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莫扎特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小提琴与中担主奏,作于1779年。时莫扎特从巴黎返乡,任萨尔茨堡宫廷乐团团长,此曲是为该团团员而作。

试听 Plays

♬ 莫扎特 - 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 K.364 第3乐章 新芭网 ( 音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交响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是一种盛行于巴洛克晚期,特别为巴黎、伦敦、曼罕地区所偏好的协奏曲类型,它可以说是巴洛克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乐团与独奏群组相抗衡的协奏类型)、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以及当时小编制交响曲结合下的形式,也可说是当时风潮所至而形成的协奏曲型态。交响协奏曲之所以发展成巴黎的时尚音乐类型,主要在于交响协奏曲能迎合巴黎听众的喜好,除了在音乐风格上采以嬉游曲的愉悦精神,两位或更多独奏者技巧的展现与丰富旋律线间彼此的唱和,都是促成交响协奏曲兴起的要素。

然而真正将交响协奏曲带入高度艺术境界的却是莫扎特,而其后又影响了贝多芬创作三重协奏曲与布拉姆斯创作的大小提琴双协奏曲。莫扎特最重要的两首交响协奏曲K. 364(for Violin & Viola)、K.365(for two Pianos)都是1779年莫扎特自巴黎返回萨尔兹堡后所写,不难推测巴黎之行对莫扎特交响协奏曲创作上的影响,不过在音乐内容上,莫扎特并没有因袭当时交响协奏曲所时兴的娱乐性质,相反地莫扎特赋予了这类型的作品更高艺术成就,同时也作了一些演奏效果上不同的尝试。

在这首编号K. 364给小提琴、中提琴及管弦乐团的交响协奏曲中,莫扎特提升了乐团部分在乐曲中的地位,它不再像是巴洛克的大协奏曲般仅是与独奏群抗衡的群体合奏效果,或在独奏协奏曲中扮演衬托的角色,莫扎特让管弦乐部分独立出来,并使其在音乐表现上更为深刻;另外为了使音响更为丰富,莫扎特更细分中提琴为两个声部。

乐章

莫扎特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小提琴与中担主奏,作于1779年。时莫扎特从巴黎返乡,任萨尔茨堡宫廷乐团团长,此曲是为该团团员而作。

1.庄严的快板,降E大调,协奏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先强有力地开始,由弦乐与双簧管对奏另外的主题,原调节的第二主题由拨奏伴奏及管乐器演奏,引出两件主奏乐器分别演奏第一主题。在经过句后,主奏乐器按小提琴、中琴提琴顺序奏插句,再移入正式的经过部,第二主题在两支双簧管引导下,由小提琴表现,中提琴给予反复。发展部由小提琴演奏的G小调插句始,中提琴给予反复后,转入技巧性的发展。再现部依次再现后,由经过部进至华彩,以华丽的形态而结束。

2.行板,C小调,奏鸣曲式。

由2部小提琴演奏气氛庄严的序奏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呈示第一主题,中提琴反复告一段落后,第二主题同样由主奏小提琴交由中提琴,然后两件主奏乐器二重奏。省略发展部,主奏小提琴再现降E大调第一主题,中提琴反复后转入C小调。主奏小提琴再呈现第二主题,中提琴继承,二重奏后为华彩。

3.急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先出现4次,都由主奏小提琴引出中提琴,移入属调后,再以二重奏奏出第二主题,随后进入变化多端的经过部。在短小的间奏型中间部后,第一主题再一次分4次呈现,第二主题回到原调。最后是三度以回旋形态出现的第一主题,在管乐演奏的间奏后是长大的终结部,灿烂地结束。

爱乐随笔

莫扎特的這部交響協奏曲,是少數的,感覺不到輕松的作品。1779年,莫扎特沒有找到工作,失戀和喪母,讓一個23歲的年輕人瞬間長大起來。

在前面的樂章,樂隊既是布景、又是旁白,編織起一個廣闊的風聲凜冽的世界。許久之后,小提琴和中提琴一起,從夾縫中發出明亮而高亢的脆響。他們的旋律跌宕起伏,銜接親密無間,兩把提琴被認為是莫扎特本人和父親的代言,在痛苦中相互的傾訴和寬慰著對方。

第三樂章,略有開朗的情緒,樂隊編織的大背景已經退而成為父子的舞臺,悲傷的情緒雖然時隱時現,主題已經步入堅定和明快。燦爛的結尾為聽者脫離難以釋懷的心緒,寄托著振奮精神的意味。

k364中的樂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他的開闊和嚴峻與獨奏樂器的細膩和抒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讓情緒的表達更為深刻和感人,當樂隊的角色從旁觀者轉變成為情緒表達的一部分,借以抒發了一種推而廣之的,人與世界的協調意志。

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23歲的莫扎特用這樣的音樂告慰親人,激勵自己,勇敢的面對人生旅程。 (无疚)

莫扎特K.364—悬崖边缘的选择

莫扎特作品K364号——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这部作品创作于莫扎特23岁,其中使用小提琴和中提琴作为独奏、对话,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同期的莫扎特作品中,虽然还是莫扎特有的干净透亮。晶莹璀璨,但是主题却略有点沉重,仿佛在湛蓝的天空里,一片乌云掠过,阳光忽然有些晦暗。终于乌云散去,阳光又照耀在白云上闪着灿烂的光。正因为如此,整个画面才更有层次、纵深,更耐人寻味。

听这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一点资料,1777年9月的一天,21岁的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离开萨尔茨堡,开始了又一次长途旅行。莫扎特9月启程,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到巴黎,不算太遥远的路程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主要时间都消磨在曼海姆了。是什么使莫扎特在曼海姆滞留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呢?所有莫扎特的传记里都有详细的记载,是音乐、友谊和爱情把他留在了曼海姆。

莫扎特除了与曼海姆的音乐家们结下友谊之外,走动得最勤的就是韦柏的家庭了。韦柏膝下有四位妙龄少女,其中第二位小姐阿洛西亚不仅生得美貌动人,还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在歌剧院里唱女高音。莫扎特对阿洛西亚一见钟情,为她写咏叹调,还计划着与韦柏全家去意大利旅行,许诺要为阿洛西亚写意大利歌剧,让她用华丽的女高音征服歌剧之乡。此时的莫扎特完全堕入了情网。

老家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在信里大发脾气,他连连写信,催促莫扎特马上动身去巴黎,他知道,莫扎特在音乐上还只是刚刚踏入大门,远没有成熟,荒唐的生活会把一个天才毁掉,他要求儿子“到伟人中间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莫扎特起初对父亲的信置之不理,一直拖延了两三个月,才动身去巴黎。

1779年,莫扎特沒有找到工作,失恋和母亲去世这多重的打击让一个活泼快乐的青年忽然长大成熟起来。在这部K364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话,既有无奈又饱含期待。在曼海姆和巴黎的学习生活期间,使得他对协奏曲有了新的认识,在协奏曲中有意识地运用了曼海姆节奏,乐曲类似交响曲的结构,显然,表达的主题更丰富了。

第一乐章Allegro Maestoso,庄严而宏伟的快板。开头的弦乐略显严肃庄重,这个在莫扎特的青年作品很少见,似乎预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主题。一段轻松的木管独奏之后,乐队以一个弱声起始,渐渐增强的快板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气氛。这种所谓的交响曲式的乐队合奏应该是莫扎特在曼海姆期间的收获。听来一种朔风渐起,秋寒料峭的感觉油然而生。随后,小提琴和中提琴进入了一段精彩优美的独奏,交替表达着各自的看法,时而委屈,略带忧愁,时而温柔,带着怜惜。不时,华美的提琴被乐队略带冷峻的合奏打断,应该是深秋的季节吧,灿烂的树叶飘落水面,湿透的树叶不复金黄的光泽与轻盈,落叶在水面徒然地打转,翻滚,不甘心地随着激流跌宕起伏。在第一乐章结束前2分钟,小提琴表达着挣扎,困惑,终于被乐队的合奏淹没。仿佛一切终于被激流卷走。

第二乐章Andante,慢板,这是莫扎特少有的悲伤沉郁的乐章。每次听的感觉都是阴郁、灰暗、无可奈何。小提琴无力挣扎着,23岁的莫扎特经历了什么呢?在安静的深夜听来如此低落,哀伤。乐队渐渐进入,渲染着沉重阴暗的气氛。小提琴和中提琴开始了沉重哀伤的对话,满腹心事娓娓从琴弦上流出,旋律依然是莫扎特特有的优美圆润,哀而不泣,伤而不绝。这段对话,可以理解成父子之间的交流,恋人之间的絮语,朋友之间的倾谈,甚至是莫扎特与命运的辩论或者是莫扎特自问自答,莫扎特依然在克制、忍受。站在绝望的悬崖边缘,空山无人,孤单寂寞,是厌倦旅途了吗?是就此歇息吗?莫扎特在徘徊,犹豫。乐队的合奏沉重严峻,仿佛内心情绪在激荡。慢慢地,小提琴的旋律渐渐舒缓平静,弦乐渐起,小提琴奏出一段华彩和乐队融为一体,莫扎特找到了答案,欣喜之余,内心恢复了平静安宁。旅人不再孤单,悬崖边缘的莫扎特转身离开,缓缓挪动步子,继续踏上漫漫旅途,身影消失在山下。


第三乐章Presto,急板。少见的快速,少见的光芒。经过第二乐章的起落,一时间很让人诧异,一开始小提琴的主题就充满了希望和光明,圆号吹响了充满希望的号声,乌云散去,天空又显现出蔚蓝,阳光灿烂,白云舒卷,世界又有了生气。中提琴也恢复了精神,神采奕奕跟着歌唱。发出爽朗的笑声。小提琴和中提琴交相辉映,生气勃勃。听起来如顽皮的微风吹拂,抚弄着发丝,衣衫。心胸为之敞开,低落的情绪一扫而光。那个常见的莫扎特又蹦了出来,朝着我们微笑,快活地眨着眼睛。最后,小提琴、中提琴相继朝高音区爬升,与乐队合奏,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束。

有希望总是好的。希望可以帮我们度过危机,夜晚再黑暗,还有明天。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莫扎特 -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 K.364
作品信息
作曲 :莫扎特 1779
编号 :K.364
时长 :0:30:00( 平均 )
体裁 :交响协奏曲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6-28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