( 平均 )
体裁 :交响曲
主题 :夜晚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5-02 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