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音乐之于巴伦博伊姆,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职业,它养育了他,对他就像生命之水。

相关 About

巴伦博伊姆 Daniel Barenboim 阿根廷-以色列的钢琴家、指挥家

2010-09-08 11:04 联合早报 胡文雁

音乐之于巴伦博伊姆,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职业,它养育了他,对他就像生命之水。

     精通七国语言,既有灿烂的钢琴演奏生涯,又有辉煌的指挥事业,乐坛上,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的才华和睿智往往让人只有望其项背的份。他的传奇性与争议色彩一样浓烈,其自传 “A Life in Music”译成中文《生活在音乐中》出版,对爱乐者来说,是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的精神食粮。

     本书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是新近到北京买回来的阅读体验,写法上少了传统意义上的“自传”色彩,也没有私隐的爆料,而是通过作者的生活片段对音乐进行连串省思,以及对音乐和生命之关系的探讨。

     巴伦博伊姆是一个身份很复杂的人。他在阿根廷出身,以色列成长,随身携带阿根廷和以色利护照,十多岁以来,因为演出的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和美国度过,但他始终以以色列人自居,向来亦被视为是以色列的重要资产。

     在音乐上,巴伦博伊姆也极不寻常。他有完美的记忆力,精湛的技巧,迷人的台风,最重要的是,他充满思想的力量。这种特征,在“一般”音乐家身上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这本自传体著作里,巴伦博伊姆的这股力量显而易见,他把自己整个地生活在音乐中的那种特殊感受诉诸于文字,以流畅的文笔发表了许多关于音乐的真知灼见,文字里透漏的知性与感性,对阅读的人来说,都是一次精华的荟萃,回报丰厚。

     毫无疑问,巴伦博伊姆是20世纪一位伟大指挥,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期间,他一直带领乐团成为名副其实的执牛耳者;柏林国家歌剧院在他麾下,地位也稳如泰山,如日中天,但在我心目中,巴伦博伊姆始终是位钢琴家,他弹琴的双手比起他指挥的双手,要更有魔力。

     他的演奏有一种雍容大度的高贵气质,情感浓烈,但总保持一点超脱的距离,细腻处,又有一股呼之欲出的生命力在蠢蠢欲动。

     兼具理性与感性似乎是巴伦博伊姆的特质,他坚信,音符有了思想才是音乐,深思熟虑与激情投入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同等重要,因此他下手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细节,看似轻描淡写,但其实都是经过对作品的全盘理解。  

     书中除了有许多精辟的音乐观点,巴伦博伊姆与多位音乐大师的交往逸事,也令人神往。阿劳(Claudio Arrau)、巴比罗利(Sir John Barbirolli)、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切利比达凯(Sergui Celibidache)、克伦佩尔(Otto Klemperer)、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巴伦博伊姆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些大师都对他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巴伦博伊姆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人自然是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两人1966年在傅聪家里邂逅,几乎是一见钟情,几个月后就决定结婚。书中关于杜普蕾的回忆不到两页,但足以满足人们对这对金童玉女的好奇。其中一段话,巴伦博伊姆说得极为动人:“在我一生遇见的大音乐家之中,从来没有碰见一位像杰奎琳那样能将音乐表达得如此自然洒脱的音乐家。大多数的音乐家使你感到他们是恰好会演奏的凡人,杰奎琳则是天生的音乐家,恰好也是凡人。”

     巴伦博伊姆自己也是天生的音乐家,在阅读的字里行间,这点非常清晰。音乐之于巴伦博伊姆,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职业,它养育了他,对他就像生命之水。他说:“没有比音乐更好的途径去逃避生命,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途径去理解生命。”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