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女性何以音色美?会唱歌的鱼,山奏乐,指挥家的“困惑”,用指甲弹琴的钢琴家,美妙的加拿大玻璃乐队,音乐史上的故弄玄虚。。。让你大吃一惊的音乐趣闻

2008-06-19 19:59 新芭音乐网

 女性何以音色美

国外有三位潜心研究生理与音色美关系的喉科专家:英国的吉辛南、德国的穆勒和瑞士的卡普汉,他们提出“女性音色美是因她们的喉和声带肌肉比男子柔韧”。这样的见解。曼彻斯特大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表明,女人音色润美和声情并茂来源于一个称为“卜罗喀脑回”的大脑部位,并把这一部位取名为“语音制造厂”。女人这个“厂房”一般都比男子的较大,因此,女性音色和语言的输出量比男性为多。

 身高与音乐

英国卡迪夫流感研究中心发现,一个人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喉头的大小。而喉头的大小又通常与身高相关。体格高大的人喉头也长,适于唱低音或中音,反之,身材矮小的人喉头也短,适于唱高音。研究人员还认为,目前高音歌手渐少,其原因可能就是现在的人普遍比较高。

 会唱歌的鱼

地中海有一种鱼,它在游动中边笑边唱歌,这种鱼的鱼漂周围生有许多肌肉,当肌肉呈现不同收缩状态时,鱼漂就要放出不同的音响,除了有类似笑声外,还可以发出类似哆来咪等音符声响,听起来如同唱歌。

 会唱歌的鸟

在苏联哈尔科夫市,有一位叫费奥多尔.福缅科的老人,从十四岁起就试着教雀鸟唱歌,经过六十年的努力,终于训练出了一群会重复旋律的金丝雀,并组织了一个“小鸟合唱团”。每只小鸟都只唱一个乐句,这样一句接一句,此起彼伏,构成全曲。现在,这个“合唱团”的节目单上有八十多首乐曲。经常上演的节目有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和格林卡的《云雀》等名曲,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上,金丝雀合唱团先后为五十多个国家的运动员演出,出尽了风头。目前小鸟合唱团名气越来越大,已经有二百多万观众欣赏了小鸟的合唱。

 用眼睛欣赏音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世界上出现了用眼睛看的音乐,这就是眼视音乐。这是由美国一名叫迈克逊的音乐家发明的。他研究出一种称为“眼机”的高保真视觉设备,眼机的外形与炼钢工人戴的防护镜差不多。戴上眼机,可以看到彩色的光,这些光不是普通的光,而是把音乐信号转变为光信号的光。这些光信号作用到人的大脑,刺激了人的主管色彩视觉神经,使人感受到音乐的优美。如果眼机与一个小功率的立体声音箱配合使用,就能产生视觉效果与立体声音乐的相互作用,使人对音乐的感受更为亲切,立体感更强,就像身临音乐厅一样。眼机的出现,为音乐开辟了另一个天地。

 哼唱的六大妙处

哼唱即小声地、漫不经心地、肌肉放松地轻声哼唱歌曲、乐曲或者任何别的什么带旋律的曲调。它不要求方式方法,不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完全是随心所欲下意识的流露。但如果这个下意识上升到有意识,久而久之便会对自己的身心有极大的好处:一、平心和气,有利于冲淡不协调的气氛。二、便于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三、利于消除紧张的心理。四、利于解除疲劳,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五、消除烦恼,焦虑的心情。六、有利于气的代谢和血的流通。

 鸟与音乐

在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中,婉转动听的鸟鸣声,从来就是人们最喜爱的大自然乐曲。几千年来,鸟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代《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许多关于音乐与鸟的记载。现代更有许多作曲家把音乐与鸟联系起来。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中小号吹出那富于幻想而又充满希望的主题,是一首黄鹤的凯歌,也是一首善良战胜邪恶势力的赞歌;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苗岭的早晨》,音乐中以小提琴模拟的各种鸟鸣是那么优美动听;石峰以一只画眉鸟鸣唱的音调为素材,编写了一首歌曲《画眉鸟在歌唱》,并专门出版了一盘《鸟之歌》盒带发行。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奥利维埃从小喜爱鸟鸣声。18岁开始采集鸟鸣声,以后就开始以乐谱记录鸟鸣声。为了采集更多的鸟鸣声,他不仅在国内而且还远涉重洋到鸟类繁多的地区记录鸟鸣,以丰富他的作品素材。他收集了南、北美洲、印度、马来西亚、中国、卡纳莱群岛等地的鸟鸣声资料,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四部作品:《鸟的苏醒》、《异国鸟》、《百鸟图》以及《花园里的莺》,成为世界著名的鸟乐作曲家。以鸟为题的音乐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我国琴曲中有《鹤鸣九皋》、《鹤舞洞天》、《别鹤操》、《双鹤听泉》、《乌夜啼》、《雉朝飞》等,都是传统名曲。其它如琵琶曲《平沙落雁》、《海青拿天鹅》,唢呐曲《百鸟朝凤》,笛子曲《鹧鸪飞》,二胡曲《空山鸟语》,管子曲《拿天鹅》,筝曲《寒鸦戏水》,还有潮州音乐《双咬鹅》,广东音乐《鸟投林》,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等。各地民歌和舞蹈中的有关作品,有如内蒙民歌《小黄鹂鸟》,哈萨克民歌《云雀啊,云雀》,锡伯族民歌《百灵鸟》,西藏民歌《孔雀吃水》,渐江民歌《青丝鸟》;江西民歌《斑 鸠调》,以及孔雀舞、天鹅舞等舞曲和《鹊踏枝》、《乌夜啼》曲牌等。

外国歌曲中以鸟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多。日本的《海鸥》与缅甸的《海鸥》是两首题目相同而风格各异的歌曲。亚美尼亚的《燕子》,印度尼西亚的《鹦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波兰的《小杜鹃》和西班牙的《鸽子》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在欧洲音乐作品中,与鸟有关的音乐作品有龚伯特的《鸟之歌》,巴赫的《杜鹃模拟主题》,享德尔的风琴曲《杜鹃与夜莺》,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小鸟》,西贝柳斯的交响诗《黄泉的天鹅》与组曲《白天鹅》柯达伊的《孔雀变奏曲》等。群众比较熟悉的如舒柏特的歌曲《听,听,云雀》,格林卡的歌曲《云雀》,阿里亚比耶夫的《夜莺》,都是经常在音乐舞台上演唱的歌曲。 在海顿的《玩具交响曲》、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等著名作品中,都可以听到模拟鸟鸣的片断。俄罗斯作曲家李姆斯基-柯萨可夫在谈他的歌剧《雪娘》的音乐时曾说:“春神的音乐动机之一,乃是我家鸟笼里的一只山鹊所唱的音调,不过山鹊唱的是#F大调,我却为了小提琴泛音的便利,把它降低了一个音。”可见好多举世闻名的乐曲都是从鸟鸣声中汲取动听的音调作素材,就象梅西安.奥利维埃所说:“在艺术的王国里,鸟类可能是居住在我们行星上的最伟大的音乐家。”

 古樟与“响山”

渐江省乐清人民武装部大院门口,有两棵六百多年的古樟。其中一棵树高二十多米,主干内有空洞,树根也有几个洞。用小棍敲击小洞,就会发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来,有的声音深厚悠远,宛若击鼓;有的声音清脆悦耳,如敲木鱼。这是因为樟树木质坚硬,树洞的大小、深浅、形状、方向不尽相同,整个树干犹如共鸣箱,敲击不同的洞,便会得到不同的乐音。

#p#让你大吃一惊的音乐趣闻2#e#

 山奏乐

在秦皇岛市青龙县东南,有一座会奏音乐的山峰,名叫“响山”。响山主峰海拔一四二四米,平时山响如崩裂。因山高招风,一旦劲风吹来,便擦壁如琴,入穴如笛,搏柱如钟,原来是因为这山有石灰溶洞的缘故。

 响石堂

在湖北省随州市南面的仙城山上,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响石堂”。它由三块乌石垒起来,上下两块巨石重约五吨,摞着向南张开,如同狮子口。中间一块如琵琶大的扁薄的石头似舌头般悬翘在“狮子口”中,敲打“舌头”能发出金属般的响声。随着敲击点移动,发出的声响也有高低、浑脆之分,具有音阶感。

 指挥家的“困惑”

当代名指挥家少卡尔.贝姆,一次在东京的演奏会后被请去宵夜。宴席上没有摆放刀叉,他只好拿起面前的一双筷子。可是因为不会使用,左夹右夹还是夹不上要吃的东西。最后,他不得不盯着手中的筷子困惑地说:“一根棒儿可以使我赚许多钱,但是两根棒儿,恐怕会把我饿死呢!”

 多才多艺的四岁神童

在伦敦,一位年仅四岁的小女孩露辛达.卡什在智力测验中得一百六十分,这同计算机的发明者克莱夫.辛克莱的得分相等。据悉,这位小神童成了辛克莱领导的由智商超过一百三十二分的人组成的优秀分子俱乐部的最年轻成员。露辛达具有十一岁儿童的阅读和数学能力,而且多才多艺,能演奏小提琴、钢琴。她的理想是想将来当一名演员和歌唱家。

 用指甲弹琴的钢琴家

西班牙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阿尔班尼士是个音乐奇才。他的一生大部分以演奏钢琴为生,少年时沉迷于科学幻想小说而竟然离家出走,周游世界各地演奏钢琴。当到达美国纽约时,由于经济常拮据而在码头当了搬运工,为生活所迫,他别出心裁地当众作滑稽表演,背向钢琴,手心向上,用指甲弹奏各种乐曲,成为世界音乐史中的妙趣美谈。

 对音乐有不同口味的动物

海豚不仅注意听音乐,而且甚至象现代音乐迷一样,有极其讲究的口味。在专门实验室观察了海豚的美国科学家戴恩.瓦格涅尔得出了这一结论。海豚喜欢经典音乐,听到巴赫音乐的强烈旋律时,海豚就变得友善起来,而且对人表现了特别好感。无论是海豚馆的海豚,还是居住在最习惯环境中的海豚,都有这一特点,而摇滚乐,却使海豚出现了很慌乱状态。

其实,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口味。史维特.拉尔斯.科努逊通报说,他在许多年间考察的猪,只喜欢摇滚乐曲。与海豚不同的是,猪极厌恶经典作品。当它们听到了贝多芬或者巴赫的乐曲时,就开始相互嘶咬起来。

 美妙的加拿大玻璃乐队

玻璃乐队用来演奏的乐器完全是用玻璃为原料制作,但在乐器的形体上与人们所熟悉的铜鼓乐队大不相同。铜鼓乐队的乐器形状非常统一,几乎全是半球形金属盆鼓,只不过根据发音高低的需要,在体积上有大小区分。而玻璃乐队它的乐器形状五花八门,有的像笔直的水管,有的像弯曲的游蛇,有的像滚圆的西瓜,还有的像扁平的托盘。玻璃乐器除了敲击以外,还有很多是用吹、磨擦等方法演奏。由于形状和演奏方法的多种多样,也就使玻璃乐队的音响更加丰富多彩。

玻璃乐队在欧洲有文字记载的的历史已达200余年,象著名作曲家格拉克、莫扎特、贝多芬、乔治·克拉姆等人都为玻璃乐队写过作品。早先,玻璃乐队是用经过挑选、符合音律的现成玻璃器具进行简单的组合演奏,有些像中国人在大小不同的磁碗里装上水调节音高的作法。随着生产技术、声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加拿大一些音乐家开始专门研究玻璃乐器的制作和演奏。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技巧于一身的作曲家、演奏家埃里克·卡德斯基,经过多年的钻研,发明了几十种手工制作的玻璃乐器,声音十分新颖、动听。他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于1977年创建了加拿大玻璃乐队。埃里克·卡德斯基任艺术指导,提倡:“使新音乐更加富有新意”的艺术追求。这支乐队不仅能按照改编的总谱严格地演奏传统乐曲,而且还善长乡村音乐的即兴演奏,形成了技艺精湛、活泼清新的独特风格,在欧美等地的巡回演出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音乐史上的故弄玄虚

一九三五年二月的一天,美联社发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克莱斯勒先生承认,他用维瓦尔琴(意大利小提琴家)、库柏兰(法国风琴家)、普那尼(意大利小提琴家)及弗兰克尔的原著为小提琴、钢琴改编的《典范作品手稿》,实际上是他本人的作品”。欧洲和美洲音乐界都被这一消息震惊了。音乐评论家、表演家和音乐会听众都知道,正是由于克莱斯勒的改编,才使意大利、德国、法国十七棗十八世纪的这些音乐成为大家十分熟悉的作品。然而,演奏家在用这些作品赢得赞赏之后,却突然承认这是他自己的作品,在音乐艺术年鉴中,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青年李斯特以贝多芬奏鸣曲为名演奏了自己的即兴曲;格罗维兹的一些作品是以海顿作品的名义出版的;而莫扎特的一些被认为是他本人写的作品却并非出自他的手笔,其中包括著名的《摇篮曲》,它的作者是一位才华不太出众的二流作曲家费利斯。当然,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不能为我们今天的音乐家所取;但是,它却从反面给我们的音乐评论家、表演家、音乐会听众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教训:评论作品不能光看作家的名声大小,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高低。

 无声电子小提琴

拉一手悠扬的小提琴真是件让人羡慕的事。可是初学时的“噪声”一定会让周围的人皱眉头。日本雅马哈公司在小提琴内装了一个以电池为动力的处理器,为初学者解了围。只要拉琴者戴上耳机,周围的人就听不见那生涩的琴声了。想和音乐大师来个小提琴二重奏吗?把小提琴连上光碟机就行了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