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宓多里的到来,毕竟给我们一个启示,古典音乐名作的演奏,其实仍然崇尚不拘一格。

相关 About

宓多里 Midori Goto 美藉日裔小提琴演奏家

2011-08-01 21:25 新民晚报 劳逊

宓多里

在协奏曲写作上,贝多芬一生共写了五部钢琴协奏曲,而小提琴协奏曲却只写了一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却始终俯视着其他所有同类作品,散发着无比的温暖光华。

对许多热爱小提琴音乐的朋友来说,贝多芬“D大调”(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简称)的地位完全可与《第九交响曲》相提并论。第一乐章开头的四下定音鼓,被人喻为邻居的敲门声。其实这仅体现了贝多芬不拘一格的配器手法,奠定以后整部作品展现的波澜壮阔的浩瀚长卷。而后面的那些绵延乐句,正是让人如痴如醉的因素。如果手边有乐谱的话,你会发现,从演奏技术上来说,它很好对付,三个乐章从头至尾没有多大技术性问题。不紧不慢的节奏,一般的小提琴学习者,大概拉完几本中等程度的练习曲就可以应付了。演奏技巧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让人惊讶的变化。好像用最简单的材料却架起了结构宏伟的大厦。对演奏者来说,完成它并非难事,但要能够动人却非易事。

因此,非但这是所有小提琴家做梦都想独奏的名曲,有影响的大师还常常多次录音。然而有意思的是,如果查一下大师们演奏这部作品的记录时,我们会发现,名家们在最初登台时都没有演奏这部作品的记录,尽管看起来它是那么的简单。上海大剧院钱总告诉我,帕尔曼在上海时曾对他说过:“这部作品不到30岁,不要去碰它。”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的大师们在初次登台时,演奏的多半是门德尔松或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这两部作品从本质上可以展现演奏家的两类天赋:前者抒情,后者炫技。我们能够想象,每个最初登台的演奏家都希望强调自己最好的一面。毕竟与日后的辉煌事业相比,他们那时还只是学生。

宓多里什么时候开始拉贝多芬我不知道,但她虽只是人到中年,却已经成名二十多年,是一个真正的大师级演奏家了。因此那天现场观众席坐得满满的,人们不仅为了来听宓多里,当然还为了贝多芬“D大调”。不过从那天现场听来,她的演奏却让我大为吃惊,她的音乐处理听起来更像是在拉门德尔松协奏曲。这样的处理我从未听见过。

在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多芬“D大调”和门德尔松“e小调”两部作品被认为是两种风格的代表作。“D大调”气势昂扬、意境宽阔、充满张力;“e小调”热情多姿、色彩绚丽、曼妙无比。因此也有人把贝多芬的协奏曲比作男性,把门德尔松协奏曲比作女性。当然这里仅是类比,各乐章还有不同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坊间确实也有说法,谓贝多芬协奏曲以女性演奏家不宜为之。而纵观二十世纪大师级演奏家中,把这部作品演奏得人人激赏不已的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克莱斯勒、海飞兹、弗兰西斯卡蒂等,都是名满天下的男性提琴大师。女性演奏家如郑京和、穆特,虽然也有录音问世,评论反应却仅是平平而已。我曾经在北京听宓多里拉勃拉姆斯协奏曲,也觉得美则美矣,然毕竟缺乏张力。小小身躯,在表现这部伟岸作品时不免差强人意。这次的贝多芬协奏曲亦复如此。我们能听到她在许多段落中不时流露出色的演奏技术和过人的表演才华,比如第一乐章中不时出现的美丽颤音以及乐句之间的华丽过渡。但在作品整体上却明显缺乏我们习以为常的宏美光华。

但宓多里的到来,毕竟给我们一个启示,古典音乐名作的演奏,其实仍然崇尚不拘一格。可以有它继承传统的一面,但也允许多种风格。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