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Op.5)是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Maurice Meaterlink,1862—1942)的同名戏剧,在1902年7月开始创作,于1903年2月28日完成的。

简介 Introduction

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Op.5)是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Maurice Meaterlink,1862—1942)的同名戏剧,在1902年7月开始创作,于1903年2月28日完成的。这也是他继《古列之歌》之后的最著名的四管编制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虽然取材于童话题材,却充溢着浓厚的宿命论思想和神秘色彩。《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剧情大意是,国王长孙戈劳德求娶美丽的长发姑娘梅丽桑德,但梅丽桑德却爱上了戈劳德同父异母的兄弟佩利亚斯,最后的结果是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双双徇情,表达了命运的不可捉摸、不可逆转的主题思想。虽然在勋伯格之前已有作曲家把《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搬上音乐舞台。但真正吸引勋伯格的是《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具有与同是作为悲剧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一样的主导中心——“带来死亡的爱情”,在这点上可以说勋伯格是受到当时世纪末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及浪漫主义晚期风格的影响。像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样,一方面《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的主导动机(Leitmotiv)将音乐的不同部分巧妙的连接起来,并且主导动机在音乐中做了各种发展、变形,还与其它动机以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以满足剧情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勋伯格选用单乐章交响诗这一体裁形式既能体现音乐矛盾戏剧性的发展与激化,又能够使作品具有统一的力量,作品共六百四十八小节,在整体上大致具有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在展开部插入了具有诙谐曲与慢板乐章特点的部分,作品中的四个段落(乐章)的内容分别是:“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相识”、“梅丽桑德与佩利亚斯的幽会被戈劳德发现”、“戈劳德杀死佩利亚斯”、“梅丽桑德的死亡”,可依次对应成为奏鸣曲式的呈示部(1—160小节)、展开部I(161—330小节)、展开部II(331—462小节)、再现部(463—648小节)。  

作为无调性音乐风格的开创者,勋伯格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通过“主导动机”的预制与应用,还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在无调性时期“主题”或“动机”的运用并产生结构力作用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像勋伯格自己在《作曲基本原理》中对“动机性质”描述的那样:“动机的特征是音程与节奏,它们互相结合。构成一种令人难忘的形态或轮廓,其中常含有内在的和声。”《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主导动机”的每次出现,在音程关系与节奏形态上基本保持一致,“主导动机”每次出现更多的变化则是来自于力度、对位、音响、音区等相应的改变。这种做法保持了“主导动机”在这部长大作品中的“可识别性”。进而,正是这种保持“音程内涵”一致的材料核心不断反复使用手法,在勋伯格通向无调性风格作品结构生成的“演进”历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与先现。  

赏析

德彪西之外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说到《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爱乐者首先想到的是德彪西的歌剧。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法国作家莫里斯·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原作剧本竟然催生了另三部器乐佳作。它们分别是法国作曲家弗雷和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同名作品《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组曲》以及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阿诺德·勋伯格的交响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纪念德彪西诞辰150周年之际,笔者关注到这三部同名佳作呈现的截然不同气质,或开阔无垠,或缠绵悱恻,为音乐史上“同名异作”的典范。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剧情并不复杂,讲的是王子葛洛进入山林,把一位生长于斯的美丽姑娘梅丽桑德带进皇宫,可是梅丽桑德却爱上了葛洛的异父兄弟佩利亚斯。在嫉妒与愤怒之下,葛洛杀死了这对情侣,梅丽桑德却在临终时产下了一个女儿。剧情戛然而止,留出许多猜想空间。

德彪西的歌剧并没有强调整个剧情的连贯性,而是将一个个场景剥离了出来,形成一个个唯美的静态画面,这是对歌剧表现方式的一个突破。而同为法国作曲家,弗雷的“组曲”更为短小,以原作中的四个场景形成四个乐章:序曲、纺织姑娘、西西里岛和梅丽桑德之死。其中序曲的史诗色彩和终曲哀歌的浪漫主义元素尤为突出,“纺织姑娘”中对于梅丽桑德在纺车旁劳作的想象也很有趣。客观地说,弗雷的作曲技法与结构相对松散、强调音响流动性与和声丰富色彩的印象主义有着不小的差距,其旋律秉承古典和浪漫风格,充满了诗人气质,与舒曼和舒伯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对而言,勋伯格的音诗更接近马勒与理查·施特劳斯的风格。作品也是四个乐章,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命运。 但勋伯格在配器上注重管乐,如独奏单簧管和长笛,乐曲中很多忧郁的主题都由它们带出。而圆号等铜管乐器则成为了激烈场景的烘托。有趣的是勋伯格和弗雷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个圆号动机作为王子戈劳特进入山林前的预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体而言,勋伯格所使用的语汇更加现代,丝毫不介意用模糊、突兀甚至诡异的音效表现原作中有着血腥味的谋杀场景。作曲家回忆起1949年的首演还心有余悸:“当时观众和舆论界都因它爆发出了极大的骚动”。

到了西贝柳斯手中,“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主题就成为另外一番面貌。当第一声弦乐合奏响起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到他的《芬兰颂》及第二、第三交响曲。因为它们都具备了开阔的音场和深邃的回响。在大提琴浑厚如男低音的深情吟唱中,我们丝毫听不到德彪西及弗雷作品中的精巧雅致,反而会感到这是一个发生在冰天雪地的芬兰故事。九段乐曲都来自剧中场景,具备了超出原作的戏剧感和强弱对比,尤其是其中英国管醇厚柔和的音色勾勒梅丽桑德的内向性格,独树一帜。后来西贝柳斯将全曲改写成钢琴独奏版本,删去了第三段“海岸边”。

PentaTone出品的汉斯·冯克指挥圣路易交响乐团版CD,囊括了弗雷与勋伯格的作品,提供了让我们进行对比的机会。而西贝柳斯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组曲》,有芬兰本土指挥家贝尔格伦德率领伯恩茅斯交响乐团的演绎,被收录在2007年EMI的小双张中。

(来源:新民晚报)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勋伯格 -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Op.5
作品信息
作曲 :勋伯格 1902-1903
编号 :Op. 5
时长 :0:45:00( 平均 )
体裁 :交响诗
链接 :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8-19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