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1959年9月20日,昔日的南京大戏院被命名为上海音乐厅,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音乐厅。上海音乐厅的50年,见证了上海音乐事业的发展。

相关 About

上海音乐厅 Shanghai Concert Hall 全国第一座音乐厅

2009-10-20 16:55 东方早报 安婧

   推荐:上海音乐厅50周年专题

1959年9月20日,昔日的南京大戏院被命名为上海音乐厅,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音乐厅。上海音乐厅的50年,见证了上海音乐事业的发展。上世纪 60年代起,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呈现场地,许多本土优秀作品正是从这里传播到大江南北。很多中国音乐家在这里实现了音乐人生的“第一次”,继而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昨晚,“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上海音乐厅命名五十周年暨星期广播音乐会复播五周年音乐会在沪举行。诸多老一辈艺术家共忆往昔,重温 音乐厅半个世纪来的感动瞬间。     

东方早报记者 安婧

image

本版图片 徐储立 史训锋

声学优势成就“全国第一”

1950年时南京大戏院(现上海音乐厅)被更名为北京电影院,堪称当时最豪华的电影院。到了1959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及举办第一届上海之春 国际音乐节,上海需要相应的演出场地。“在挑选场地时,北京电影院跳入人们的视线,没想到它的混响时间特别好,1.5秒的混响时间,在当时全市30多家剧 场中排名第一,最适合演奏交响乐。当时同济大学建筑声学教授王季卿这么评价:‘1.5秒的混响时间,打着灯笼也难找!’天花板上的许多反声板的形状、大小 以及安放的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确的设计,能把舞台的声音反射到建筑内部的各个角落。虽然后台比较小,但正因声学效果的先天优势,环境和地理位置同样优越的 北京电影院一举击败了当时呼声很高的大光明电影院,在进行了一次重大设备装修后,被命名为‘上海音乐厅’,成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作曲家孟波回忆说。

2002年到2004年,由于市政建设需要,上海音乐厅“迈步走路”,整个建筑向东南方向平移66米多,并将内部修缮一新。经测试,空场中混响 时间由平移前1.5秒提高到1.83秒,噪音指标从42分贝降低到29分贝。今年4月访沪的意大利钢琴巨匠波利尼表示:“上海音乐厅是我在中国遇到的音响 效果最好的音乐厅。”

帮助音乐家成就“第一次”

上世纪60年代起,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呈现场地,许多中国本土优秀作品都是从上海音乐厅传播出去为人知晓的。如人们熟悉的《长征》交 响乐、《抗日战争》交响乐、《八一》交响诗、《黄浦江》大合唱等等。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在音乐之路上跨出了“第一步”。

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的很多作品都在上海音乐厅首演。“音乐厅就像一个老朋友,伴随着我和我的作品在这里起步、发展、成熟。可以说,没有上海音乐 厅,就没有我朱践耳。”今年已经90多岁的著名合唱指挥马革顺也表示,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指挥生涯中,印象最深刻、指挥得最得心应手、最成功的一次演出也是 在上海音乐厅。“合唱的声音效果堪称完美,底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马老回忆道。“我的作品有演出安排时,演出地点的第一选择总是上海音乐厅,我看重的 是音乐厅在上海音乐界的重要地位和风向标的作用。”作曲家徐景新说。

#p#副标题#e#

对本土音乐家提供支持成为上海音乐厅的主要使命一直持续到现在。2007年底,他们推出“艺术总监青年成就计划”,这些举措无疑是对历史使命的延续。

   上海音乐厅走出来的音乐家

image

  作曲家吕其明  优秀作品通过这里流传到大江南北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上海开始举办上海之春音乐节。当时负责领导音乐节的包括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阵容空前强大,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当时 每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节都是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因此上海音乐厅见证了上海音乐事业的辉煌成就。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通过这里传播出去的。比如《长征》交响 乐、《抗日战争》交响乐、《八一》交响诗等等都是从上海音乐厅流传到大江南北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创作的作品就在上海音乐厅不断地演奏,其中有许多作品的首演都是在这里举行。比如交响乐《郑成功》、交响诗《铁道游击 队》。1965年,我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这部作品也在音乐厅不断地演出,通过音乐厅,这部作品得到广泛流传与认可,成为我的音乐经典作品之 一……

我最难忘的是1995年我的第一场专场作品音乐会,观众的来信络绎不绝。这些来信中,有些是从小听我作品长大的,有些是通过这次音乐会了解我的,他们都给予我很高的评价并送来衷心的祝福。每当回忆起这次演出,我的内心都无比激动。

image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音乐厅是我的启蒙老师

上海音乐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上海音乐厅对我的影响伴随着我整个音乐人生。

回想起第一次踏进上海音乐厅的时候,我还戴着红领巾,当时正逢首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乳臭未干的我出于对音乐的好奇,满怀欣喜地走进了音乐厅。那 一次,我第一次接触的古曲就是菊秀芳唱的一首《阳关三叠》。一曲唱罢,小小年纪的我就像被勾了魂似的被这古曲深深地迷住了。为了满足自己再听一次《阳关三 叠》的愿望,我想方设法,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唱片室里找到了唱片,我就反复听,最后都能背出来了,几十年后我把它编成了二胡曲。我很感谢上海音乐厅,正 是因为我14岁时听了上海音乐厅主办的首届上海之春,才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音乐,也正是因为上海音乐厅,我才会在儿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 一直认为,上海音乐厅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p#副标题#e#

我从小就认为,能去上海音乐厅演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1963年第一次全国二胡比赛,我17岁,在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后进行了一个公演,这 是我记忆里第一次在音乐厅的重要演出。当时我还小,站在台上完全是一个傻乎乎的孩子,但是我并没有怯场,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我的第一次演出非常成功。当时 的我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能在音乐厅演出,是我音乐人生成功之路的开始。

image

  作曲家朱践耳  “老朋友”伴随着我的发展成熟

我有很多回忆在这里,特别是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里首演的。音乐厅是1959年命名的,1962年的5月5日,我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厅演出,就是 我的交响合唱曲《英雄的诗篇》。那是令我难以忘怀的时刻,我把乐队与合唱的部分平分,两者都非常重要。当时我就取名为“交响曲大合唱”。这是我在上海音乐 厅的第一次作品首演。

当时演出的效果非常好,我还记得音乐厅外墙有一栏“观众来信”,演完第一场以后,就收到了观众的来信,一个是中学生,一个是工厂的工人。结果,这两封信就在观众来信栏里登出来了。这样让作曲家、演奏家与听众之间搭起了桥梁。

#p#副标题#e#

1986年我有一部《第一交响曲》,本来这个作品还要用于赴欧洲演出的,但在排练时,连乐团和指挥都质疑作品是否能演奏,因为手法过于超前。于 是我就到现场去,跟着指挥把整部作品讲解了一遍,这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最后作品终于顺利地排出来并通过了当时的审查。那些被质疑的乐段,我一点也没有改 动,坚持到了最后。这个作品成为了当时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的作品,之后还在国际舞台上演出。

这么多年来,我目睹着音乐厅的变化,这个我熟悉的老地方,就像一个老朋友,伴随着我和我的作品在这里起步、发展、成熟。可以说,没有上海音乐厅、没有上海交响乐团,就没有我朱践耳。

image

  钢琴家殷承宗  观众凌晨三四点搬着凳子排队

1962年我从莫斯科得奖回来以后,在这做汇报演出与上海乐团合作,黄贻钧指挥。我演出了两首协奏曲。这次音乐会,观众的反应相当热烈。我连续 弹了四场,观众们都是凌晨三四点钟,搬着小凳子在那儿排队等票子。另外一场就是我到美国去十一年后第一次回上海,回来举办的音乐会。那场音乐会也是非常轰 动,演出结束后,观众有些失控了,大概有四百人冲到舞台上来。

那个时候还没有大剧院。但是我还是更喜欢音乐厅,虽然有了大剧院,我也在大剧院演出过,但是我还是更怀念这里,因为这里有我很多的记忆。还有一 场演出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美国的CBS来拍电影,那一次演出是和曹鹏合作,演奏的是肖邦的协奏曲和“黄河”协奏曲。这个节目曾经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 时候CBS晨间新闻中大概播出了10分钟。这场演出也是在上海音乐厅。当时美国的电台过来录音是很少很少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