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音乐欣赏中,由于过多的束缚造成了听众远离音乐;本文针对这些障碍,提出在音乐赏析中,以感知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针对音乐的部分特点做了一些赏析尝试,从中力求探究更为全面的音乐审美活动。

2015-05-06 15:35 大舞台 许达之

《大舞台》2011年第六期 作者:许达之

摘要:音乐欣赏中,由于过多的束缚造成了听众远离音乐;本文针对这些障碍,提出在音乐赏析中,以感知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针对音乐的部分特点做了一些赏析尝试,从中力求探究更为全面的音乐审美活动。

关键词:赏析障碍;对策;音乐;听觉艺术

贝多芬说:“只有艺术同科学结合在一起,才能把人提升到神明的境界”。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也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做为艺术门类之一的音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怎么才能感受到音乐美呢?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音乐的美遥不可及呢?

一、音乐欣赏的障碍

俄国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欣赏的困难一般在于人们对音乐总是怀有过多的尊敬”,当然,这个尊敬,就是不愿意靠近。其实我们每个音乐爱好者都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比如,当我们听到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时,自然能从这首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轻快、活泼的乐曲中,感受到大家在一起时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欢歌笑语的气氛。而当一段缓慢、如泣如诉,用管子奏出的《江河水》在听众耳边流淌时,一种哀怨、悲凉、凄楚之情,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头涌起。很容易让听众联想到很多令人心酸、不愉快的事情。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因“敬”而出现欣赏难的看法。实际上,音响就在我们身边!音响就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走近音乐,我们马上又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需要听懂音乐?

《红楼梦》问世已经有了几百年,欣赏它、研究它的人成千上万,绵延不绝。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意思,任何人读了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美的收获。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它都有新的解读,但是没有人敢说100% 已经读懂了它,就连红学家也不敢自夸已经穷尽了它,更不用说一般读者。它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仍然让人扑朔迷离、不可捉摸。我们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大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由此看来,笔者倡议我们的听众,在优秀的交响音乐面前不必退避三舍,因为,我们并不是不懂,只是需要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由略懂慢慢发展到较懂。关键在于怎么看待这个“懂”字。至于音乐界的专家都认为难以理解的某些现代派作品,比如超现实啊、偶然音乐啊等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听不懂这样的音乐作品而自卑自馁。

二、音乐欣赏的对策

(一)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

《乐记•乐本》有这样一段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干,盾牌(风神盾);戚,大斧]、羽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谓之乐。”

由声音组合而成的曲调及其他音响变化的形式。它不同于生活中普通的各种声响,只有专门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类追求美好声音的理想、并能激荡人类心灵的音响、才属于我们称为“音乐”的这种艺术形式。

1.音乐是美好的艺术

音乐是岁月积淀下来的、美好的艺术。一首歌就是一个历史的故事,一段曲就是一段民族的回忆。

民族民间音乐一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在这里面有最生活的一些体验,比如山西民歌《想亲亲》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想亲亲想的手腕腕软,拿起个筷子端不起个碗, 还有下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等等形象的比喻,四川泸州-纳溪民歌中有在案头笔墨之间难以写出 “米筛做门眼睛多”这种“想见郎,却又怕别人说闲话”的贴切的比喻来。正因为音乐能够直接表现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所以我们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属于美好的听觉审美艺术。音乐是人造的声音1234567,是人们对有声现象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抽象后产物。因为音响中的音高起伏同人在生活中语调的抑扬顿挫,同人的欢呼或叹息、喜悦与愤怒,以及自然景物的高低起伏有一致之处;音响中节奏的舒展或急促,和声的协和与不协和,音响中的宏伟或轻柔等等,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乔治•格什文在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选择了大街,汽车声、喧闹声、人流的拥挤,就是这一系列形象的东西展现了一个繁华的巴黎景象。

3.音乐是抽象的艺术

音乐是作曲家“意象”的外化。通过演唱(奏)家的表现,最后呈现给听众。实际上,一个音乐作品价值的完整体现,总要经历作曲家——演唱(奏)家——听众这三度创造活动,演奏家先翻译作曲家的“意象”,听众凭自己的音乐经验和知识修养与文化背景,将这种音响转换为自己的理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意象”同作曲家的 “意象”经常有矛盾;有差别是正常的,完全相反的情况也是有的,基本一致是罕见的,像《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完全一致则是及其个别的,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一定要精准地反映出作家的意图,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可以了。

在音乐中听众可以感受到音乐家给我们塑造的各种形象。当听众会随着音乐欢乐而欢乐,随着音乐悲伤而悲伤,那就说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已经吸引了人们, 音乐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感受,比如:人生观、道德观念、意志、品格、情操等等,也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学习基础音乐知识

音乐是相对抽象的、非概念化的艺术。因此学习基本乐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要做好一个游戏,必须要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一样,也如同人们要读《红楼梦》,得先知道字、词、句及诗词歌赋等文学常识一个道理。学习必要的基本乐理知识,并且最好在听音乐之前还能查搜一些相关的音乐背景。这些都更有利于倾听和理解音乐。没有基础的音乐知识,是无法欣赏演奏家的技艺,无法体会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版本的差别和优劣。

(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欣赏音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的世界里,每个人对于音乐美也有不同的理解,对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也就有所选择。按照由浅入深的过程,可以大致从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是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到无标题音乐,可以从中国到外国,从古典到现代这个过程来选择,至于音乐界的专家们都认为难以理解的某些现代派作品(无调性音乐,序列音乐等等),听众完全没有必要为听不懂这样的音乐作品而自卑自馁。

很多音乐爱好者,很喜欢听那种新奇的音乐,特别是演奏家炫技性的音乐华彩篇章,但是,这就像吃饭,还是讲究个营养搭配,老是只吃好的、精的,相信我们谁都有腻味的时候。音乐也是这个道理,真正聆听的是音乐本身,而不是那几个华彩的章节。

俄国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当他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俄国人民的灵魂深处。”从作品中,感受到俄罗斯民族遭受苦难的深沉感情,这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的强烈反映。托尔斯泰对这首曲子的领悟,要比我们, 甚至作曲家本身都要深刻得多。音乐作品的流动、起伏、强弱、变化等等,更接近于我们的感情变化。更易于表现流动升华的心灵境界或生命感受。所以,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法国音乐家圣-桑则更进一步解释:“音乐始于言尽之处……当谈到表现各种程度的激情、最细腻的感情色彩时,我总是看到音乐艺术的威力。”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有喜欢的音乐作伴,总能让平淡无奇的生活焕发精彩!让音乐启迪人的感悟,让音乐震撼人的心灵,倾听音乐将使人们的生活美仑美奂、情趣昂然!

参考文献:

[1]何梅.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中国音乐教育 (2001)(5)

[2]吴静欣.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J].音乐天地. (2004)(6)

[3]南利华.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 ].高等教育研 究,(2000)(6)

[4]潘必新.王次炤, 李起敏. 音乐与绘画之比较[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0, (03)

[5]赵晓生. 音乐与绘画[J]. 音乐爱好者 , 1995,(01)

[6]田渝生. 绘画与音乐[J]. 百科知识 , 1996,(12)

[7]田卫平.音乐与绘画的对照[J]. 艺术研究 , 2000,(04)

[8]叶蔚. 谈音乐与绘画的共性和个性[J]. 美与时代 , 2004,(09)

[9]徐书城. 美的符号——论绘画的形式问题[J]. 文艺研究 , 1991, (01)

作者简介:

许达之,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与声乐教育。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