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成熟时期的产物,当时他只有29岁。乐曲的初稿在1869年写出,经1870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后定稿。由于这部作品是在其密友民族乐派大师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下创作的,柴科夫斯基将它题献给巴拉基列夫。

相关 About

2008-07-07 23:54 新芭音乐网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成熟时期的产物,当时他只有29岁。乐曲的初稿在1869年写出,经1870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后定稿。由于这部作品是在其密友民族乐派大师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下创作的,柴科夫斯基将它题献给巴拉基列夫。《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本是意大利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记述了14世纪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小城维罗纳发生的一个悲剧: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真心相爱,爱情的力量使这对情人敢于置两家贵族的世仇于不顾,在神父劳伦斯的帮助下秘密成婚。而他们还是无辜地牺牲了性命,只是棺材中的他们终于消除了两大家族年代久远的血仇。关于这个传说,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这个题材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英国天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作中,才体现出真正的艺术价值。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它有力地揭示了中世纪社会的守旧,无情地揭露了封建世界对人的情感的残酷压制。
 
    柴科夫斯基的这首幻想序曲,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深刻赞颂了爱情的美,严肃地批判了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社会环境之无情。但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决不是要对莎士比亚的这部戏剧作出细致的音乐描绘,而是再现了莎士比亚不朽剧作中的形象,他选择了劳伦斯神父、两大家族间的世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三个适于进行音乐处理的突出形象加以描绘,通过不同性质的音乐主题的对置和冲突,来体现莎士比亚悲剧的中心思想。他在这首幻想序曲中所创造的许多表现手法,在其后来的戏剧性交响曲创作中都是十分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此首作品时,正是热血澎湃的青年。他28岁时曾迷恋一位貌美的法国歌剧女高音阿尔托,但不久便告失败,于是他将这段失恋经验中的狂热、渴望,以至于悲痛失意的感情,全部倾泄至这首序曲音乐中。
 
    这部杰作是建立在三个主题的发展上,来分别表现戏剧的内容:其中引子的主题代表神父,第一主题代表世仇,第二主题代表爱情。这三个主题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有多方面的变化,同时又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得以共同完成整个作品的总构思。
 
    乐曲从缓慢的引子开始。这是一支宽广的旋律,先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色调比较阴暗,四部和声的表达方式与平稳舒缓的进行,使其具有十分接近于古老的圣咏的特点,它轻而易举就把听者带到了中世纪。这个引子的主题代表着人道主义思想家劳伦斯神父,第一次陈述时显现出某种沉思的神情,严肃而冷漠。但当它转到木管乐器的高音区,由长笛和双簧管吹奏时,总的色彩要明朗柔和得多了,而且由于弦乐声部拨奏的陪衬,还隐含着骚动和不安。引子的结尾,主题动机在不同的声部上模仿叠现,速度也加快了,变成了不安的呼喊,充满紧张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原先那沉着安稳的情绪此时已无影无踪。在引子中还有另一个抒情主题与圣咏的旋律相对置,那是弦乐器演奏的悲戚音调,它传达出深切的哀痛。深藏着强忍住的眼泪,紧张地期待着什么……。可以看到,在引子的音乐中,已经暗示了这部序曲的基本情绪,在从引子进入奏鸣曲式的呈示部的过渡段落中,音响逐浙增强,可以预感到灾难即将降临。
 
    呈示部有两个形成对比的主题,分别象征着死与生、仇恨与爱情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第一主题在整个作品中最富于画面性,同时也具有最紧张的戏剧性,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黑暗、残酷的现实,想到维罗纳街头时常无缘无故就发生的械斗和厮杀,想到蒙太古同凯普莱特两家的重重血仇。这个主题有着极快的速度、痉挛般的切分节奏、超强的力度、不协和的和声、频繁变换的调性、阵发性短小动机的固执反复,以及大钹敲击在动机瞬间休止时的强行插入,所有这一切,都使这座中世纪小城那经常出现的刀光剑影的场面历历在目。不过没有多久,可怕的喊叫和厮杀声就过去了,小城恢复了它原有的平静。这时候,一个全新的主题由加弱音器的中提琴和英国管极富表情地奏出,这就是代表罗密欧与朱丽叶崇高爱情的主题,音乐所体现的是爱情的温柔和甜蜜,它以抒情感人的形象来揭示感情世界的深刻体验,由于这个主题出现时,换了关系较远、差别明显的降D大调,色彩已经是焕然一新。这支富有魅力的主题后来转到了高音区,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并逐渐发展,扩及更广的音域,在显得极为热情的同时,还夹杂着紧张、烦躁和不安,似乎在表现一对情侣叙述别离衷情时的难解难分。随后,当单簧管也加入这一主题的演奏行列时,情绪愈加活跃激昂,把音乐导向一次高潮。作曲家在广泛发展这个如歌的主题时,一方面深化其中蕴涵的情绪,尽可能地丰富心理内容,另一方面还为这一情感的表述安排了一个夜晚般美妙寂静的自然背景,但它并不只是一些散乱的声音,而是作为爱情主题补充的另一支旋律。这支旋律由带弱音器的小提琴轻声奏出,音型均匀摇摆,像摇篮曲一样温馨,酷似静夜里爱情的喁喁私语。在乐曲的呈示部快结束的地方,可以听到竖琴一连串均匀的和弦,安谧得几乎催人入眠,抒情主题的一些片段还在大管和英国管间对答,温柔而亲切,已经完全具有夜曲的性质了。
 
    接下来的发展部由乐曲的第一主题和引子的主题构成,精练简洁,通俗易懂,但仍然非常戏剧化。在这里,引子的主题已经不代表劳伦斯神父的形象了,它在圆号上一次次发出越来越凶险不祥的声音,不协和的和声,夹杂着弦乐声部狂暴的乐句,特别是代表世仇的主题带来的那些无法遏制的叫喊与搏斗,使原来圣咏般的主题完全变成一种凶残的恶势力的象征。在乐曲的这个部分,它好像无处不在。音乐的激越与紧张程度,随着它与世仇主题的对位交织而升级,而当它转由小号威严地奏出,和着定音鼓和大鼓的重击时,它的威力几乎已达到了极限,仿佛在宣告恐怖的胜利。
 
    再现部是整部作品的重中之重,决不是简单地重复前面的东西,而是将形象的发展提升到更高的阶段。在这里,爱情主题在静夜的背景下的几次呈现都比先前更宽广了,但是它总是被突然闯入的仇恨主题破坏。当爱与恨经历了数次交锋后,音响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奔放,终于,弦乐声部以全副力量将爱情主题热情澎湃地推向最高峰,成为一支明朗激昂的爱情颂歌。而这部杰作也正是在这肯定爱与美的高潮中,充分展现出作品最深刻的思想内涵。可是,仇恨再次闯入,同圣咏的主题继续发展,而爱情完全被抛弃在一旁,音乐进入尾声。定音鼓浑浊不清的捶击和低音提琴厚重的拨奏,给出了葬礼行列的步调。而在此背景之上,飘着由大管奏出的改变了形貌的爱情主题,这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命运的悲痛回忆。随后,木管声部又出现了圣咏歌调,它是引子主题的另一个变形,有竖琴柔和的琶音和弦相伴,像是对死去情侣的祝福和祈祷,也可以理解为劳伦斯神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死后的出场。接着,小提琴在竖琴的伴随下,在高音区庄严、明朗地再次奏响爱情主题,它完全驱走了悲伤的情绪,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尸体已经平息了两个家族的世仇,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已经和解了,爱情的力量被证明终究是不可战胜的。最后,序曲以乐队全奏的几声强有力的轰鸣作为结束,像是告诫人们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了。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