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钢琴独奏会最初起源于贵族客厅。那时的演奏,常常只是人们闲谈的背景。钢琴家哈雷有一次受到赞扬,因为他弹得很轻而没有妨碍女士们的交谈

2010-02-28 15:14 新民晚报 朱贤杰

   在写了《乐章之间能否鼓掌》后,我想再探讨一下早期钢琴独奏会的形式。人们现在如此热衷于回归所谓的忠于历史性的“本真乐器”(original instruments)与“本真演奏风格”,那么其实也不妨了解一下“本真的听众”与“本真的音乐会形式”。

   钢琴独奏会最初起源于贵族客厅。那时的演奏,常常只是人们闲谈的背景。钢琴家哈雷有一次受到赞扬,因为他弹得很轻而没有妨碍女士们的交谈;与贵族客厅不 同的是在音乐鉴赏者家里举行音乐会,那里会有比较内行的听众;在歌剧演出时,钢琴家甚至经常在幕间演奏,这样可以保证听众不致趁休息时退场。从柏辽兹与克 拉拉的父亲维克的回忆录中可以窥见,当时组织一场钢琴独奏会是极为耗费时间精力的。只有顶级的音乐家如李斯特与帕格尼尼,才有自己的经纪人。

   现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纯粹的钢琴独奏会的节目单,其实是经过漫长年代才逐渐形成的。李斯特时代的独奏会节目单的长度远短于现在。那时听众还可以“点 菜”。有一次李斯特与一位小提琴家上台准备演奏贝多芬的《克罗采奏鸣曲》,而听众却一再要求他独奏根据梅耶贝尔的歌剧改编的《罗伯特幻想曲》。李斯特只得 从命,并请小提琴家回后台。

而像现在常有的成套演奏的做法,比如肖邦的全部24首《前 奏曲》,或李斯特全套《练习曲》,在当时也是不可想象的。在李斯特的晚年,当他得知钢琴家弗里德海姆要在一场音乐会中演奏他的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后, 大为吃惊。因为甚至他自己也从未在一场音乐会中弹《帕格尼尼练习曲》超过2首。而肖邦曾在1841年4月6日的巴黎音乐会中演奏了他自己的4首前奏曲,再 也没有更多的了。

从音乐本身来说,“全套作品”并不具备有机的整体性。“全套作品”的 出现其实往往产生于唱片公司的目录,适合用来录制成盒的CD,而不是为音乐会现场的听众。前一阵加拿大钢琴家休伊特在上海弹全套巴赫《平均律》,对一些听 众的耐心来说,那是一次“残酷的考验”。即使像巴伦博伊姆那样的钢琴家,在纽约卡奈基音乐厅那样的场合演奏全套的巴赫《平均律》,下半场也几乎走了一半听 众。

今天如果有谁提到即兴演奏,人们就会联想到爵士乐、芭蕾或者钢琴酒吧。然而在19 世纪,这是钢琴家必备的技能。即兴演奏在十八九世纪的音乐会上占了重要部分。在李斯特的音乐会入口处,会有一个花瓶,让听众放他们想要他即兴演奏的乐曲的 纸条。浪漫主义时代钢琴家还常在正式音乐会之前,以一段即兴演奏作为“前奏”,以此引入正式的乐曲。这种能力被认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钢琴家的标志。在 音乐厅或者沙龙里,这种“前奏”具有提醒听众的作用。车尔尼认为这不仅能提醒听众作好准备,还能够测试一下台上钢琴的性能。帕德列夫斯基在《热情奏鸣曲》 的前面,会先弹一些和弦。而彪罗在1880年他那著名的“连续演奏”贝多芬最后5首奏鸣曲的音乐会时,以一系列的转调和弦来连接各奏鸣曲。笔者记得几年 前,时任朱里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的罗文萨教授,在上海的独奏会中演奏门德尔松的4首《无词歌》与舒伯特的4首《即兴曲》时,也以一连串简短的转调和弦来 连接各首乐曲。据说他在别处这样弹的时候,却受到指责。有人对他说:“那几个音符是谱上所没有的!” 

   现在在美国,音乐会听众不断老化,50岁以下的人们,既不愿意去音乐厅,也不愿意支持和赞助古典音乐机构,已成普遍现象。因此一些演奏家开始寻求改变, 将传统的音乐会形式转为比较随意与现代的方式。例如在舞台上向听众讲几句略作说明的话,并且演奏更加广泛与新鲜的多样化的曲目。一股琴坛上的改革之风已经 悄然吹起。只要钢琴独奏会这种形式不消亡,新的尝试就不会停止,而关于如何改变的各种争论也不会消停。至于如何改变,其成效如何,最终还是要由听众来检 验。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