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未来,热爱舞台的刘嵩虎希望自己能更多投入声乐教学,他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舞台上展示一半,另一半还要展示在教学上,让更多学生受益。

相关 About

刘嵩虎 Liu Songhu 男中音歌唱家

时间:2018-04-24 17:22 音乐周报 陈茴茴

刘嵩虎(左)演出歌剧《梅鲁吉娜》刘嵩虎(左)演出歌剧《梅鲁吉娜》

文 | 陈茴茴

4月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的“时代交响”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为国家大剧院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拉开序幕。摄影师牛小北按下的一连串快门,用镜头记录下石倚洁、刘嵩虎、沈洋三位歌唱家在演绎交响曲《鲁迅》中《铸剑》这一乐章时的精彩表现。透过照片中三位歌唱家丰富的表情,人们仿佛聆听到他们角色独白式的咏叹、对话式的宣叙与交织更迭的重唱。刘嵩虎饰演为父报仇的眉间尺一角,除了歌声,他同时注重用表演让人物鲜活起来。

上舞台就要表演

回国前,刘嵩虎在德国纽伦堡国家歌剧院担任驻院独唱演员。德国的歌剧院实行“导演中心制”,导演希望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更好地理解歌剧,因此除了唱功之外,对于歌剧演员的外形、表演也尤为重视,歌剧演员在一部戏中想要有完美表现,除了唱好,更要演好。这种“唱演俱佳”的观念对刘嵩虎带来了深刻影响。

2009年中央音乐学院排演俄国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时,郭淑珍对曾留学乌克兰、俄语流利的刘嵩虎发出邀请,促成了他的回国之缘。之后他到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也有演出机会,但他还是想念舞台,更多时候感觉自己还“没演够”。他说,自己在国外演了40多部歌剧,场次多达500多场,想要把在国外舞台上的经验和丰富表现力呈现给更多观众。当时恰逢国家大剧院成立,他选择到国家大剧院工作。

舞台上的刘嵩虎歌唱真挚、表演活灵活现,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就曾感慨:刘嵩虎把唱和演结合的歌剧表演方式带回国,对国内歌剧表演的风格是一种改变。舞台下的他也是活泼开朗的人。采访过程中,时而能听到他阵阵爽朗的笑声。谈起自己喜欢的角色,他非常实诚地说,演员都喜欢自己获得观众最大肯定的角色,那些能把“房顶掀开”的掌声,是对他最大的褒奖。这样的褒奖,他在国外演出《魔笛》时遇到过。在国内则是演《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时遇到过,当时他饰演女主角的一个陪伴者,通过设计,他用“反串”的方法将自己的角色演成了女主角的“闺蜜”,“娘娘腔”的表演让角色喜感非常,每次出场都获得观众的雷动掌声,甚至某些时候抢去主角的光芒。参演每部歌剧,他很少模仿前人的模板,不喜欢有框架束缚自己,每个角色他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把握,演出自己的风格。

谈到自己的表演欲望与表演才能,刘嵩虎感慨可能还是源自从小父母的熏陶。父亲担任电视台导演,母亲从事声乐演唱,听着《卡门》长大是刘嵩虎的日常。父母在家中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旁边的小“旁听生”就是他。对于表演最初的感性认识,从那时起就已经“植入”他的潜意识。尤其是台词方面,长期的积累显现出强大的能量——他的台词功力很强,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无论是对歌剧演唱还是舞台表演,都是长足的优势。

学无止境是声乐

出国前,刘嵩虎在国内学习的声部是男高音,1992年,17岁的他考入乌克兰敖德萨“涅日丹诺娃”国立音乐学院,师从于苏联人民演员、该音乐学院院长奥格列尼奇。老师上来就告诉他:“你应该唱男中音。”这让他一下子“懵”了。老师只说了一句:“你想明白了来找我上课吧。”一个多月后,当他真正踏上男中音的学习之路后,发现自己才刚开始认识这个声部。在国内,很多人对中音声部存在误解,不是认为“唱不了高音的人才去唱中音”,就是“中低音声部没啥好角色”。实际上,声乐的声种类型划分科学而细致,中音声部不可或缺,很多著名作曲家如威尔第、莫扎特都为男中音写过很多重要的歌剧角色。回国后,刘嵩虎连开了两场音乐会,大家还是认为他是男高音。他说,自己其实是“偏高一点的男中音”,在国外称为抒情男中音。国人之所以产生误解,除了过去的偏见外,更多是因为没有听过各种类型男中音的演唱和音色,之前传到国内的音频资料,都是各大歌唱家成名之后的音色,他们年轻时是怎样的音色,却很少有人关注。随着国家大剧院的建立,各种类型的歌剧轮番上演,大家对声种类型也有了更多认识。

2000年担任纽伦堡国家歌剧院歌剧演员的工作后,刘嵩虎继续攻读学位,拜师于德国纽伦堡国立音乐学院院长耶路撒冷门下,于2005年以满分的成绩考得大师学位。无论哪个阶段,他都没有停止声乐的学习与探索:“声乐这个东西学无止境,因为每个年龄段对于声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年龄段歌唱者的体质也不一样。小时候张嘴就能唱,过了30岁后需要一些技巧,40岁后全凭技巧。声乐看似只是‘唱几首歌’,却需要‘没完没了地学,没完没了地唱’,每唱完一部歌剧还会有下一部,学习一直在继续。”

从乌克兰到意大利再到德国,刘嵩虎在国外留学和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已经20年,这使得他熟练掌握俄语、意大利语、德语等语言,这对歌剧演员是很大的优势。然而,他表示,声乐中的语言也是学无止境,唱的语言,说的语言,都会有区别。比如前不久上演的大剧院版《军中女郎》,他的角色就有很多说的语言,不仅和唱的不同,与平时说话的语言也不一样,需要重新琢磨和学习。不是用一种语言技巧去唱所有歌剧,而是要用不同语言的技巧去唱不同语言的歌剧,其中的细节要投入功夫琢磨,比如德语辅音很多,演唱时咬字要比较靠前,意大利语歌剧强调“腔体感”,俄语歌剧需要一个更大的“腔体”,每个国家的音乐风格也不一样。要唱,就要唱出其“骨子里”的东西。

归来是故乡

采访过程中,刘嵩虎接到母亲的电话,一句“老妈呀”透出来柔软和母子情深。放下电话,他感慨是母亲为自己做了出国留学的英明决策。做导演的父亲曾经希望他去考上海戏剧学院,子承父业成为导演。他觉得自己还是喜欢唱歌,嗓子也不错,为此,在过15岁生日时,他郑重其事地和父母“谈谈”,提出了学声乐的想法。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两年后,母亲建议他出国留学,既然学美声,还是要“到别处去看看”。就这样,17岁的刘嵩虎到了乌克兰留学。为了省学费给父母减轻负担,6年的课程他用4年时间读完,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歌剧演唱学位、艺术歌曲演唱学位、教育家学位。刘嵩虎说,父母对自己的管教非常严格,这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求学生涯每个重要阶段,父亲都会写信语重心长地对他提出告诫。在乌克兰快毕业时,父亲还曾为他写下一首诗《示儿》,在事业、为人处世各方面进行嘱咐。

刘嵩虎说,学声乐,俄罗斯、意大利、德国是三大体系,自己有幸都有机会学习过。从乌克兰毕业后,他又到意大利读了4年硕士,之后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得奖,被评委看重,推荐到德国纽伦堡国立歌剧院做驻院独唱演员。无论是在纽伦堡国立歌剧院还是北京国家大剧院,他都喜欢做驻院歌唱家。他说自己喜欢稳定的工作环境,在国外20年的时间,漂泊的孤独感让他格外珍惜稳定的感觉。想起自己第一次到莫斯科时,接他的人晚到了一天,自己一个人提着7个包,心里非常无助;刚去意大利时,他住过教堂、过道,大雪纷飞的圣诞节,商店橱窗里是香喷喷的烤鹅,家家户户是灯火通明的团圆,自己却只能孤独一人,他幽默地说:“那时我趴在橱窗上,感觉就像小时候看的三毛流浪记,真是一通哇哇哭啊!”但也是留学的经历让他明白,一个人只要有目标和努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在国家大剧院,刘嵩虎是大家口中happy的“虎哥”,爱和大家逗乐。生活中,他和太太杨琪的感情甜蜜,他由衷地感慨,漂泊国外多年,还是很希望有一个家,所以很珍惜和太太的感情与家庭。遇到太太时,两人发现原来对方和自己有很多共同点:都是歌剧演员,都是回族,都是左撇子,“找到真爱了!”他哈哈笑起来。

未来,热爱舞台的刘嵩虎希望自己能更多投入声乐教学,他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舞台上展示一半,另一半还要展示在教学上,让更多学生受益。他说,自己因为出国时间较早,声乐学习的历程是“20岁时唱20岁的声音,30岁唱30岁的声音,40岁唱40岁的声音”,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学习声乐的孩子明白,歌唱家有自己的成长周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歌剧演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演唱和表演,科学地做一件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