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南省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称号正式挂牌。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桑植县为之沸腾,20多个民族的1600多名民间歌手在刚刚建成的“民歌广场”上,展开了一场原汁原味、盛况空前的民歌大赛。
2008-11-19 19:56 新华网
新华网湖南频道11月19日报道,19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南省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称号正式挂牌。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桑植县为之沸腾,20多个民族的1600多名民间歌手在刚刚建成的“民歌广场”上,展开了一场原汁原味、盛况空前的民歌大赛。
被歌唱家宋祖英唱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桑植民歌,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了解,截至目前,文化部门已经搜集桑植民歌超过10000首,整理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有2300多首。有“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之称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对记者说,为了保护这一起源于农耕时期、与中华民族文明同根同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将湖南省桑植县定为“中国民歌之乡”。此举,既意味着国家对于桑植民歌文化地位的肯定,也是“授予一块牌子、赋予一份责任”,希望当地能够积极抢救、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艺术。
在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荣膺“中国民歌之乡”,这令从三岁小孩到耄耋老人都会唱民歌的桑植县备感荣耀。19日,在桑植县城刚建成的民歌广场,来自全县各乡镇及县内一些单位的1600多名土家族、白族等各民族民歌爱好者,分成23支参赛队比赛唱民歌。民歌手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73岁,他们演唱的民歌,有的婉转深情,有的质朴诙谐,现场观赛的上万名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人士,无不为之动容。桑殖民歌研究专家余晓华说,这场赛歌会充分体现了桑植“山上飘民歌,树上结民歌,地里种民歌,锅里煮民歌,河里淌民歌”的原生态。
被歌唱家宋祖英唱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桑植民歌,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了解,截至目前,文化部门已经搜集桑植民歌超过10000首,整理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有2300多首。有“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之称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对记者说,为了保护这一起源于农耕时期、与中华民族文明同根同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将湖南省桑植县定为“中国民歌之乡”。此举,既意味着国家对于桑植民歌文化地位的肯定,也是“授予一块牌子、赋予一份责任”,希望当地能够积极抢救、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艺术。
在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荣膺“中国民歌之乡”,这令从三岁小孩到耄耋老人都会唱民歌的桑植县备感荣耀。19日,在桑植县城刚建成的民歌广场,来自全县各乡镇及县内一些单位的1600多名土家族、白族等各民族民歌爱好者,分成23支参赛队比赛唱民歌。民歌手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73岁,他们演唱的民歌,有的婉转深情,有的质朴诙谐,现场观赛的上万名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人士,无不为之动容。桑殖民歌研究专家余晓华说,这场赛歌会充分体现了桑植“山上飘民歌,树上结民歌,地里种民歌,锅里煮民歌,河里淌民歌”的原生态。
有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往往出现在物质文化相对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文化消费概念的变迁,桑殖民歌也和国内其他著名民歌一样,开始逐步走向濒危。桑植县委书记何其雄说,针对这一问题,桑植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民歌搜集、整理、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机构,在一些民歌文化富集的乡镇,按照“民歌回娘家”模式建立了民歌文化保护区,还把一些经典桑殖民歌编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将原本口耳相传的民歌,代代传唱下去。”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