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早年活跃在舞台上,石惟正就被热爱他的观众称赞:“真是歌如其人!”过了不惑之年,著名歌唱家、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石惟正又爱上了写散文,字里行间展现的魅力如他的歌声一样动人,读者不禁直呼:“果然文如其人!”如今,石惟正刚刚步入人生中的第七十个年头,他的第五

相关 About

天津音乐学院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前身是中央音乐学院
石惟正 Shi Weizheng 男中音歌唱家

2009-05-12 08:21 北方网

石惟正
石惟正

早年活跃在舞台上,石惟正就被热爱他的观众称赞:“真是歌如其人!”过了不惑之年,著名歌唱家、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石惟正又爱上了写散文,字里行间展现的魅力如他的歌声一样动人,读者不禁直呼:“果然文如其人!”如今,石惟正刚刚步入人生中的第七十个年头,他的第五本著作——个人散文集《琴弦上的世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演唱写作真实而不做作

若只看外表,石惟正不过是个大腹便便的老先生,有着传说中歌唱家的“标准”体型,看不出哪里跟“美”这个字能挂上钩。然而,听过他演唱的人,得到过他指导的人,了解他生平往事的人,都再清楚不过,他就像那北京特产的大萝卜——心儿里美!《琴弦上的世界》谈家乡、叙亲情、忆老师、思人生、感受自然、探究风物、追寻音乐的足迹、体悟哲理的奥秘。在书中,石惟正心灵的乐曲从笔尖流淌而出,化作无声的文字,读者若能用心“聆听”,便可知晓斯人之“美”从何而来。

石惟正在散文集的后记中写道,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在歌唱舞台上,对演唱中和观众交流得到的幸福和快乐感受颇深。因此他想,写散文能够发表和出版也是另一种舞台演出。在这个舞台上,他以散文的形式袒露自己,用文字与读者交流。无论是演唱还是写作,石惟正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一贯都是推崇真实,反对做作。在他看来,做作是歌唱方法的大敌,也是艺术表现的大敌,更是文学创作的大敌。因此,虽然他谦称自己在写作技巧上是个“盲”,但他在书中展现的就是那个最真实的石惟正。

  签售现场变成大课堂

5月9日,石惟正来到新华书店海光寺图书城为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签售,并与读者、歌迷和学生交流。在石惟正看来,签售不过是个形式,能签出多少本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与久未见面的老歌迷和学生们面对面畅所欲言。当日天公作美,大雨一洗前几天的燥热,天气凉爽宜人,老歌迷闻讯而至,天津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也慕名而来,签售会不知不觉间竟变成了爱乐者相互交流的大课堂,“授课老师”石惟正凭借几十年来的演唱和教学经验,当场为学生们解答歌唱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他教给学生的方法,简单易行而效果显著,困扰学生的难题经他的指导迎刃而解。而他在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强调观念和思考,发人深省,令学生茅塞顿开。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石惟正亲自示范正确与错误的发声方法,兴起时更是辅以丰富的肢体语言,他教得逸兴遄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临时课堂”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石惟正在示范的过程中,展现出深厚的歌唱功力,声音依旧浑厚饱满,优美圆润,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表现出各种歌唱效果,对声音的把握和使用游刃有余。

上初中走上音乐之路

记者问石惟正早年如何踏上歌唱之路,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石惟正披露自己小时候最想做的竟然是画家!他笑言,小时候并没有想过将来会登上歌唱的舞台,而是一门心思扑在画画上,最常做的事就是在马路上用粉笔画画。注意到自己在歌唱方面的天赋时,石惟正在上初中三年级。那时他正值变声期,原本的童音变得厚实有力,唱出歌来令自己都感到悦耳,这才动了心思,开始走上音乐的道路。1957年,石惟正报考中央音乐学院,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拼杀”到终试。当时天津只剩下两人,他是其中之一,与他们竞争的是两名北京考生,结果天津考生不幸“全军覆没”,而考上的两名北京考生里,有一人名叫刘秉义,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歌唱艺术家。

石惟正在歌唱舞台上最活跃的时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他又曾举办过两场个人音乐会。但最让石惟正感到得意的一场演出却是在甘肃的一座农场上。1960年,石惟正随同天津歌唱演员前往甘肃进行慰问西北知青的演出,原定石惟正演唱的曲目只有两首,没想到他的歌声大受观众欢迎,一次又一次被热情的观众要求返场,最终竟连续返场6次,一口气唱了8首歌!

  声乐最容易学也最难学

在石惟正看来,与其他音乐门类相比,学习声乐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说容易,是因为人人都能唱歌,门槛低到不能再低。说最难,是因为声乐涉及到的交叉学科极其广泛,真想研究透彻,对各方面的素养都有很高要求。这是石惟正一辈子教学生唱歌得出的结论。

他回忆说,自己的声乐教学生涯大概可以分三个阶段。最初他教学生唱歌,只会示范,不会解释,如何演唱是正确的?他唱给学生听,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事倍功半,他教得辛苦,学生还是懵懵懂懂,这是第一阶段。后来随着经验的愈发丰富,他改变了方法,只是小声示范,更多用语言加以解释说明,用语言启发、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是第二阶段。到了第三个阶段,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个人经验的总结和传授,转而对声乐理论进行更加深入透彻的钻研和理解。

研究越深入,石惟正越感受到声乐世界的复杂和广博。想学好声乐,必须有周边学问的营养。譬如对歌词的理解方面,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对古代诗词、现代诗歌都要有所领悟。研究不同国家的歌曲,又对语言提出了要求,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日语等等,都要有所涉及。研究声乐还得对人体发声区域的构造有所了解,这又涉及生理学、解剖学。

难怪石惟正会笑称:“学声乐比学钢琴要复杂多了。别看歌唱家们每天练声的时间不过一两个小时,案头工作可是做也做不完的。”

三种唱法分类值得推敲

石惟正与妻子陈蓉蓉曾多次在国内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担任评委。

国内的歌唱比赛一般都会划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三种唱法的概念也通过电视普及到亿万观众里,甚至连院校的专业方向划分也受到了影响。

石惟正对这“三种唱法”的分类一直持批评态度:“按照美声和民族唱法把声乐学生和声乐演员进行分类十分有害。”他解释说,现在一提到民族唱法,人们想到的就是少数民族或者地区性风格的歌曲演唱,如河北的《小白菜》、东北的《看秧歌》等等。

而对《黄河颂》《教我如何不想他》《我站在铁索桥上》这类歌曲的演唱,都划归到美声唱法的范畴中。但所谓美声唱法指的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其实是意大利的“民族唱法”。

“三种唱法”的分类无声无形地淡化或取消了被划为美声范围的歌手的民族化意识,让他们专注于国际比赛,反而与国内的观众越走越远。而目前的民族唱法只有女高音和男高音,没有中、低音,显然有问题。“通俗唱法”的分类就更不科学了,“通俗”指的是作品,唱法有什么通俗不通俗?即便指作品,也是“流行歌曲”(popular song)的翻译更为准确。而世界上的所有流行歌曲也无不带有民族特点。

石惟正建议,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应分为两大类:传统演唱艺术和流行演唱艺术。传统演唱艺术又分两层,一层是以普通话语调为基准的民族综合风格,另一层是民族地方风格;流行演唱艺术也可分为各种体裁和风格、流派。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