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认为应是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

试听 Plays

♬ 肖邦 - g小调第1叙事曲 Op.23 新芭网 ( 音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g小调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 ,作于1831-1835年间,公认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诗的影响而写的。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所依据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Konrad Wallenrod 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的是14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乌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与他同时被俘虏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乌尔特。乌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在战争中,乌尔特被立陶宛俘虏了过去,并去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决心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挽救祖国的命运。阿尔多娜资源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直到死去。乌尔特则改名换姓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了日耳曼武士团。在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并掌握大全之后,他做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乌尔特被处死的前夕,他和塔尖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

在这部诗中,诗人塑造了康拉德•华伦洛德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充满了爱国豪情和强烈的复仇愿望。肖邦则借着诗歌来号召波兰人民为了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而斗争。肖邦准确地把握了诗中主人公无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那种贯穿整首诗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充分地体现在这首叙事曲中。除此以外,肖邦的其他叙事曲也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品为奏鸣快板曲式,开头是个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旋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第8小节起),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好像是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边诉说着故事,边拨弄着他的四弦琴。忧伤的旋律把听者带到了那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历史。随后华丽的音型,更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经过音、变化音等多种手法,对原有的旋律进行了装饰,并很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即兴性和变换性很强,音域宽广。副部主题(第68 小节起)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了抒情的气息,是没有硝烟的,没有战争的真实写照。展开部的主部(第95小节起)音乐已经由平静安详转变为紧张和不稳定,变成了一首热情激动的悲歌。副部主题(第107小节)显示出了英雄气概。交响化的音响,使音乐一下体现出了英雄形象。再现部(第167小节起),副部主题先出来,仍然具有雄壮的气息,直到结束部(第181小节起),激昂的音型才平静下来。随之而来的主部主题(第195小节起),又开始紧张不安,并直接迎来暴风雨一般的尾声(第209小节起)。尾声最后一段双手八度半音阶下行,就好像是那无情的判决,最终收归为悲剧。

1830年11月,处于沙俄残暴统治下的波兰人民,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并在华沙建立了独立政权。1831年9月,由于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华沙陷落,起义失败。肖邦在《g小调叙事曲》中借题发挥,表现了对这次起义失败的悲愤情绪。这首叙事曲和密茨凯维支的诗一样,起着鼓舞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斗志的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肖邦 - g小调第1叙事曲 Op.23
作品信息
作曲 :肖邦 1835-1836
编号 :Op.23
时长 :0:09:00( 平均 )
体裁 :叙事曲
献给 :Baron Nathaniel von Stockhausen
链接 :IMSLP乐谱 / 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3-22 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