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总共三乐章的《北极之歌》Op.61,副标题鸟鸣协奏曲,创作于1972年,是劳塔瓦拉最著名的作品。这首作品把采集自芬兰北极圈附近的鸟鸣声用录音的方式与管弦乐队结合。

试听 Plays

♬ 劳塔瓦拉《北极之歌》 腾讯视频 ( 视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总共三乐章的《北极之歌》Op.61,副标题鸟鸣协奏曲,创作于1972年,是劳塔瓦拉最著名的作品。这首作品把采集自芬兰北极圈附近的鸟鸣声用录音的方式与管弦乐队结合,完美的把独特的创意,高超的配器手法,新浪漫主义风格结合而创造出一种奇特的音乐,使其成为多媒体与传统管弦乐队结合的最早作品之一。

赏析

你听过演奏者「不在场」的协奏曲?而且,作为明星的「独奏者」,居然不是人?

Rautavaara 应当是除了Sibelius 之外,最知名的芬兰作曲家,录音唱片不算少。来自Helsinki的Ondine 厂牌,是最大力宣传他的作品的在地唱片公司,最近并将他的交响曲与协奏曲分成两套廉价盒装重新发行。

不管是作为Rautavaara 的入门作品,或是作为爱鸟人兼古典迷的进阶选择,这首20分钟之内、鸟与乐团的协奏曲《北极之歌》(Cantus Arcticus) 都是上上之选。Messiaen 的鸟音乐,数量当然多出太多,只是其「鸟歌」都是器乐化后的作品,不像Rautavaara 直接让鸟的录音磁带「音容宛在」,并与管弦乐「琴瑟和鸣」。另外一点,Messiaen 的作品语言较为前卫抽象,不似Rautavaara 还保留了旋律性, 容易入耳。

这并不代表你听到的是人工添加鸟叫或鲸鱼呼声的自然音乐、或新世纪音乐,你大可安心,作曲家的精心设计不会容许这样的廉价把戏 (cheap tricks),而是安排不过度庞大繁複的乐团,伴合芬兰境内北极圈的鸟叫,让两者间产生细腻的对话。

第一乐章,The Bog (Suo),由双长笛独奏起头帮鹬科鸟成群的鸣叫铺梗,进入宏伟的弦乐,辅以木管群相伴,最后以低调的鸟群与木管「合奏」幽然结尾。第二乐章Melancholy,以角百灵 (shore lark) 的长段「独奏」进场,鸟鸣特意降了两个八度,且调慢了速度,以便小调忧鬱的弦乐团可以和谐地与之共生共存。第三乐章,Swans Migrating,黄嘴天鹅 (whooper swans) 的声音以磁带调整过,与分成四组的随机管弦乐组渐渐加重对应互织的肌理,最后同归平静,这是我感觉此曲最天人合一的一个乐章。

版本方面,最后出现的Naxos 版似乎是廉价好找的选择,也获得作曲家的背书并亲自撰写解说,可惜芬兰指挥与英国乐团组合的暖意温和,在曲子味道上稍逊一小筹。80年代芬兰 Finlandia 厂的Pekkanen 指挥Klemetti Institute Symphony Orchestra 版,先在华纳的Ultima 廉价双CD 系列再版过,也有单cd 的Apex 版可寻,本土道地的演出,很值得找出来听。个人认为Ultima 系列的版一併选入的 Angel of Dusk 这首低音提琴协奏曲,以及一些室内乐与弦乐团曲子相当精彩,如还找得到,绝对是适合深入 Rautavaara冷调中「天若有情」之魅力的入门好片。

若是要更讲究录音与诠释,可以找Pommer 这位旧东德指挥领军 Leipzig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的Ondine版,录音电平较低,诠释与乐团都更精练纯粹,更冷调沉静一些(毕竟是北极之鸟歌),有单张或是盒装协奏曲版可选。

严格来说,《北极之歌》并没有正格的快板,但并不灰暗晦涩,我姑且将此曲暱称为「没有田园人烟的田园」。如同Rautavaara 的诸多作品,其声响有种特殊的缓慢却常动 (slow but forward-moving) 的特质,颇能展现当代音乐中慢活的、沉静的、灵气十足的北国气度。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劳塔瓦拉 - 鸟鸣协奏曲《北极之歌》Op.61
作品信息
作曲 :劳塔瓦拉 1972
编号 :Op. 61
时长 :0:36:00( 平均 )
体裁 :管弦乐
链接 :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7-12-24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