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由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酝酿,与通州区委、区政府联合制作的《运河谣》将于6月21日至24日与观众见面,这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首部以民 族唱法为载体的原创民族歌剧。

相关 About

国家大剧院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中国最高艺术殿堂

2012-06-13 20:27 北京日报 李红艳

由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酝酿,与通州区委、区政府联合制作的《运河谣》将于6月21日至24日与观众见面,这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首部以民 族唱法为载体的原创民族歌剧。昨天下午,歌唱家王宏伟、雷佳、王莉、王喆等现场展示了精彩唱段;同时,导演廖向红、作曲印青、舞美设计师刘杏林、服装和化 妆设计李锐丁分别介绍了创作感受。

音乐:西洋咏叹融中国民谣

“我要使《运河谣》的宣叙调也能让观众记住!”印青自信地说。在排练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好苗头,时常听到演员们快活地哼着剧中的宣叙调。“最初 听到《运河谣》这个名字时,我就非常喜欢,因为我的一生与大运河颇有缘分。”印青说,他童年时在江苏镇江的运河边长大,小时候经常在运河边玩耍,到江苏滨 海参军后又在运河的源头——杭州工作了十几年,其间他经常去运河沿岸采风,收集了大量运河当地民歌。

歌剧《运河谣》与大剧院以往几部原创歌剧的不同在于,首次尝试了民族唱法的歌唱形式。民族歌剧创作的最难之处在于如何将西洋的咏叹调、宣叙调与 中国民谣相结合。印青认为,在技术上要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在民族感的体现上则应“取其魂、取其神”,不完全追求形似,而更重视神似,将民谣的 悠扬和歌剧的张力融合体现。其中,他尤其提到了宣叙调的创作。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往往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此次他在《运河谣》的创作中力图将宣 叙调“中国化”,让中国观众觉得顺耳、好听,特别遵循了中国人所讲究的“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的语言律动。

舞美:水墨画营造写意舞台

此次《运河谣》的舞台设计较以往大剧院自制剧目宏大写实的舞美不同,邀请著名舞美设计师刘杏林打造了水墨画般的写意舞台。他在创作上汲取了民族绘画中散点透视、留白的手法,追求中国传统审美中“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韵味。

刘杏林对运河流水的表现颇具新意,打造一块6米宽的斜幕,通过光、影、人的参与来展现运河的时时变化,在此斜幕与天幕之间创造4米的表演区域, 供象征运河流水的“水灵”歌队表演,营造一幅不断变化、见证悲欢离合、歌颂人间真情的“流动长卷”。而在剧中高潮处女主角水红莲舍己救人、葬身火海的一 幕,则利用现代技术营造熊熊火海、船体倾覆,极度的反差和宏大的场面震撼人心。

创作前期,主创从运河的源头——杭州拱宸桥,一路北上,对运河沿岸的五个城市进行了实地采风,寻找宝贵的实物原型,带回了大量鲜活的视觉形象,比如开场呈现的杭州山水远景、象征运河起点的“拱宸桥”和惊险的“过闸绞盘”等,都来自原形。

该剧的服装、化妆设计李锐丁介绍,这次《运河谣》的服装设计尝试了将传统和时尚巧妙融合。比如水红莲的服装主题,以“红”为主,但却是特殊的 “红”和变幻的“红”,以汉代起中国古代传统、主流的“朱砂红”定位。而随着水红莲命运的跌宕,红色在层次和质感上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她火海涅槃时,强烈 的色彩饱和度体现了人物的升华。

主题:漂泊人生觅心灵家园

“以前每次看《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我在折服的同时也会激起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希望能有机会在继承我国民族歌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为当代观众创作一出具有民族气蕴和现代审美情趣的歌剧新作。”导演廖向红说。

《运河谣》的创作继承民族歌剧传统,同时借鉴了西方歌剧创作方法,融合戏剧性与音乐性,力图让中国的观众觉得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她希望观众走进剧场观看《运河谣》时,能想象运河曾经的辉煌灿烂,回望这条千年长河对孕育中华文明的功绩与意义,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

至于该剧的主题,廖向红说:“漂泊和迁徙是人类最普遍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体验,漂泊者的故事也是今人的故事,相信观众能从这部讲述漂泊人生的故事中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如何在漂泊人生中追求理想的爱情、寻找心灵的家园?这也正是我们很多人今天依然面临的困惑。”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