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我的理解,此“铭”者更兼有发烧锐器之意,据我所知,凡入选日本版“铭盘”之列的唱片,皆兼顾“发烧”之特质,可谓无一不臻质感剔透、聚焦准确、音响平衡之境。

相关 About

刘雪枫 Liu Xuefeng 音乐评论家、作家

2011-12-23 09:07 外滩画报 刘雪枫

布里顿

布里顿指挥的《战争安魂曲》是Decca看重录音场所残响效果的体现

文/刘雪枫

在这里我用了“铭盘”这个“新”词,据说来自日本汉字,后来被港台音响发烧界沿用。“铭”者,“铭记”也,唯有难忘的经典才当铭记,其语意深度超过 “名”者多矣。我的理解,此“铭”者更兼有发烧锐器之意,据我所知,凡入选日本版“铭盘”之列的唱片,皆兼顾“发烧”之特质,可谓无一不臻质感剔透、聚焦准确、音响平衡之境。

我一向是新录音的追随者和鼓吹者,但录音工业黄金年代的诸多“铭盘”仍能唤起我爱乐历程的一段重要回忆。如今,唱片公司慷慨地将它们“打包”馈赠,使我在贪便宜般再次拥有它们之时,不可避免地将怀旧的耳朵重新定格到这种特殊的声音;它们虽然来自时代器物技术的支撑,但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录音师,其深厚的人文底蕴透过朴素而自然的声音,还是具有压倒性的迷人魅力。就吾国“发烧级”爱乐史而言,这些“铭盘”对聆听者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或成为爱乐者登堂入室的通行证,或取得每一位音响拥有者测试利器的资格。在数码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重温“模拟”则意味着怀旧,意味着把狂奔的脚步稍作停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球发烧友心目中,Mercury的单只U-47型麦克拾取信号以及35mm电影胶片存储具有神祇般的独尊地位。其 “Living Presence”名称正来自第一张传奇唱片问世之后,《纽约时报》的乐评家Howard Taubman的一句赞美:“好像在听一场活生生的音乐会(Living Presence)。”那是1951年4月23日、24日在芝加哥乐团大厅的录音,拉法埃尔.库贝利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当时的那只神奇麦克悬挂在指挥台正上方25英尺左右,这是在彩排的时候才最后确定的位置,而最终未经任何动态加工、声音修饰的成品令库贝利克深感满意,这正是他所要的气势和音色。

与同时代其他唱片厂牌相比,“Living Presence”既汇集优秀指挥家库贝利克、多拉蒂、帕雷以及大提琴家斯塔克、小提琴家谢林、钢琴家贾尼斯等,又始终将独家录音理念置于核心环节,完全通过声音的魅力使大量现代及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广为世人所知。他们的音乐被音响商作为示范碟,展示新喇叭、扩大器和转盘唱头的性能,原本生僻的旋律与和声在 “Living Presence”清晰而逼真的解析力重放中,竟成为发烧友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这套50张唱片是“Living Presence”诞生60年的浓缩记录,最不可错过多拉蒂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火鸟》、普罗科菲耶夫《锡西安》组曲和第五交响曲、科达伊《哈利.亚诺什》组曲和《加兰塔舞曲》、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斯塔克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贾尼斯演奏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协奏曲,谢林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克莱斯勒《小品集》,帕雷指挥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和苏佩《序曲集》等。库贝利克指挥《展览会上的图画》和斯美塔纳《我的祖国》虽为“Living Presence”之初的单声道录音,但音响特征和声音质感尤具魅力,在任何高级系统重放中不露败相,尤值得反复回味。

如果说“Living Presence”是美国权威发烧榜单“TAS”上份额最多的常青树,那么英国老牌唱片公司Decca的诸多名版除了占据“TAS”一席之地外,还大量分布于《企鹅唱片指南》、《留声机》和《日本唱片艺术》榜单。以“the Decca Sound”之名发行的50张套装,在重版“the Classical Sound”和“Original”系列经典外,还选进数码时代录音,使其成为立体声录音黄金50年的见证者。与Mercury的录音强调现场摆位和麦克的位置不同,Decca更看重录音场所残响效果,如伦敦的Kingsway Hall和维也纳的Sofiensaal曾诞生过阿根塔指挥的《西班牙》、马格指挥的《仲夏夜之梦》、布里顿指挥的《战争安魂曲》以及索尔蒂的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众所周知,Decca拥有音乐大师的梦幻阵容,这个50张套装精选50位音乐家的代表唱片,每一张都有里程碑价值。就唱片而言,名气和销量最大者如安塞梅的法雅、阿根塔的《西班牙》、科曾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迪图瓦的拉威尔、海丁克的肖斯塔科维奇、克尔泰斯的德沃夏克、鲁普的贝多芬、马泽尔的雷斯庇基、索尔蒂的《指环》和马勒《千人交响曲》、明辛格尔的巴赫、梅塔的《图兰多》、塔卡克斯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席夫的《戈德堡变奏曲》……即便是最新唱片如简森的贝多芬和布里顿小提琴协奏曲,都代表了Decca录音的当下水准。

Decca的传奇录音总是和伟大录音师的名字紧密相连,威尔金森、顿克利、穆尔夫特、伊顿、洛克等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音乐种类、不同音乐家的音响风格,以至于早在20年前,许多发烧友在收藏 Decca唱片的时候,必须打开塑封看看说明书里录音师的名字方能做出购买决定。也有人说,Decca录音师的理念主要取决于用什么级别的重放系统,比如威尔金森的录音在价位中等的器材上无论动态、音场和平衡都有上佳表现,但如果系统有大幅度升级,则必须是Chesky的重制才能听起来声音更结实一些。数码时代的录音要接受音响系统新技术的检验,洛克、伊顿、顿克利等“后起之秀”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重新定义测试碟的标准,使the Decca Sound有一个更灿烂辉煌的未来。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作家。曾任《爱乐》杂志主编、英国《留声机》杂志(中文版)主编。出版著作《神界的黄昏》、《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等。主持编辑了中国第一部《瓦格纳戏剧全集》。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