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中国歌剧的发展除了借鉴参考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形式,贴近中国民众的审美趣味,在与现实和民众的结合中走一条“大众化”的道路。

相关 About

王黎光 Wang Liguang 作曲家

时间:2016-07-26 22:23 光明日报 王黎光

歌剧作为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艺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政治”的方针,指导了文艺的新发展。延安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学习民间艺术,运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作了《兄妹开荒》等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秧歌剧作品,为歌剧创作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积累。

1945年,歌剧《白毛女》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宣告中国歌剧正式面世。事实告诉我们:全盘西化的道路不可取,今天中华民族有自己丰富的生活内容,这些内容用西方的音乐语言是不能充分表现的。必须要深入群众,熟悉他们的音乐语言,吸收民族音乐元素中的一切优点,参考而不硬搬外国的经验,创造创作属于中国人民的歌剧。《白毛女》每次演出可谓村村镇镇皆轰动,墙头草垛处处人,以巨大的感染力振奋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战斗热情。《白毛女》的成功体现了延安文艺精神的正确性。在此经验上掀起了歌剧热潮,涌现出《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老百姓爱听能唱、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剧目,成为激荡人心的文化景观。

当下,中国歌剧呈现演出热闹,而经典匮乏;投入不少,却乏人问津的局面。究其原因,歌剧剧情小众,导致作品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创作表演全盘西化,脱离了中国观众的口味,这些都从根本上背离了广大观众。

歌剧界虽有反思,但具体实践中仍以误导的国际性替代真正的民族性,以艺术性消解人民性。或是盲目追求国际口味,以创新的名义同质化复制西方歌剧;或是强调所谓的艺术至上,挂高雅的外衣躲进小众情趣体验之中。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从两次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寻求启迪。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后,文艺有了“人民”这个新主体和“歌颂光明”的新主题,为民族解放吹响了号角。文艺自身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广阔天地,开启了人民文艺的新纪元。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歌剧的再次扬帆标注了前进航标。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艺术工作者应该从功利的陷阱和伪艺术的圈套中挣脱出来,将创作重新凝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身上。延安歌剧通过歌颂工农兵群体,作为一种文化样态实践了民族解放大业,表明我国歌剧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形态,肩负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当下部分歌剧表现出脱离社会的浅薄浮夸、远离生活的无病呻吟、丢弃血脉的崇洋媚外,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缺少了人民这个中心,缺少了中国精神这个脊梁。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从积贫积弱到第二大经济体的飞跃,广袤大地上每一天都有新变化,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这是个激情澎湃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产生伟大歌剧的时代。中国歌剧创作应该自觉与全体人民风雨同舟,站在时代高度,深入基层一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鼓舞全民士气。

中国歌剧的发展除了借鉴参考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形式,贴近中国民众的审美趣味,在与现实和民众的结合中走一条“大众化”的道路。艺术向生活学习话语,目标在于通过艺术的普及来影响更多数的人们,而不是仅提供作为消遣娱乐的消费品。歌剧创作要雅俗相融,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运用人民语言,创作出为大众看得懂、喜爱听,并能够提升大众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的艺术精品,以充分发挥精神引领作用。作为第一部中国新歌剧——《白毛女》,演员们并没有照搬西方歌剧。他们认识到,西方歌剧表现内涵不符合中国百姓的欣赏习惯,必须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经,不断进行新的艺术创造,吸收传统戏曲的写意表演手段,融会形成了虚实相融的表演风格,避免了硬套西方歌剧形式带给观众的陌生感和照搬戏曲表演模式造成的某些陈旧感,奠定了《白毛女》演出成功的基础。

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深刻影响世界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可能突然失去其价值;同时,也要有忧患意识,警醒没有创新会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失去活力和竞争力。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要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激活其在歌剧中的生命力,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歌剧要发展,唯有沉下身段扎根传统,放下架子面向人民,潜下心思创作精品,坚持人民性、艺术性的理念不变,才能铸造中国歌剧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