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同名抒情诗所作的《升华之夜》(又译《净化之夜》),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

试听 Plays

♬ 《升华之夜》弦乐队版 腾讯视频 ( 视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同名抒情诗所作的《升华之夜》(又译《净化之夜》),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升华之夜》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勋伯格一生基本凭自学,除了20岁时曾跟随作曲家亚历山大·冯·泽姆林斯基上过一阵作曲对位课。这位鞋铺小贩的儿子,对艺术有着不同寻常的眼界,他钻研德奥音乐,被公认同时承袭了勃拉姆斯、瓦格纳这两位彼此水火不容大师之精髓;他擅长表现主义绘画,绘有著名的自画像,也成为“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摒弃调性套路,开无调性音乐之先河;他开课授徒,创“十二音”体系,引领学生贝尔格、韦伯恩建立“第二维也纳乐派”,学者们为将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开创的维也纳乐派与其区分,特意改称“第一维也纳乐派”。

赏析

乐曲始于两人行走月夜下的森林主题,犹如诗中对话般,在壮丽而又稠密的动机笼罩之下展开,呈现了一出清晰明朗的夜色。按音乐表情标记,可分为5个乐段(庄板、十分渐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这正好和德默尔的五节诗相对应,分别描绘五个场景。第一部分用一个停留记号搁开,紧随着以降b小调开始的第二主题描述女人的不幸与孤独,经过向男人承认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展成为“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勋伯格使用对位的复调手法描绘两人不停顿的行走和闪烁其辞的对话,让人感到清晰明了和精炼。最终,女人“屈从于母性的本能,怀上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孩子。她认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亲的义务而值得称颂和被赐福。”这部分以E大调展开,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现过的主题做进一步阐释,然后采用音乐开始时的主要动机,并以“发展的变奏”风格进行。博爱而高尚的男人的对白在第四部分中转为对比鲜明的D大调。弱音与和声在新的音响效果中尽现了“月色的美丽”。乐曲重新回到两人行走森林的动机,象是微风中林间微弱的响声,用pp的琵音(ARPEGGIO)将全曲结束部分画出最动人的一笔,寂静明亮而感人肺腑。

“我曾试图在你的音乐中寻找我诗中的主题,但很快就把它给忘了,这音乐使我如此着迷。”(理夏德·德默尔[Richard Dehmel]写给阿诺尔德·勋伯格,1912年12月12日)。同德默尔,即便在今天,我们仍可在这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气息的《升华之夜》中,感受似曾相识的情绪和色彩,感受经久不衰的完美声响世界。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勋伯格 - 升华之夜 Op.4
作品信息
作曲 :勋伯格 1899
编号 :Op. 4
时长 :0:30:00( 平均 )
体裁 :弦乐六重奏 / 弦乐曲
链接 :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20-05-16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