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多媒体只有加入音乐会,作为音乐作品的一个声部,才能变成名副其实的多媒体音乐会。

相关 About

田艺苗 Tian Yimiao 青年学者,专栏作家
肖邦 Fryderyk Chopin 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

2011-02-14 09:26 文汇报 田艺苗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手稿

肖邦速写

田艺苗

    圣 诞节晚上去听音乐会。喜气洋洋地冲进音乐厅,里面人头攒动,座位已经淹没在一片围巾大衣中。圣诞大餐是宋思衡的“浓情圣诞夜”——“肖邦·爱”多媒体浪漫 钢琴音乐剧。圣诞音乐会往往类似于节日晚会,音乐家和他的朋友们,所有人娱乐所有人。宋思衡弹肖邦,他的朋友、导演刘芳祺导了一出肖邦与乔治·桑的短剧, 在舞台上搭高一米的台上演出,舞台上还悬挂着一只大屏幕播放图像视频。

    在谈论宋思衡的肖邦音乐会之前,想先说说他。宋思 衡平日爱说爱笑,爱管杂事,喜欢在博客上胡乱放炮,给大家一个草莽钢琴家的印象。小宋热情单纯,开心了大唱大跳,压力大时就到处找朋友喝酒发泄,活得抑扬顿挫,动静很大,极富感染力。如今真性情的音乐家已十分罕见,只是我们总是为他担心,这样忙忙碌碌地操办多媒体音乐会,在繁荣假象中容易忘记音乐,忘记了自己。除了多媒体之外,人们还能够记住一个叫宋思衡的钢琴家吗?

    宋思衡那天弹的肖邦让朋友们刮目相看。在场的乐评人普遍 认为,他的表现超过了前两天来巡演的2010肖邦奖得主,俄罗斯女杰Yulianna Avdeeva。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他能够安静下来,进入旋律的 核心。当晚的演奏,小宋始终气息平顺,音色朦胧如月光,对肖邦的解读已从弹奏升华至浪漫永存的层面。虽然像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这样的长作品,结构有些 松散。但像前奏曲Op.28系列就表现得很有腔调,没有多余的装饰。夜曲也很不错,音响稳静,转折淡定。小宋后来无不得瑟地说,傅大爷(傅聪)曾经指导过 我的耶!看图识乐,为一颗传世珍珠镶一圈俗气的假金枝玉叶,这是我们的不自信。
    
    台上的视频图像 还是分散了一部分注意力,让人难以集中精神听琴。视频精美得犹如一帧帧欧洲明信片:挂满雨滴的长窗,风吹过法国南部的树林,落日的长影子扫过巴洛克式建 筑,映在蓝天上的乐谱……这样自作主张的欧洲观光式解读肖邦非常荒唐。而舞台剧中演的肖邦爱情故事,台词从叶芝念到流行歌曲,把整场音乐会活活演成青春偶 像剧。在这部七拼八凑的肖邦解读中,多媒体视频充当了道具和场景过渡,为一颗传世珍珠镶一圈俗气的假金枝玉叶,这是我们的不自信。
    
    宋思衡从《交响情人梦》多媒体音乐会成功之后,继续推出了这部《肖邦·爱》多媒体钢琴音乐剧。他满怀理想地说:“过去的三十年我是在钢琴造诣中奋进,而接下来的日子,我要为我的多媒体钢琴表演生涯花费更多的精力。这将成为我一生的事业,就像一部真正的戏剧。”
    
    多 媒体音乐会,这种听起来高科技现代化的音乐会产品,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被冠名各种音乐会。看似高端新鲜,到了现场大家觉得也就这么回事,看过演唱会的谁没见 过这样大屏幕跟放的。音乐会中播放的大屏幕,首先是为了放大细节,解决远距离的视觉障碍。多媒体音乐会借用了演唱会经验,像萨顶顶的2010“传奇女伶” 广州多媒体音乐会基本上和普通演唱会没什么两样,运用大屏幕播放MTV和歌手的演唱会近影。其余的多媒体音乐会首先也是为了照顾远距离观看。
    
    传 统的西方音乐会一直避免视觉干扰,乐器的色彩一般采用黑色或自然色系,乐手穿黑衣演奏,尽量排除视觉因素。可是多媒体音乐会的大屏幕影像,除了直播演出细 节,还有很多暗示音乐内容的图像,就像在这个肖邦剧中,出现流动的欧洲风景,模拟音乐的动态效果。视觉比听觉更容易刺激大脑神经,视频不可避免分散了听觉 的注意力。看图识乐,不仅有误导,也将流动的音乐定型并具体化,破坏了音乐的想象力。
    
    对于一部分的当代艺术来说,场景、道具已经参与了艺术作品,它们塑造空间甚至夺取空间,构成内容与张力。
    
    多媒体只有加入音乐会,作为音乐作品的一个声部,才能变成名副其实的多媒体音乐会。
    
    但 是有一些音乐会却需要以多媒体影像形式表达,比如电影音乐的现场演奏。我们看到的一些视频与图像结合的音乐会,与其说是音乐会的新模式,不如看作电影的衍 生物。电影的附属产品原声之后出现了约翰·威廉姆斯或久石让等电影配乐家的音乐会。这些音乐曾经在具体的场景中将电影故事掀至高潮,但离开电影之后其音乐 的品质与内涵并不够完整。2009年的《星球大战》系列音乐会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多媒体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在管弦乐队后面悬挂银幕,将舞台做成外星模型的摄 影棚。让星球大战进行曲在绝地武士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冲向太阳。
    
    去年来自美国的“大地竖琴”多媒体音乐会,可以说是多媒体 音乐会的创意之作。所谓“大地竖琴”,是在剧院中架起长达20—40米的琴弦,贯穿舞台到二楼观众席,演奏者戴上特制的手套,以摩擦琴弦发声。这种乐器被 编配进流行乐、摇滚乐中。除了特制乐器,“大地竖琴”还有现场播放音响频率与色彩光影效果的视频。这样的演出在美国曾被搬到野外,在两座山之间拉起琴弦, 在清风流水间演奏,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了。
    
    对于一部分的当代艺术来说,场景、道具已经参与了艺术作品,它们塑造空间甚至夺取空间,构成内容与张力。多媒体形式也一样,只有加入音乐会,作为音乐作品的一个声部,才能变成名副其实的多媒体音乐会。
    
    2003 年谭盾的“地图——听音寻路”交响音乐会就是国内多媒体音乐会的代表作之一。这场音乐会在湘西凤凰举行,乐队在室外演奏,旁边是夜色中的河水。音乐会的大 屏幕播放谭盾的湘西采风录音录像,有傩戏、吹木叶、苗唢呐、湘女的舌歌,旋转的芦笙演奏,这些原生态的民间演出作为一个声部,直接拼贴入作品,与乐队构成 跨时空对话、合奏。
    
    这种方式不新鲜,但对于当代音乐来说却寓意深刻。在此之前,无论是斯特拉文斯基还是巴托克,都是以传 统乐队模仿民间演奏,现在看来,这种刻意模仿似乎并不明智——直接采用乡间原生态演出岂不既原汁原味又解放管弦乐队。乡土民风不再是当代音乐的装饰音,交 响乐队也无需要再屈尊模拟民间的拙劣演奏,在此两者带来意味深长的对话与思考。相比之前的磁带、录音带拼贴,录像视频的拼贴更有现场感。此外,拼贴这种典 型的后现代音乐,以多媒体来设计尤其方便。
    
    类似的多媒体音乐会在国外的现当代音乐中运用得非常多。值得一提的有作曲家乔 治·阿佩基斯的一场多媒体音乐会,他将6、7个白色屏幕以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分散悬置在舞台上,直播台上发生的尖叫、旋转与混乱。注满舞台的红光、凌乱的 视频与演员的迷狂状态,塑造了一个极度压抑的场景。阿佩基斯的音乐,以繁复的节奏组合与力度的变化著称,仿佛从每个演奏者身上掏出狂野的原始激情。在这 里,多媒体、演奏者、演唱者与乐器,共同演绎了一场陌生而熟悉的狂野爆发,暗示着人类的野性召唤与生存困境。这样的多媒体艺术值得借鉴。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