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中国交响乐艺术事业,正如纽约爱乐音乐总监、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在今年春天访问了中国内地、香港和台北之后,发表谈话时所预言的那样:“可以不过分地说,中国正在接手西方古典音乐的未来。这是令人惊异的情景。”

相关 About

卞祖善 Bian Zushan 指挥家
交响曲 Symphony

时间:2016-02-05 23:05 艺术评论 卞祖善

《艺术评论》2009年第2期 卞祖善:中国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一级指挥、教授

拓荒时期

中国现代音乐的伟大先驱萧友梅在留德时期(1912-1919)于1916年12月创作了管弦乐《哀悼引》,并在其手稿首页序文中写道:“兹借留德同志诸君有追悼黄(兴)、蔡(锷)二公之举,特仿Beethoven之Trauermarsch(贝多芬葬礼进行曲)体作成一曲,名曰《哀悼引》,二公有灵其鉴吾志”。 这是中国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最早的尝试。

1923年8月,萧友梅新制乐队曲《新霓裳羽衣舞》钢琴谱出版。同年12月17日,萧友梅在北大音乐传习所第15次音乐会上指挥乐队,首演了他的新作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五十八年之后,谭抒真教授著文称:“……萧先生的那首《新霓裳羽衣舞》,至今还未忘。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指挥,主要由中国音乐家来演奏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的交响音乐会”。(参见《萧友梅编年记事稿》,黄旭东/汪朴编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929年5月,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在美国康州新港坞西音乐厅首演,这是国外乐团首次演出中国交响乐作品。

1936年,江文也的管弦乐《台湾舞曲》,荣获柏林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艺术竞技大赛的银奖,翌年又获得了魏因加特纳奖。蔡继琨的管弦乐组曲《浔江渔火》荣获1936年日本现代交响乐作品征募第一名。在1949年之前,郑志声、贺绿汀、冼星海和马思聪等作曲家,先后创作了一些管弦乐曲和交响曲,但是很少演出,甚至根本没有上演的机会。

1949年初,原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开赴北京,在清华大学由李德伦指挥演出了贺绿汀的《晚会》、《森吉德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和《山中新生》等管弦乐作品。1949年5月,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改名为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同年10月,由黄贻钧指挥,演出了中国管弦乐作品:张赫的《快乐的农村》,王云阶的《江南组曲》和黄贻钧的《民歌选奏》获得成功,从而拉开了创建新中国交响乐艺术的序幕。

初创时期

1956年8月1日至8月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首届全国音乐周,展示了新中国早期交响乐创作的成果。演出了王云阶的第一交响曲,李焕之的《春节》组曲,马思聪的《山林之歌》,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以及李伟才的《中国民歌》组曲等作品。

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中国交响乐创作,呈现生机勃勃的势头。陆续上演了朱践耳的《节日》序曲和交响曲――大合唱《英雄诗篇》,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李焕之的第一交响曲《英雄海岛》(现定名为《天风海涛》),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罗忠的第一交响曲《浣溪沙》和第二交响曲《在烈火中永生》,施咏康的第一交响曲《东方的曙光》,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以及广为流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曲作者何占豪和陈刚,当年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以黄贻钧、李德伦、韩中杰等为代表的中国指挥界的前辈,与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央乐团(成立于1956年),在推动中国交响乐创作方面贡献卓著,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交响乐创作和演出的主要基地,并涌现了一批热心交响乐的基本听众。但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交响乐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真正开始面向全世界。1982年至1983年,作曲家杜鸣心和丁善德先后在香港成功地举行了交响作品音乐会,预示了中国作曲家步入国际乐坛的新时期即将到来。

新时期

198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中国作曲家相继登台亮相。一时间青年作曲家的个人作品音乐会如雨后春笋,其个性突出,手法新颖,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造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当今,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谭盾、瞿小松、叶小纲、郭文景、盛宗亮、周龙、陈怡、陈其钢、许舒亚、苏聪、何训田和黄安伦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建国以后涌现出的人数最多、水平最高,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一批青年作曲家。这个群体是开创我国交响乐创作新纪元的希望。

老一辈作曲家们在新时期也焕发了艺术青春。

朱践耳于1986年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时已年逾六旬,接着又创作了《第二交响曲》(1987)和《第三交响曲》(1988)。1990年至 1999年,他先后又完成了第四至第十交响曲,以及《小交响曲》和交响诗《百年沧桑》等作品。他的第一至第七交响曲,在陈燮阳的指挥下,由上海交响乐团先后首演,他的《第九交响曲》于1999年8月12日在陈佐湟的指挥下,由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首演。他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于1999年10月9日,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他的上述不少作品,在国内外频频荣获大奖。朱践耳无疑是中国当代交响乐创作最为重要和最新成果的体现者。

1989年1月14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由韩中杰指挥,中国电影乐团演奏了郭祖荣的《第四交响曲》、《降D大调钢琴与乐队》和《第五交响曲》。翌日,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邀集北京、上海等地一些音乐界人士举行座谈会,与会者一致对郭祖荣数十年来为繁荣我国交响乐创作锲而不舍、埋头苦干的精神深表敬佩和赞赏。

1996年在福建和台湾,先后演出了郭祖荣的《第八交响曲》,这部作品在把握单乐章结构和可听性方面都颇为出色。

2000年8月6日,由张国勇指挥,福建交响乐团演出了郭祖荣的《第十一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钢琴独奏:杨弋夫)和《第十二交响曲》。同年 11月20日,在北京再一次举办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由笔者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演出了他的交响音画《大樟溪》,《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独奏:洪奕哲),《乐诗三章》(小提琴与乐队,小提琴独奏:廖仲伟)和《第九交响曲》。2002年9月,中国电影交响乐团录制了郭祖荣的《第十四交响曲》和《第十六交响曲》。

朱践耳、郭祖荣等老一辈作曲家在交响曲创作领域内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作品频频获得上演的机会,表明我国交响乐新作演出难的局面已大有改观,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事。中老年作曲家们,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彩》,罗忠的筝与管弦乐《暗香》,杨立青的二胡与管弦乐《悲歌》,徐振民的管弦乐《枫桥夜泊》,钟信明的《第二交响曲》,吴少雄的交响随想曲《刺桐城》,以及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等优秀作品,获得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1991年,首演了王西麟的《第三交响曲》,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之一。2000年,王西麟完成了《第四交响曲》,2001年他又完成了《第五交响曲》。2004年5月19日,由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首演了王西麟的《第六交响曲》。

青年作曲家许舒亚于1987年发表了第一交响曲《弧线》。苏聪于1989年完成了他的《第二交响曲》。2002年,在北京先后首演了叶小纲的《长城交响乐》和郭文景的《东方红日》交响乐(现定名为《英雄》交响曲)。

上海交响乐团先后举办了吕其明、陈钢和叶小纲等作曲家的个人作品音乐会。在历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为演出中国交响乐作品不遗余力,又如“羊城音乐花会”和“哈尔滨之夏”等大城市举办的音乐节,也都为各地区的交响乐作品提供了演出的机会。1990年,在乌鲁木齐举办了“天山之声”音乐会,由新疆爱乐乐团演出了《木卡姆》交响乐等作品。1998年,在云南由昆明交响乐团演出了《浪漫红土情》交响音乐会,生动地表明了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交响乐创作热情高涨。

1999年4月13日,由青年指挥家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成功地演出了周龙的《唐诗二首》,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大提琴独奏:王健),叶小纲的《冬Ⅲ》和张小夫的《苏武》,作品水平之高,指挥与乐团表现之杰出,听众反响之热烈,都是空前的。标志着中国交响乐的创作与表演艺术日臻成熟。

港澳台的创作

香港作曲家屈文中、林乐培、林声翕、陈永华、曾叶发、陈伟光、罗永晖、罗炳良等人均作有交响曲或管弦乐曲。其中,陈永华的第一(1979)、第三(1985)、第四(1992)、第五交响曲(《三国志》,为双乐队创作,1995)和第六交响曲(《九州同》,1996)由香港雨果制作公司先后出版了 CD,颇受世人瞩目。2004年7月16日,作曲家亲自指挥香港中乐团首演了他的《第七交响曲・长城》。

澳门女作曲家林品晶的《澳门怀思》等交响乐作品闻名遐迩。

台湾作曲家郭之苑作有《为钢琴和弦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1972),《三首交响练习曲――湖北民歌》(1985),《交响曲A调――唐山过台湾》(献给来台湾的我祖先,1986),交响组曲《释迦传》、《天人师》(1989)。许常惠作有交响曲《白沙湾》(1974)。马水龙作有交响诗《孔雀东南飞》(1977)和《梆笛协奏曲》(1985)。郑兴魁作有为长笛和管弦乐而作的《天问》(1983)。徐颂仁作有《钢琴协奏曲》(1985)。潘皇龙作有管弦乐曲《礼运大同》(1986)。阿镗、萧泰然作有管弦乐《西施幻想曲》(1993)等等。

历届评奖活动

1981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从参评的94部作品中评选出优秀奖6部,优良奖12部,鼓励奖17部。获奖作品共35部,为参评作品的37%,其中交响曲仅有2 部,即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清明祭》获优秀奖和盛礼洪的交响乐《海之歌》获鼓励奖,其他均为交响组曲、协奏曲、交响诗及序曲等作品。这表明作为纯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的交响曲当时还未能引起作曲家们的普遍重视。

瞿小松于1986年8月创作的《第一交响曲》荣获首届中国唱片奖的一等奖。

1993年,上海举办的单乐章管弦乐的中国作品征集比赛,和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黑龙杯”管弦乐作曲大赛,以及1999年2月,中国交响乐团向海内外征集中国交响乐作品,为作曲家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良机。

1994年,举办了第八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参评的98部作品,均为1981年第一次交响乐评奖以来的创作。评出一等奖两部,二等奖三部,三等奖六部以及创作奖22部,获奖作品共计33部,为参评作品的33%。引人注目的是,在获奖作品中,计有六部交响曲即朱践耳的《第二交响曲》一等奖,钟信明的《第二交响曲》和程大兆的《第二交响乐》均为三等奖,以及吕绍恩的第一交响乐《中国史诗》,李刚的《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和潘国醒的《第一交响乐》均为创作奖,占获奖作品的18%。

2001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隆重举办的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活动,对近十年来的器乐创作和声乐创作进行评比。获奖作品分三个等级:金、银、铜奖。参赛的大型作品占据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奖的主导地位,刘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获得唯一的金奖。王宁的《交响前奏曲第一号》,张难的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和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获得银奖。郭文景的《御风万里》、叶小纲的《深圳的故事》第一组曲和交响乐《春天的故事》,安国敏的管弦乐随想曲《我的故乡》,赵季平的交响乐《2000》,刘长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诗篇》,徐振民的交响音诗《金陵怀古》,吕其明的弦乐合奏《龙华祭》和鲍元恺的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炎黄风情》等作品获得铜奖。

上述获奖作品,突出地反映了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来自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和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热情讴歌和颂扬。我们从《土楼回响》、《红河音诗》、《江雪》、《我的祖国》和《金陵怀古》等作品中,感受到崇高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交响前奏曲第一号》、《御风万里》、《深圳故事》、交响乐《2000》和《春天的故事》,呼吸到祖国一派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清新气息,聆听到了华夏民族昂首阔步前进的坚定步伐和时代脉搏。从《龙华祭》中抒发了对革命先烈真挚深沉的崇敬、缅怀和哀思。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自豪感成为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作品的主要特征。

2004年1月初,续评在1992年以后――20世纪最后十年的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其中获奖的管弦乐作品有《红旗颂》(90年代演出本),吕其明曲;《第三交响曲》(1991),王西麟曲;《枫桥夜泊》(1991),徐振民曲;琵琶与乐队《霸王卸甲》(1991),周龙曲;为三个混合乐队而作的《夕阳・水晶》(1992),许舒亚曲;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逝去的时光》(1996),陈其钢曲;中胡与乐队《荒漠暮色》(1998),杨立青曲;交响乐与人声《所以一到了晚上》(90年代演出本),哑弦词、潘皇龙曲;《土楼回响》(2000),刘曲。

2004年5月,“全国第10次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评出大型作品一等奖:《交响壁画三首》(作品35号),王西麟曲;二等奖:打击乐协奏曲《仓才》,唐建平曲;《双韵―和李白与荷尔德林的精神对话》――为乐队与两个人声而作,朱世瑞曲;三等奖:《中国交响诗》,向民曲;b小调《英雄》交响曲,郭文景曲;交响组曲《忆》,尹明五曲;中小型作品:一等奖:《荒漠暮色》――为中胡与交响乐队而作,杨立青曲;二等奖:交响音诗《罗铮画意――无题之四十八》,罗忠曲;《中国序曲》,叶国辉曲;三等奖:《热巴舞曲》,方可杰曲;《喜马拉雅交响曲》(作品第一号),张丽达曲;交响音诗《裂谷风》――为交响乐队而作,杨新民曲;以及优秀作品8部(首)。

乐苑新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包括港澳台)的交响乐创作,其中包括交响曲、协奏曲、组曲、序曲等作品,约有1500余首之多。作有10首交响曲和10首以上的有朱践耳(10首),曹光平(10首,《中国大曲――带埙・笛独奏的第十交响曲》,于2001年1月6日由杨洋指挥广州交响乐团首演)、朱诵(15首)和郭祖荣(16首),可以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交响乐创作繁荣时期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我国交响乐创作空前地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交响乐新作,集中体现了我国作曲家崇高的人文关怀精神,广阔的艺术视野,和面对广大听众的一片真诚。如叶小纲的第五交响乐《楚》,《大地之歌》――为女高音、男中音与交响乐队而作,交响曲《沽上情思》,合唱交响乐《和平祭》及《大剧院序曲》;金湘的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作品61号);徐振民的交响诗《让历史告诉未来》;关峡的大型情景交响诗《木兰诗篇》(2008年8月30 日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和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2008年5月15日由瑞士日内瓦欧广联直播――欧州十一个国家进行电视和电台现场直播,听众约五百多万人);王宁的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赵季平的民族交响乐组曲《乔家大院》;王世光的《长江》交响曲;程大兆的大型交响音乐诗画《长江》(共12个乐章);永儒布的交响合唱《草原颂》;唐建平的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包括前奏、13个乐章和尾声);史志有的大型多媒体音乐会――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含 15个场景,18段音乐);鲍元恺的交响曲《纪念》(原名《人民的儿子》);黄安伦的武术交响曲《凤凰咏叹》和管弦乐《圣母颂集》(凡19首,包括江文也的作品,2000年首演于台湾);由河北交响乐团委约创作演出的《太行烽火》,包括鲍元恺的交响曲《烽火》(原名《烽火素描》)、奚其明的降B大调少年儿童钢琴协奏曲――《烽火少年》(钢琴独奏:谭小棠)和刘的管子诗篇《太行回响》(管子独奏:郭小平);罗新民的《花儿》组曲;王世光的佛教主题交响清唱剧《花严之歌》之一与之二(各包括序曲,11个乐章及终曲,2003年3月10日在台湾首演)和唐建平的《神州和乐》(于2006年4月17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代表首演,此后又在广州、深圳、北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香港陆续演出。预计本月18日、19日将在韩国首尔演出两场)。

《神州和乐》的风行,不仅生动地表明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对“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理念与向往。

在协奏曲的创作领域内,也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如唐建平的打击乐协奏曲《〈仓才〉――为2003的纪念》和《第一钢琴协奏曲》;黄安伦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唢呐协奏曲《中国畅想》及二胡协奏曲《中国畅想五号》;关忠的《第一二胡协奏曲》;作有小提琴协奏曲的还有:张丽达的《茫谐》;吕守贵的《杨贵妃》;罗新民的《刘三姐》;陈钢的《红楼梦》;何少英的《三十里铺》;王强的《零号小提琴协奏曲》和王西麟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9);作有钢琴协奏曲的有:徐坚强的《七仙女与董永》;王世光的《松花江上》;郝维亚的《长江》;张朝的《哀牢狂想》;曹光平的钢琴协奏音诗《孔子・西施・阿Q》(1999)、钢琴协奏音诗《珠江》(2005年11月14日首演,钢琴独奏:李芳)和小提琴协奏音诗《情》(作于1996年,1998 年首演);朱诵的钢琴与乐队《刘三姐主题变奏曲》;周乐的《岳飞――琵琶和弦乐的和奏》;杨青的笛子与交响乐队《苍》;高为杰的双胡与交响乐队《白马印象》等等。其中不少作品雄心勃勃,欲与《梁祝》、《黄河》(协奏曲)试比高,但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王西麟、王强的小提琴协奏曲才真正显示了中国作曲家把握这一体裁的大师级水准,堪与世界现代小提琴协奏曲文献媲美。

走向世界

指挥家袁方的座右铭掷地有声:“为发展中国交响乐鸣锣开道!”自1985年至1987年,袁方先后赴葡萄牙、突尼斯、土耳其和德国指挥演出,每场音乐会都必奏中国交响乐作品。1988年,袁方率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首次访问欧州。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士、德国、奥地利和南斯拉夫七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城市,其中包括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交响音乐会,所到之处受到热烈的欢迎与赞扬。《西德意志汇报》特别提及:“对中国音乐的演奏达到了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地步”。1991年 10月,袁方指挥日本广岛交响乐团举行中国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曲目为曾叶发的《前奏曲》、林德虹的弦乐合奏《思》、戴宏威的二胡协奏曲《惜别》(二胡独奏:姜建华)和钟信明的《第二交响曲》(1989),演出获得成功。此外,袁方在与东京新星日本交响乐团、仙台爱乐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时也都演奏了中国作品。

指挥家郑小瑛于1988年,率中央歌剧院带了七套节目赴芬兰参加萨沃林纳国际歌剧节。同年7月20日,郑小瑛成为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在国外举行首场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的第一人。曲目包括50-80年代的作品:《春节序曲》、《梁祝》、《二泉映月》(华彦钧――吴祖强)、陈培勋的《清明祭》和叶小纲的《地平线》(1984―1985)。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芬兰《晨报》评论写道:“中国交响乐作品充满了乐观精神,有时理想主义像黑白那样分明,我们听到的现代作品并不太现代,但是可爱,是理想的,不像我们的现代音乐有更多的噪音”。(参见杨力著《郑小瑛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第1 版)2007年4月,郑小瑛率厦门爱乐乐团 “土楼西行”,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巡演,曲目包括《土楼回响》、《炎黄风情》、《鹿港届会》和《火把节》等中国作品,所到之处引起轰动。

指挥家陈燮阳立志:“我要用我的一生,把中国交响乐推向世界!”1982年夏,陈燮阳指挥纽约现代管弦乐团,在美国第33届阿思本音乐节上,演出奚其明的芭蕾组曲《魂》(1980)获得成功,在国际音乐舞台上脱颖而出。

陈燮阳先后排演了贺绿汀、丁善德、朱践耳和郭文景、谭盾、陈其钢、盛宗亮、周龙、陈怡、黄安伦、许舒亚、瞿小松、叶小纲等几乎所有“新生代”的作品。陈燮阳还先后指挥录制了《丁善德交响乐作品集》、《朱践耳交响曲集》(总谱与CD,凡三卷,200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总谱与 CD,凡四卷,2006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和《吕其明管弦乐作品选集》(2007)。

2003年,陈燮阳率上海交响乐团赴美国巡演,先后在夏威夷、洛杉矶、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和亚特兰大等城市演出了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不仅展现了中国当代交响乐扛鼎之作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更有力地显示了,中国交响乐在国际舞台上,用本民族的声音向世界说话的信念。

2004年,陈燮阳率上交登上柏林爱乐大厅,展现中国交响乐作品(《火把节》、《愁空山》)的神韵。全场2000多名听众起立喝彩鼓掌10分钟……谱写了中国交响乐艺术史上令人骄傲的一页。(参见邢晓芳著《挥出一片艳阳天》,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5年2月23日至4月2日,音乐总监余隆率领中国爱乐访问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英国和德国等7个国家的22个城市,共举行了22场音乐会,听众达41000人次。此次世界巡演是一次向国际乐坛展现中国交响乐最新成果的空前壮举。音乐会曲目以委约叶小纲创作的一部中国版的《大地之歌》最为引人注目。作曲家把唐诗的浪漫情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韵味,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婉转而深沉地加以叙述和倾诉,完全不同于马勒的《大地之歌》,因而颇受欧美主流社会和海外华裔听众的青睐。

同年9月,余隆率广州交响乐团赴美国纽约和波士顿演出,10月2日,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亮相,之后赴日本参加第4届亚洲交响乐团音乐周,举行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并经夏威夷回国。此行的曲目包括陈其钢的《蝶恋花》、叶小纲的《广东音乐》组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杜梅)及《黄河》钢琴协奏曲(钢琴独奏:郎朗)等,在国际乐坛上演出整台中国音乐作品,赢得了世界声誉。

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大力推动中国交响乐创作成绩斐然。2006年,北交与EMI唱片公司联手,于2007年3月发行了鲍元恺的《京剧交响曲》和唐建平的打击乐协奏曲《圣火――2008》的CD。同年,还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进行《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的录制和演出。

2008年6月8日,谭利华指挥意大利罗马交响乐团(Orcgeesrea di roma e del lazlo)于罗马首届“中国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演了一场中国当代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曲目为何训田的装置二胡与管弦乐队《梦四则》、郭文景的竹笛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愁空山》和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令意大利听众为之震惊和感动。

中国交响乐艺术事业,正如纽约爱乐音乐总监、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在今年春天访问了中国内地、香港和台北之后,发表谈话时所预言的那样:“可以不过分地说,中国正在接手西方古典音乐的未来。这是令人惊异的情景。”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