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是在1912年完成《练声曲》,连同其他13首歌曲,成为他的第34号作品,练声曲是其中的最后一首,也是唯一没有歌词的。

试听 Plays

♬ 拉赫玛尼诺夫 - 练声曲 Op. 34,No 14 新芭网 ( 音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是在1912年完成《练声曲》,连同其他13首歌曲,成为他的第34号作品,练声曲是其中的最后一首,也是唯一没有歌词的。

谢尔盖·瓦西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Vasilyevich Rakhmaninov,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其中,1912年创作的-练声曲(Vocalise,Op.34,No.14),是一首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从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创作生涯中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用灵魂来创作的音乐家,把浓郁的俄罗斯忧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音乐作品中,使其作品充满了伤感和浓郁的抒情性,这也是其《练声曲》具备情感性的原因之一。

赏析

每一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眺望斯丘戈湖在水雾中苏醒时,我就会下意识的拿起遥控器播放这首似乎代替了我的晨祷的《无言歌》Vocalise No. 14 Rachmaninoff。 “无言歌”也叫“练声曲”,顾名思义,没有歌词,只有用不同的几个韵母、唱名来演唱,过去的作曲家都有做过此类专供歌者练声用的“练声曲”,如法国印象派音乐家拉维尔(Ravel)也有一首很有名的《练声曲》。而我最情有独钟的就是苏俄伟大的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1912年 39岁时创作的并献给女歌唱家“涅日达诺娃”的美声作品《无言歌》。
人们总觉得练声曲没有什么内容。其实有些练声曲本身就是艺术歌曲。作曲家精心创作的、带有艺术歌曲特点的练声曲通常音域非常宽广、旋律变化很复杂、对演唱者的技巧要求也很高,歌者要有演唱歌剧的声音和能力。拉赫马尼诺夫所写的这首《无言歌》就具有这些特征。

说起拉赫马尼诺夫,且让我简单介绍。出生于沙俄时代的他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最后代表之一。他出生戎马家庭,虽为破落贵族,但依然养尊处优,在拥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母亲亲自教育下九岁展开了他天才的音乐家生涯。他曾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受到俄国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欣赏和栽培。1917 年俄国经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为逃劫难,拉赫马尼诺夫举家移居瑞士,并以钢琴为生。1935 年迁居美国,又开始一段倍受尊崇的音乐人生,直到1943 年在美国加州比华利山逝世。

也许是疾病、性格、身世、经历使然,拉赫马尼诺夫是一个调子很灰的音乐家。死亡和生命、天堂和地域、梦幻和现实常常是拉赫马尼诺夫所思考的音乐主题。无论是听他错综复杂的“钢琴协奏曲”、还是狂飙几近于歇斯底里的“帕格尼尼狂想曲”、以及充满着愁绪和优柔之美的“无言歌”,我都会感到一个鲜活的、真实的、和自己一样有着迷惑、愁思、悲凉、不解、狂热、探究着真善美的灵魂附和着音乐在诉说。

这首《无言歌》的音乐线条异常优美、典雅;音乐的展开委婉、舒缓;有一种“此恨绵绵无尽期”的杨贵妃式的哀愁和苦楚。令人想起俄罗斯贵族女性的内心压抑和无尽的愁思,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聆听的时候,眼前会随着歌声仿佛浮现出“罗亭”里的娜塔莉亚;“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 “欧根 .奥涅金”里的塔缇亚娜以及歌剧“黑桃皇后”中丽莎等等美丽、彷徨、又伤感的贵族女性形象....... 。音乐的最后,是在高音很缥缈、渐渐消失的余音中结束,有一种空灵、幽秘之感。

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有一种莫名的贵族的优雅和神秘,很多作品和声厚重、音乐线条粗旷、旋律阴暗而忧伤但又异常优美动人。我们会觉得在光明的背后又感受到一种冷冷的灰暗。听他的音乐,好像自己的心灵很容易在暗影憧憧的人间戏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座位。

《无言歌》对我而言,是一剂排解心灵郁滞的良药,它可以帮你优雅地宣泄情绪。——心灵,只有觅得码号相附的管道时你才会感受到情绪宣泄后的松弛。我们依赖这些载体,因为我们是凡人。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拉赫玛尼诺夫 - 练声曲 Op.34
作品信息
作曲 :拉赫玛尼诺夫 1912
编号 :Op. 34
时长 :0:41:00( 平均 )
体裁 :浪漫曲
链接 :IMSLP乐谱 / 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12-11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