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创作于1976年10月的一首管弦乐曲。由作曲家郑路、马洪业创作。

简介 Introduction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创作于1976年10月的一首管弦乐曲。由作曲家郑路、马洪业创作。

乐曲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汲取了当地群众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具有标识的牛角声贯穿整部作品中。作品以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开头,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那样的场面,只有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才常听到牛角号吧?于是突然就有身处边塞的感觉了。乐曲采用苗族、彝族民间音调,描绘快马加鞭的节奏与喜庆跳跃的舞蹈画面。音乐标题性强,喜讯诱人呀,大家会不会掐指一算,知道是什么喜讯来?作品是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一阵声震九霄的风雷,传送了振奋亿万人心弦的喜讯”,乐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千里迢迢地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迎佳音,热烈庆祝的情景。《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郑路与马洪业均是1948年参加部队文工团,他们共同谱写战士的“风、花、雪、月”,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背景赏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北京喜讯到边寨》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汲取了当地群众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乐曲分为七个部分,营造了山寨的小伙子、姑娘们等欣喜若狂的欢乐所氛和喜气洋洋的心情。

作品为多段体结构,音乐素材取自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

乐曲的引子由圆号模仿牛角号在中音区奏出了粗犷辽阔的旋律。

这仿佛北京喜讯的电波,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山寨的千家万户。

紧接着是两小节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乐曲的第一主题,热情奔放的曲调,铿锵明快的伴奏,展示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接着又出现了模仿牛角号的持续长音,与前段形成对比,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夹杂着排鼓和铃鼓声,仿佛是一群脚脖上套着一串串小铃铛的姑娘在纵情欢跳。

乐曲由一个过渡性的乐句,引出第三主题,由弦乐弹奏,并伴以清脆的木鱼和铃鼓声,炽热的情绪不断高涨。

乐曲不断转换调性,情绪逐渐向高潮发展。最后,在鼓乐齐鸣声中,再现了第一主题,热烈的情绪发展到了顶点,辽阔的号角声中,象征着人们奔向美好明天的决心。

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郑路、马洪业 - 北京喜讯到边寨
作品信息
时长 :0:04:20( 平均 )
体裁 :管弦乐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7-09-13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