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

简介 Introduction

《c小调第1号交响曲》,作品68,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该作品的创作至少花了14年,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第一部交响曲,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一交响曲》掉以轻心。

事实上,当本曲经过首演后,勃拉姆斯的创作水准和历史地位,被维也纳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保守的汉斯利克所认可。勃拉姆斯把乐曲先在三个城市进行演出后,才将乐谱寄到出版商处。他原本还想再试演三场。现在手稿除了第一乐章之外,皆有保存。

乐章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奏鸣曲式,c小调,6/8拍子。该乐章情绪的增长和减退都很明显,使用一些主 题的对比、交织和变化,以揭示这出独特戏剧的矛盾内容和深刻而多方面的内心体验。乐章一开始,一段引子缓慢地展示出悲剧性的曲调,预示了整首交响曲的内 容。我们看到,定音鼓、低音大管和低音提琴均匀奏出了一系列八分音符的进行,这使用的是乐队最低的低音乐器,音响沉闷;演奏的八分音符均匀进行,使人捉摸 不到节奏的变化规律及音高的变化,造成一种无处可依的心理,从而创造出一种阴暗而不祥的背景,这种效果有人认为它是受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敲门 声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上,同时出现了两条向相反方向进行的旋津,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上行旋律,木管乐器和中提琴演奏下行旋律:这个音阶式的上行旋律,像是 对于希望的寄托,由于打破了6/8 节拍的节奏规律,音乐连绵不断,情感表达极为细腻,这是在整个乐章中起作用的基本主题。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太长的引子中,为满足整个戏剧构思的要求,采用有 时在高声部、有时在低声部、有时以复调的形貌出现的旋律处理。在这段引子中还出现过两个动机:第一个是宽音程的大跳,它不同于”级进上行的希望音阶”,平 静中的大跳仿佛是一种失落感、后来在乐章中就用它来表现一种绝望的心情;第二个动机是弦乐器齐奏的和弦分解音型,充满了热情,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段引 子,旋律只是漂在低沉的背景上,总体色彩效果是一种凶兆的、阴暗的、叹息的、呻吟的和尖声叫喊的感觉。引子渐渐平息,音乐情绪一下出现了转折,一曲悲剧的 宏伟序幕刚刚揭开,剧情的发展却将听众引向另一个极端。

    呈示部开始,第一小提琴率先奏出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由大小调交替组成,它简明朴实,活泼的快板中还采用了大跳进行,音乐情绪充满了一种激奋的热情, 青春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从低沉中脱颖而出的主题,它的出现是爆发性的,旋律发展进行中有万马奔腾的气势,有叫啸和跳跃,也有挑战和鼓动,还有命 令,像一幅史诗般战斗场面的画面。过了一会,整个情绪慢慢转向平缓,戏剧性激烈斗争的形象被第二主题所代替,一个短暂的宁静出现了。

    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是紧凑的,引子中的动机在这里出现了一下,音乐显得有点呆滞,不同于原来的是它却有圣咏的气质,力求柔言絮语般的庄严,而呈示部结 尾段那个“铺路架桥”的主题又闯进来了,它似乎成为主人翁。一些对比性形象在这里相互对照,一步步推向强劲的力度,音乐到达高潮,原先在乐章开始时奏出的 那个“阴暗而不祥的背景”的因素也来到这里,法国号和小号结合进去演奏,使这一高潮更有气势,它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要主题和《英雄》交响曲中的一 个展开部的高潮有点相象。

    再现部的音乐基本上是依照原呈示部的素材使用顺序而作成,尾声中再次浮现出引子的动机,在温柔起伏的音乐浪潮中,第一主题最后一次露面,但不完整, 它的进行被猝然中断,表示无休无止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弦乐器组最后一个拨弦音把第一乐章带入寂静,音乐结束在悄然之中。

  •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 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它相当于一首抒情诗,听起来格外温暖 和诚挚,使人想到平静的大自然景色,赏心悦目的风景画,悠然的休息,明净的回忆、然而有些伤感,创作感受可能直接来自对“光明之谷”——克拉拉的别墅环境 的体验以及受当时一些令人伤感的事发生的影响,当然,听过音乐,会使人想到贝多芬对生活的体验,一种静观中产生的梦幻和沉思的心境:不管是痛苦还是甜蜜, 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安宁还是兴奋、都渗透了一种失意和抑郁的成分。这些与第一乐章浪潮起伏的发展有鲜明的对比。

    音乐一开始,就由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旋律极其接近抒情诗朗诵,由于结构不是连绵不断的大篇幅的进行,而是两小节一停,并且停在弱拍,这样很具有语调特点,听起来很是含蓄,好似透过泪珠的笑容,这是一支美妙的旋律。

    在第一主题抒情结束后,双簧管便接着孤独地奏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支旋律的大部分,有三短一长(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主题特点)的节奏连续 反复,显然与命运题材有关,但进行是音阶式的,而且老是在三四个音内环绕,造成一种美丽可亲但同样悲切感人的效果,这是勃拉姆斯在诉说一个受折磨的心灵的 深沉悲叹。

    为了突出“孤独”的情调,勃拉姆斯在处理抒情性主题时. 总是让某件乐器在没有其它伴奏背景的情况下演奏,这在传统配器中少见,但这样可以很好地突出个别乐器的纯净音色。第二主题开始的陈述是这样,后来再现时虽 然结合了一支法国号和独奏小提琴,但也有类似的效果。这一乐章中,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用得较多,它们时而相互支持和渲染,时而用作音色的对比,表现酸甜苦辣 的滋味交互混合,如痴如醉,心情极端繁复。当然,也出现过热情的乐句和流畅的新主题片段,弦乐器的跳跃乐句造成音乐推向前进的动力,似乎提醒主人赶快脱离 梦境,双簧管还演奏起较为直观的呼唤式旋律,即一个长音加紧接着的急促进行,这是第三乐章的基本主题的预示。

  •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 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 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

    本乐章用复三段的形式写成,这已经是较大的曲式结构了,但还是它相当于一首小型的间奏曲。这一乐章仍然采用类似前一乐章的抒情性手法,音乐有清淡、忧郁之情,而偶尔也有接近幽默的曲调。

    单簧管在去掉了低音大管和定音鼓的情况下,清新透明地奏出第一主题,这里充分发挥单簧管音色柔美的特点,使音乐进行秀丽、典雅,充满着维也纳生活气 息,具有舞蹈音乐风格。作曲家对这一主题作了反复陈述的处理,在主题反复之间、有一段诙谐性的穿插,很接近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点,这一穿插段虽然不算长, 但它对音乐的节奏和样式的变换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乐章当中有一段以木管乐器同弦乐器欢快的对答的进行受贝多芬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木管乐器演奏的旋律线条上,开始进行明显有贝多芬的“命运”主题的痕迹,而接在后面的旋律在线条上又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主题的影子。不过这段进行给人是一种轻松的感觉。

    最后,开头一段的音乐再次出现,但那段接近匈牙利民间音乐特点的穿插段被省略了,这是为了使作品简炼而采用的作曲手段,它有利于突出对主要主题的回顾。

  • 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奏鸣曲式,C大调,4/4 拍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乐章。一方面,由于前两个乐章远离慌乱、不安和斗争的形象,只是一种安静、平和的诉说,特别需要在它们的后面有一个强烈的对比; 另一方面,它需要重提第一乐章的事情,作为发展,它必须超过第一乐章的分量;还有,它作为终曲要对整首交响曲有一个彻底的总结,这个总结必须尽可能的精 彩。所以,从长度来看,这个乐章几乎占了全曲的二分之一,它就是整首交响曲最有力和戏剧性的中心。作曲家在对这首终曲的处理时,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交响曲 创作的传统,一些音乐构思和形象的形成,或多或少地以贝多芬的“从黑暗到光明”的发展原则为依据。

    乐章开始,手法类似第一乐章,也从一段引子开始,这段引子似有山穷水尽的感觉,绝望产生了,乐队在恸哭,先是低低的、遥远的,然后一步步明晰,一步 步扩大,一步步靠近,全部弦乐组一阵神秘的拨奏,定音鼓轰轰作响尤于波涛起伏。接着,一支法国号在小提琴的颤音背景上和蔼地奏出一个动人的旋律,好一派田 园景象,随后长笛立即重复演奏,赋予大地一片冰冷的银色世界。据说这是勃拉姆斯在阿尔卑斯山听来的曲调,难怪听了它会感到春意盎然,这是光明出现的信息, 像胜利的曙光。接下来,大管和长号奏出一个圣咏旋律,使音乐总的情绪一时变成更加平静、安宁。这样的引子为进入乐章主要部分那种辉煌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弦乐器终于“歌唱”起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在C 大调中显得十分纯朴,没有一个变化音,节奏平和,好一首道地的阿尔卑斯山曲调!简直让人感到心醉。它在句法结构上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那首“自由的颂 歌”;它堂皇、雄伟,语调适中,不像贝多芬那首“颂歌”那样接近于呐喊,不过,我们还是能从音乐中感受到贝多芬巨人般的步伐:勃拉姆斯为什么在这首交响曲 中大量运用了类似贝多芬所用过的东西呢?如果单从受到贝多芬的影响这方面看是不足取的,应该看到,勃拉姆斯有意识地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方面都接近于贝多 芬,目的在于象征意义,在于表现人类友爱和光明战胜黑暗。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支令人感到温暖的阳光和鼓舞的力量的旋律,正好与引子形成对比,它彻底洗刷了 引子中的绝望和不安,然而,是通过暴风雨般的斗争来完成这一使命的!

    第一主题加快了戏剧性的发展,在它几次反复后,音乐又对引子的法国号略微回顾,接着还是用小提琴乐器声部,它轻盈地演奏出了第二主题。然而,这优美 的第二主题却受到另一个低音旋律的不断推进,这个低音旋律是动机反复形成的,组成动机的是四个下行的音,一拍一个,像是前进的步伐,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呈示部两个主题的使命完成后,音乐却不像传统那样进入展开部,而是直接到了再现部,展开部被省略了,所以展开部的手法统统被留到了再现部使用。

    再现部,一首宏伟的欢乐颂歌奏响了,开始,弦乐器以火一般的热情,奏出了“阿尔卑斯山曲调”。在音乐发展过程中,这个主题被作了多方的变化,勃拉姆 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条理性,驾驭着这匹音乐战马一步步冲向高潮,当音乐到达结尾时,乐队中的铜管英勇地冒出头来,顿时,雄浑嘹亮的音响充实了全部 乐队,戏剧发展到了极端!最后,这部C 小调的交响曲使用了C 大调强有力的主和弦作为结束,大三和弦那光明的音响,表现了胜利和凯旋的气氛。生活,得到了大喜若狂的赞颂。

    该作品终曲的主题常被人认为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欢乐颂主题有相似之处。勃拉姆斯也在该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中使用了贝多芬《第五交响 曲》。指挥家彪罗由于这类相似之处,称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这类评论使勃拉姆斯深感烦恼,因为这里面似乎有点抄袭的意思,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贝多 芬致敬。对他与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他曾说过“笨蛋都看得出来”。[3]然而,这部作品还是常常被称为“贝多芬第十”。

    对于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还有“命运”的节奏,勃拉姆斯在1868年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称,是受阿尔卑斯号曲调的启发。

唱片

这首《第一交响曲》版本可选:

  • 1.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89年版,DG,CD编号423 141—2。
  • 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1964年录音,+舒曼《第一交响曲》),DG,CD编号447 408—2。
  • 3.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勃拉姆斯的《命运三女神之歌》),DG,CD编号431 790—2,《企鹅》评介三星。
  • 4.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版,(+《学院节庆序曲》),EMI,CD编号CDM7 69651—2,《企鹅》评介三星。
  • 5.朱里尼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35 347—2。
  • 6.海丁克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版,Philips,CD编号442 799—2。

《第一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的还有:

  • 1.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70年代画廊版),DG,CD编号431 162—2。
  • 2.诺林顿指挥伦敦古乐演奏团版(+《海顿主题变奏曲》),EMI,CDC7 54286—2。
  • 3.科林•戴维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版,RCA,CD编号RD 60382。
  • 4.斯克洛瓦泽维斯基(Skrowaczewski)指挥哈莱乐团版,Pickwick,CD编号PCD882。

历史录音可选:

  • 1.克莱姆佩雷尔1928年指挥柏林歌剧院乐团录音,KOCH,CD编号37053—2。
  • 2.布鲁诺•瓦尔特1937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音;PREI,CD编号90114。
  • 3.阿贝德洛茨(Abendroth)1941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音,TAHR,CD编号102。
  • 4.托斯卡尼尼1941年指挥NBC交响乐团录音,RCA.CU编号GD60277。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勃拉姆斯 - c小调第1交响曲 Op.68
作品信息
作曲 :勃拉姆斯 1862-1876
编号 :Op.68
时长 :0:45:00( 平均 )
体裁 :交响曲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3-22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