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贝多芬的交响曲体现了人类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他的诸多经典交响乐曲都是在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的,使我们不能不对这位 远离我们而去的音乐大师肃然起敬。

相关 About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乐圣 德国作曲家
卞祖善 Bian Zushan 指挥家

时间:2016-04-02 23:02 中国出版网 卞祖善

贝多芬不仅是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全人类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至今仍在影响整个人类的音乐文化生活,他的交响曲仍是全世界各交响乐团演奏最多的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的交响曲体现了人类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他的诸多经典交响乐曲都是在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的,使我们不能不对这位 远离我们而去的音乐大师肃然起敬。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这就是贝多芬对《命运交响曲》最好的注脚。 1831年,歌德听了他的《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 怎么样呢。”1841年,恩格斯听到了《命运交响曲》,给他的妹妹写信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卞祖善教授通过知识讲解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方式,从维也纳古典乐派、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贝多芬交响乐在中国、贝多芬交响乐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华章四方面展开阐述,为大家带来一场交响的盛宴和一段乐圣的传奇!

一、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于1750年,其三大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卞祖善教授分别对三大代表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简要介绍。

(一)海顿

海顿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享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他一生共谱写了107首交响曲,其中,有编号的交响曲共104首,早期创作的交响曲有3首。通过海顿的交响乐创作,交响乐队的乐队编制得到了完善,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二)莫扎特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有“神童”之称。他3岁时,听了音乐后就能在乐器上模仿刚刚听到的音调;4岁跟父亲正式学音乐;5岁发表了第一首作品;8岁在伦敦创作了他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64首交响曲,其中有编号的有50首。

莫扎特与海顿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莫扎特(1756~1791)生活的年代恰恰是海顿(1732~1809)生活年代的中间一部分,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最初莫扎特是向他的前辈海顿学习,等到莫扎特创作进入了高峰以后,反过来海顿要受莫扎特的影响。

(三)贝多芬

贝多芬和这两位前辈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呢?应该说,贝多芬是站在这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卞祖善教授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件事是贝多芬17岁那一年(1787年),他来到维也纳拜见大师莫扎特,想在莫扎特面前演奏一曲以求得指导。而莫扎特则要求贝多芬按他指定的主题即兴发挥。贝多芬自信地接受了这个挑战,根据莫扎特指定的主题,做了充分发挥,在钢琴上用了各种各样的变奏,使得节奏、合声和音乐的风格非常统一,很感人。莫扎特终于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请大家注意,这位年轻人必将震惊整个世界。”这对贝多芬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二件事是海顿在访问英国时,经过波恩,被贝多芬的才华所感动。海顿说贝多芬应该到维也纳去学习,并提出可以教贝多芬。在1792年,贝多芬就到了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但是,这个学习没有坚持太久,因为两个人的个性和对艺术的理念格格不入。

二、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一)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序号、调号、作品号及创作年代

卞祖善教授清晰简要地介绍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序号、调号、作品号及创作年代,可归纳为下表:

表1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序号、调号、作品号及创作年代

序号  调号  作品号  创作年代

  • 1号  C大调  21号  1800年
  • 2号  D大调  36号  1801—1802年
  • 3号  降E大调  55号  1803年
  • 4号  降D大调  60号  1806年
  • 5号  c小调  67号  1807—1808年
  • 6号  F大调  68号  1808年
  • 7号  A大调  92号  1811—1812年
  • 8号  F大调  93号  1812年
  • 9号  d小调  125号  1822—1824年

(二)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在讲坛现场,卞祖善教授与大家一起欣赏了九大交响曲的经典乐章,使听众们在跳跃的音符间深刻地感受到九大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1、第一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交响曲完成于1800年,应该算是大器晚成。即便如此,第一交响曲仍然只是海顿和莫扎特交响曲的一个杰出继承者。因为从这部作品里,我们还能够听到很多前辈的影响。但是,这部交响曲也有贝多芬自己的个性,更重要的是成为了贝多芬的一次重大改革。在贝多芬之前的所有交响曲,都是为王室、贵族创作演出的;而贝多芬则不同,他发表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就举办了大众音乐会,面向社会而非面向统治者。在十九世纪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改革,终于让交响乐走出宫廷,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可见,贝多芬第一交响曲首演就已经体现了这位作曲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而且我们可以领略到,贝多芬虽然到了而立之年,但他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朝气。比如第四乐章很幽默,一开始整个乐队演奏,好像在寻求一种灵感,终于找到了,兴高采烈地欢喜,非常朝气蓬勃。

2、第二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第二交响曲带给我们的是优美、典雅、明朗、温暖,是充满了诗意的乐章,但实际上是贝多芬最痛苦的时候创作的。在创作第二交响曲的同时,贝多芬在生活上已经非常困扰,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听觉越来越糟糕,心急如焚。所以他来到维也纳的一个郊区(海利根斯塔特),在那里进行治疗和疗养,迫切地希望能够恢复正常的听觉。但是治疗失败了,贝多芬很绝望,写了海利根斯塔特遗嘱,下决心要离开这个美好地世界。

但是,贝多芬有着坚毅的性格,他是不会屈服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贝多芬感觉自己来到人间,艺术使命还没有完成,所以他战胜了病魔,写出了这么光明的交响曲,表达了他内心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贝多芬自己是那么痛苦,但是他给我们的音乐是那么阳光、崇高,他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他的音乐给我们带来了力量。

3、第三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第二交响曲应该说还是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贝多芬自己的风格还没有形成,真正形成贝多芬自己的风格是第三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是一部宏大的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开始,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开始面向人类和人类的命运。

从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贝多芬写的音乐,他不是一个小我,通常在失去亲友以后,我们也会沉痛、悲哀。但是,贝多芬的音乐表达的悲痛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可以激起人类的悲痛,让你更加热爱未来,充满勇气和自信地去创造未来。所以即便是《葬礼进行曲》,它还是有力量、深沉、坚毅的音乐,而不是悲悲戚戚,对生活、对命运失去了勇气的音乐。

4、第四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第四交响曲于1806年完成,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有这样一段评价:这部作品就像站在两位北欧巨人(英雄与命运交响曲)中间的一位希腊姑娘。也就是在第三和第五交响曲之间,有一个抒情的第四交响曲,这个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为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很愉快,一个艺术家也有自己的爱情,这部交响曲恰恰就是这时期的一个产物,所以很轻松。特别是中间的第三乐章诙谐曲,感觉很幽默、欢喜雀跃、童心未泯。

5、第五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第五交响曲《命运》于1808年完成。美国交响乐团联盟有过一个统计,在美国每年平均大概举办1万多场交响乐会,贝多芬的交响曲演的最多,这其中又以第五交响曲最具有代表性。

通常交响曲采用奏鸣曲式,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呈示部,第二部分是展开部,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呈示部又包含两个重要的主题,称之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可简称为主题、副题,中间有一个连结,第二主题之后有一个小的结尾。意大利指挥家阿巴多认为: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必须按照作曲家的指示要反复奏一次,即把这部分奏两遍,因为这是整个奏鸣曲最重要的材料,奏两遍可以让听众加深印象和感受。

第五交响曲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呈示部,开门见山。第一主题表现了人类面对命运永不妥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精神,第二主题则是对未来光明的一种向往、憧憬,比较抒情。整个结构非常严谨,一环套一环,好像让我们听得透不过气。呈示部最后有两个小节是全休止的,所有的演奏者都不演奏,我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个小节休止是为了积聚力量,为了更有力量地爆发。所以这两个小节的休止是有生命的、有音乐的,融入到了整个音乐的律动之中。

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但是给我们的感受是艺术家在思考人类的命运。贝多芬第一次把大提琴解放出来演奏旋律(之前大提琴都是演奏低音)。其中,第二个主题带有行进的风格,在展望,所以在变奏的时候、当小号吹响的时候,让我们联想起法国大革命的群众歌曲。

第三乐章一开始有一些徘徊、犹豫,但最终坚定了意志、投身于斗争。第三乐章是向第四乐章的过渡,为进入第四乐章营造了一种冲破黎明前黑暗,迎向光明、迎接胜利的氛围。

第四乐章作为第五交响曲的重点,强调胜利、节日、群众性的欢腾,民间的舞蹈,贝多芬写得非常充分。它不是一种小我,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面向全人类的音乐,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狂喜,是光明的结局。

6、第六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是个巨人,但他也是一个抒情诗人。在他之前的音乐家没有歌颂、描绘过大自然的交响乐,贝多芬则写了《田园》交响乐,以景抒情、情多于景。第一乐章是初到乡间时的愉快心情,第二乐章是溪边景色,第三乐章是乡村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是暴风雨,第五乐章是雨过天晴后牧人的感恩。甚至在第二乐章里面除写了潺潺流水、鸟语花香,在尾声的时候还专门写了夜莺、鹌鹑、杜鹃三种鸟鸣。这些鸟鸣融合在律动里,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在艺术家心中的回响,非常动人。

7、第七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A大调第七交响曲,1812年创作完成。这部交响曲明亮欢快、生龙活虎、充满了生命力,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

8、第八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第八交响曲很有意思,罗曼罗兰称之为“幽默交响曲”。这部交响曲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调,风格清丽、自然、快乐。在篇幅上,该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9、第九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在第八交响曲完成之后,贝多芬好像要积蓄他的力量,要对自己的交响乐创作进行一次总结,因此间隔了10年,到1822年才开始写他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号。

(三)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两条路线及其影响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表现为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无标题的,如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交响曲都是没有标题的;第二条路线是有标题的,如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这两条路线影响了后人交响乐创作,为后人的交响乐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三、贝多芬交响曲在中国

(一)萧友梅与贝多芬交响乐

萧友梅(1884-1940)是中国现代音乐的伟大先驱。1916年,他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了一首《哀悼引》,以纪念蔡锷、黄兴的去世,倡议在德华人为两位先烈举行哀思。他特别说明,《哀悼引》具体参照了《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萧友梅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到北京大学成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从1923年到1924年,他先后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交响曲。可以说,萧友梅是在中国普及推广贝多芬交响乐的 “第一人”。

(二)中国指挥家朱崇志、黄贻钧、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与贝多芬交响乐

朱崇志(1911-2004)在1946年率领中华交响乐团到昆明去慰问盟军,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第六交响曲,还录制了唱片。后来这个唱片被美国人送给了宋美龄,是很有历史价值的。

黄贻钧(1915-1995)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团长、首席指挥,他在中国也是不遗余力地推广贝多芬交响乐。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听了黄先生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终身难忘、刻骨铭心。可以说,我个人步入的交响乐王国跟黄先生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有直接关系。

李德伦(1917-2001)在推广贝多芬交响乐方面影响最大,给我们树立了榜样。1977年3月26日,为纪念贝多芬逝世150周年,李德伦大师再一次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志着文革之后贝多芬交响乐在中国复兴的开端。

韩中杰先生是我国的前辈,生于1920年。去年我们为他庆祝了90华诞,有10名指挥跟他轮流指挥,我很庆幸,我是其中之一。他在1978年4 月23日,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法国广播电台通过卫星向欧洲进行了直播,指挥大师安德烈·普列听了之后说这个乐队是一流的,指挥对古典音乐非常熟悉、了解,韩中杰先生主要演奏的曲目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严良堃先生生于1923年,他在国庆10周年的时候,隆重地指挥中央乐团演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可见,这些音乐家在中国普及推广贝多芬交响乐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系列音乐会回顾

1984年,由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陈燮阳在北京举办了贝多芬全部交响乐系列音乐会。1987年,纪念贝多芬逝世160周年,李德伦、韩中杰、郑小英、袁方和我本人,又再一次举办了贝多芬的系列交响音乐会。我觉得在我们同代的指挥家里面,最突出的就是我的师弟陈燮阳。1988年,他个人指挥了全部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并且录制了唱片。十年之后,他再次举办了贝多芬系列交响音乐会,同时又出了现场版的CD,所以我对我的师弟陈燮阳也很敬佩。

此外,还有一些年轻的指挥家在这方面都很活跃。比如邵恩、李心草、姜金一这些年轻的指挥家,他们主要的艺术理想就是要在音乐会舞台上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李心草是一位奇才,他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用德文唱的,我们通常唱的是中文的译文,因为他要尊重原作。

四、贝多芬交响乐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华章

贝多芬交响曲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华章,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他的第九交响曲。大同的思想是贝多芬在艺术上最高的追求,也是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在艺术、人文关怀和精神上达到的极致。所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音乐史上古典交响乐的一个顶峰。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是以大众音乐会的名义发表的,所以在贝多芬的心目当中有大众,而到了第九交响曲的时候,他这个大众已经是全人类了,他关怀是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所以第四乐章他调动了合唱,并且有四位领唱(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第九交响曲就成为一个全世界各个国家用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和理想的一种最好方式,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的意义。

摘编于中国出版网《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二十九讲》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