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德语: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年8月22日-2007年12月5日),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简介 Biography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德语: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年8月22日-2007年12月5日),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生平

施托克豪森1928年生于克尔彭。早年其母亲精神错乱,随父生活。在二战中,曾担任医院的担架手。1947-1951年在科隆学习,1950年入弗兰克·马丁的作曲班,决心从事作曲。1951年到达姆施塔特听课,1952年到巴黎从梅西安和米约深造,1953年回国,在电台工作,并长期在世界各地任教和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1963年创办科隆新音乐实验班,1971年出任科隆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82年获德国唱片大奖。90年代创办了个人唱片公司,录制和出版自己的作品。2007年逝世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屈尔滕。

音乐

施托克豪森在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磁带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其作品以创意新颖,复杂难解著称。作品常常希望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力图融合各种音乐和非音乐要素,并企图创作一种新的“世界音乐”。

部分作品选介

《光》(Licht)

《光》是施托克豪森一生中配模最大,创作时期最长的系列作品(1977年-2003年)。由七套歌剧串连而成。每一套代表一个星期中的一天,所以副题亦称为 "Die sieben Tage der Woche" ("The Seven Days of the Week", 一个星期的七天)。整套作品以三个角色为主轴:米迦勒(Michael)、路西法(Lucifer)和夏娃(Eve)。由于《光》在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等的花费都非常庞大,直到现在,全套作品仍未曾正式作公演,当中头五套作品则曾作独立公演,另外有从个别歌剧中选取段落作演出。

《光》的创作次序如下:

  • 《星期四》(1978年-1980年),1981年于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剧院首演。
  • 《星期六》(1981年-1983年),1984年于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剧院首演。
  • 《星期一》(1984年-1988年),1988年于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剧院首演。
  • 《星期二》(1988年-1991年,第一幕则早于1977年完成),1993年于德国莱比锡歌剧院首演。
  • 《星期五》(1991年-1994年),1998年于德国莱比锡歌剧院首演。
  • 《星期三》(1992年-1998年),2012年8月22日至25日于英国伯明翰的一个已废弃工厂楼房作全套舞台首演,演出团体为伯明翰歌剧团(en:Birmingham Opera Company)是“伦敦2012庆典”的其中一个节目。
  • 《星期日》(1998年-2003年),2011年4月10日及11日于德国科隆歌剧院首演。

《声音》(Klang)

当《光》完成后,施托克豪森随即投入另一套系列制作: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为题的《声音》。副题为 "Die 24 Stunden des Tages" ("Sound—The 24 Hours of the Day", 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可惜他只完成当中的21首作品便过世。其中第1-12首为不同的乐器组合而编写;第6-12首则取材自第5首;第13首为纯电子音乐;第14-21首则以第13首当中的素材来编写,并以《地球之书》(en:The Urantia Book)中的宇宙系统名称来命名。

《声音》的创作次序如下:

  • 第1小时:《上升》(2004年-2005年)。为管风琴(或电子合成器)、女高音及男高音而写。
  • 第2小时:《喜乐》(2005年)。为两部竖琴而写。
  • 第3小时:《自然时距》(2005-2006年)。钢琴独奏。
  • 第4小时:《天国之门》(2005年)。敲击乐独奏,末段加插一个小女孩的戏剧元素。
  • 第5小时:《和谐》(2006年)。低音单簧管独奏。(另有长笛独奏及小号独奏版本)
  • 第6小时:《美丽》(2006年)。为长笛、低音单簧管及小号而写。
  • 第7小时:《平衡》(2007年)。为长笛、英国管及单簧管而写。
  • 第8小时:《极乐》(2007年)。为双簧管、英国管及巴松管而写。
  • 第9小时:《希望》(2007年)。为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而写。施托克豪森极少数依照传统乐器的组合方式。
  • 第10小时:《光彩》(2007年)。为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小号、长号、大号及中提琴而写。原本只为单簧管、巴松管及中提琴而写。
  • 第11小时:《忠诚》(2007年)。为降E调高音单簧管、巴塞管及低音单簧管而写。
  • 第12小时:《唤醒》(2007年)。为高音萨克管、小号及大提琴而写。
  • 第13小时:《宇宙的脉膊》(2006年)。电子音乐。
  • 第14小时:《哈禾纳》(Havona)(2007年)。男低音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24,23及22音乐层次)。
  • 第15小时:《奥温顿》(Orvonton)(2007年)。男中音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21,20及19音乐层次)。
  • 第16小时:《尤科萨》(Uversa)(2007年)。巴塞管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18,27及16音乐层次)。
  • 第17小时:《内巴顿》(Nebadon)(2007年)。圆号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15,14及13音乐层次)。
  • 第18小时:《耶路森》(Jerusem)(2007年)。男高音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12,11及10音乐层次)。
  • 第19小时:《玉苒厦》(Urantia)(2007年)。女高音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9,8及7音乐层次)。
  • 第20小时:《迩登厦》(Edentia)(2007年)。高音萨克管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6,5及4音乐层次)。
  • 第21小时:《天堂岛》(Paradies)(2007年)。长笛及电子音乐(《宇宙的脉膊》中的第3,2及1音乐层次)。
  • 第22小时: 未创作
  • 第23小时: 未创作
  • 第24小时: 未创作

《黄道》(Tierkreis)

在《光》及《声音》之前,施托克豪森早于1974年已经创作了以一套以全年十二个星座为题的音乐盒音乐《黄道》。《黄道》的概念和《光》及《声音》一样,均以时间为基调,所不同的是:《光》及《声音》以一般惯常的表示方法命题,而《黄道》则非以常规的十二个月份命名,而是以星座来划分。 《黄道》被誉为施托克豪森最受欢迎的作品。

值得一提是,施托克豪森同样曾打算在完成《声音》后,紧接创作以一小时六十分,及一分钟六十秒为题的系列作品,可惜全都无法实现。

《群》是一部运用了空间概念的“空间音乐”作品,为三个乐队而作,在演出中,要求将三个乐队置于演奏大厅的不同位置,同时演奏不同的音乐,听众位于中央。唱片是由古德曼、阿巴多和克瑞德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4年的现场录音,不过从录音中很难听出空间感,因此这样的作品恐怕只有听现场演出才是最理想的。

由独奏小号与电子音响演奏的《白羊座》的奇异效果所带来的又是另一番景象,随着电子音响发出的波状电流般异常神秘的声音,小号的呆滞演奏显示着无边的死寂,不禁使人联想到外太空的严酷而未知的景象。为6位歌者的《音准》,是一部有着东方色彩的作品,它是一首练声曲,在演出时,六位歌者不断变换的声音通过隐蔽的扬声器传出来,歌者时而发出一些无词的声音,时而演唱或说一些无人知晓的语言,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可以让人听懂的词汇,人声完全被当作乐器来使用,音乐似乎能够产生出很玄妙的景象,令人处于一种催眠的状态。

影响

施托克豪森的音乐创作对二战后西方音乐界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实践几乎体现了每一种新的音乐思潮,并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除音乐创作之外,施托克豪森亦撰写大量理论著作并教授许多学生,更增大了其影响力。

9.11事件

2001年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施托克豪森被记者采访时,声称此次事件是“宇宙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引起媒体的广泛抨击,后来施托克豪森对此作出解释,表示是记者的报道误读了他的话。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议不断。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施托克豪森
音乐人信息
简介: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
指数: 8.4
类型:人物 男
出生:1928年8月22日
逝世:2007年12月5日
年龄:79岁
地区:德国
职业:作曲家
时期:现代音乐
派别:实验音乐
学生:拉蒙特·扬 / 里姆
老师:梅西安
链接: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9-12-16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