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是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第一部创作,采用乌克兰民歌所写的《如歌的行板》,后来成为老柴最着名的旋律,当年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感动到得潸然泪下。

试听 Plays

♬ 柴可夫斯基 - D大调弦乐四重奏 Op.11 第4乐章 新芭网 ( 音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作品 11号 Tchaikovsky: 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Major, Op. 11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作品 11号 1871年作,柴可夫斯基共作有三首弦乐四重奏,都作于1870年代,也就是作曲家三十岁至四十岁间。通常认为他在管弦乐领域更如鱼得水,这三首作品显示作曲家在四重奏领域的优秀素养和理解力,或许部分缘于他对古典作曲家的喜爱,其中能察觉到他对莫扎特和舒伯特四重奏的深入学习。

介绍

《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是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第一部创作,作曲家时年31岁,羽翼刚刚丰满,采用乌克兰民歌所写的《如歌的行板》,后来成为老柴最着名的旋律,当年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感动到得潸然泪下。

1876 年12月,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鲁宾斯坦为向远道而来的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表示敬意,专门举行一个音乐会。当乐队演奏这首乐曲时,托尔斯泰不禁流下热泪并感慨地说:“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柴可夫斯基在日记中写道:

“当时,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并深深为此而自豪。这样的感受,我这一辈子恐怕不会再有了。”

柴科夫斯基共作有三首弦乐四重奏曲(柴科夫斯基在学生年代(1865年)写作的bB大调单乐章弦乐四重奏不计在内),其中以第一首最著名。(附注,非原文内容: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曲非常少,而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三首弦乐四得奏与弦乐六重奏《佛罗伦斯的回忆》了,在写作第一号弦乐四重奏之前,柴可夫斯基对室内乐的体裁并不熟悉,而且更可说是毫无兴趣。直到在一场为欢迎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音乐会上,托尔斯泰聆赏至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时感动地流下泪来,这对柴可夫斯基而言,真是莫大的光荣,于是才开始继续为室内乐写作。)

柴科夫斯基在七十年代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室内乐应该越出少数有高度修养的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客厅,而吸引更广大的听众。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表明,他正是企图通过扩大室内乐的表现内容,加强音乐语言的平易性,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第一弦乐四重奏是1871年二月份创作的,它的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876年列夫 托尔斯泰访问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欣赏了这部作品,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致信柴科夫斯基,给予高度赞誉。柴科夫斯基在复信中说:“我的音乐能够使你感动和着迷,我深感幸福和骄傲。。”他还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许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欧上演,特别是它的第二乐章行板更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曾风靡一时,几乎成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正是它把这位俄国作曲家介绍给了西欧的听众。柴科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弦乐队演奏《如歌的行板》

乐章

  •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是和弦型的进行,柔和的切分节奏和持续低音贯穿整个主题,它比较含蓄、安适而又亲切。

    副部总的说并不与主部构成强烈对比,它的第一乐句也是用和弦型织体;也有绵延的主音持续音;但它的旋律线起伏较大,更富于歌唱性,也较热情。

  • 第二乐章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听见 一个泥瓦匠唱这支歌,便把它记录了下来。歌词如下;“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斟满半杯酒,就差人去请卡金卡(女人名)”。从词意来 看,泥瓦匠唱的显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调。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寻找另外的歌词,但未能如愿。然而他从这支旋律中却感受到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是用 它作为。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

    演奏这一乐章时,四件弦乐器都加了弱音器,音色暗淡,情调凄婉。音乐形象是内在的,是心灵创痛的抒发。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就是《瓦尼亚坐在沙发上》,它虽然是抑郁的,但还比较恬淡、平静。

    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由前一主题引伸而来,它的后一半,音调中已合有祈求,含有疑问。

    乐章的中间部分由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作背景,音调凄切,宛若滴滴泪珠。第二提琴和中提琴每小节都插进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好似心脏的搏动。主题是诉说性的,在高潮处已成为哀告式的了。

  •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这里已不像原先那样恬淡、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的、愤懑的感情。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于梦幻中。

    第三乐章是谐謔曲,也采用复三部曲式。这一章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节奏方面,由于重音的不断变位,形成一种二拍子同三拍子快速交替的效果,加上力度的鲜明对比,赋予这章音乐以生气,以活力,以妙趣横生的幽默感。此外,它的节奏还带有舞蹈的性质。

  • 末乐章是奏鸣曲式,它的篇幅最长大,音乐形象也多样而富于对比。主部像是一首欢乐的青春赞歌,它在后来提高了声区,加强了力度,丰富了织体,从而更具有昂扬的气概。

    副部是一支宽广的富有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主题,由中音提琴奏出,淳朴而富有感情。

    全曲的结尾是热火朝天的,整个乐曲以强有力的和弦告终。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 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而现今这首乐曲作为独立的曲目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它那极具有俄罗斯民谣式的音乐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然后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柴可夫斯基 - D大调第1弦乐四重奏 Op.11
作品信息
作曲 :柴可夫斯基 1871
编号 :Op. 11
时长 :0:30:00( 平均 )
体裁 :弦乐四重奏
献给 :Sergey Rachinsky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12-11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