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1959年10月,作为湖北省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华彩大戏,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首度进京演出,一炮而红,其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经典歌曲。每逢演出,观众都会情不自禁跟着哼唱。 在大剧院演出当日,台上台下,千人合唱的场面再

相关 About

歌剧《洪湖赤卫队》 Red Guards on Honghu Lake

2009-05-22 11:56 人民网 周小苑

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剧照

  5月7日晚,作为2009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上演的首部中国原创歌剧,《洪湖赤卫队》续写着它的传奇。

  1959年10月,作为湖北省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华彩大戏,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首度进京演出,一炮而红,其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经典歌曲。每逢演出,观众都会情不自禁跟着哼唱。 在大剧院演出当日,台上台下,千人合唱的场面再次出现。

  50年了,“洪湖水”风采依旧否?

  “洪湖水”激荡国家大剧院

  波光荡漾的湖面,茂密的芦苇荡,舞台上赤卫队的驻地,荷花、荷叶、芦苇掩映……这是全剧第三场中的幕景,如梦如幻的鱼米风光,多媒体的大背景,美若仙境的洪湖让观众惊叹。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随着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每一次听到《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都让我觉得心潮澎湃。”已年近七旬的沈先生看完歌剧后十分激动,“这首曲子让我终生难忘。”

  “每次演出,都有很多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这次在国家大剧院千人大合唱的场景再次重现。”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钱均平强调,《洪湖赤卫队》之所以说它经典,就在于其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音乐上。

  1976年、1989年及1999年,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先后对《洪湖赤卫队》进行了三次复排,每次复排在音乐上都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尝试。1999年第三次复排,不但浓缩了剧情,精简了台词,音乐的成分及演唱段落被加大。原本含有浓郁湖北天沔口音的音乐,经过作曲家张敬安、欧阳谦叔的创作,将西方歌剧中表现手法上的戏剧性与音乐交响化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成为具有强烈民族个性、气势恢宏的歌剧交响音乐。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剧中三次出现,被发展成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钱均平介绍,《洪湖赤卫队》在国庆60周年再次晋京,在视觉冲击的营造上,颇下了一番工夫。全新设计制作的舞美背景和精致道具,将使舞台上的战斗场景更加波澜壮阔,在现代舞台技术及灯光的使用下,新版《洪湖赤卫队》不仅能让老一辈观众重感革命气息,同时也会让年轻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连续四场演出,被誉为“红色”经典的中国民族歌剧,经过近半个世纪仍然魅力不减,票房收入也一直飙升。作为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第一个登场的中国原创歌剧,为后面《江姐》、《党的女儿》、《原野》等民族原创歌剧开了个好头。

  中外著名歌剧“喜相逢”

  4月15日,随着新版意大利普契尼经典歌剧《托斯卡》成功世界首演,首届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正式拉开了帷幕。这届歌剧节一直会持续到7月初,10余个院团的2000余位艺术家,中外名篇同台竞技。

  细细琢磨节目单,不难发现,这些歌剧的题材虽不新,尤其是以《托斯卡》、《卡门》为代表的外国歌剧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但看似“过时”的故事题材却依然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国家大剧院观看,经久不衰。

  来自“歌剧之乡”意大利两大最具歌剧传统的知名剧院——威尼斯凤凰剧院和帕尔玛皇家歌剧院最为引人瞩目,他们分别带来各自的“镇团之宝”——《蝴蝶夫人》和《弄臣》,以最纯粹和正宗的演绎再现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辉煌;著名华裔指挥吕嘉、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张弦两位华语指挥界的“巨擘”将分别指挥两部大剧院版歌剧《艺术家生涯》与《图兰朵》。

  而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开场歌剧,演绎过100多年的《托斯卡》仍然给中国观众带了惊喜。此次上演的《托斯卡》是由国家大剧院与中国昆仑文化发展基金会合作的新版,被誉为“中国版”,在歌剧中加入了不少中国元素,让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在国家大剧院再次感受《为艺术,为爱情》和《星光灿烂》等优美的咏叹调。

  “音乐好听与否,直接决定了一部歌剧能否抓住观众。”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说,“无论是什么风格、题材的歌剧作品,于观众而言首先的诉求是好听、富于歌唱性。如果观众听不进去,即使他们的眼睛看着再好的唱词,也无法入心。”

  与国外的歌剧相比,中国原创歌剧,如《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等,更容易理解其意思,由于歌曲中富含中国的民族特色,也更为朗朗上口,易为传唱,成为民族歌剧的永恒之作。

  民族歌剧明天会怎样?

  截至目前,首届歌剧节已经过去了1/3的时间,从已经演出过的歌剧来看,国内外经典歌剧演出票房虽然不分高下,但是从观众观看的年龄比例来说,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看国外歌剧的人倾向于年轻化,而看民族原创歌剧的人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

  “这些年我国歌剧创作虽然风格、题材多样,但并未出现一部‘揭竿而起’的作品。”在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看来,“如今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能引起人们心理和情感共鸣的题材越来越少了。”

  据统计,我国现有原创歌剧100多部,数量可谓不少,不过真正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作品却是屈指可数。从时间上距离观众比较近的应该是总政歌剧团1991年创排的《党的女儿》,而其至今已过去18年了。在新创剧目匮乏的情况下,近年活跃在歌剧舞台上的中国歌剧,几乎都是复排旧剧。

  歌剧评论家邵奇青认为,如今中国原创歌剧创作有这么一个不好的倾向,不仅无调性、无旋律的西洋现代作曲法,取代了既优美动听又通俗易唱的“中国旋律”,西洋美声也大有取代以往被大众亲近的民族美声唱法之势,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歌剧离中国观众越来越远。

  在首届歌剧节开幕之际,“今夜无人入睡——歌剧艺术主题展”在国家大剧院水下廊道西展览厅也盛大开幕。在近1000平方米的西展厅内,主办方以歌剧的诞生、发展为主线,通过文字、图片、模型、服饰、文献、实物、艺术装置、海报、多媒体影像,为观众营造生动而深刻的歌剧艺术空间。此前,2008年11月,国家大剧院的“百场歌剧讲座”活动先期启动,这也是国家大剧院进行歌剧艺术普及与推广的预热工程。如今,“百场歌剧讲座”已进入中国银行、花旗银行、北京大学等众多名企、高校,还于4月份开始首次走出北京,到海南、上海、吉林、陕西等4省市举办7场,带领数万名观众从零开始赏析歌剧。这一系列讲座也将贯穿整个歌剧节期间。

  与此同时,由著名导演陈薪伊、作曲家郝维亚、指挥家吕嘉、乐评人陈立、男高音张建一等专家学者带来的歌剧艺术普及讲座将在国家大剧院内艺术资料中心、大排练厅呈现,广大公众将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进入歌剧世界,欣赏并享受其艺术之美。

  “歌剧不是象牙塔,不是高不可攀的”,钱均平认为,歌剧的魅力在于让更多的普通公众接近、了解进而享受歌剧艺术。

  “《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经典作品的铸就,与它们诞生的时代息息相关,这些经典曾感动过几代人,我们期待50年后,有更多的原创民族歌剧成为经典,感染一代又一代人。”一位观众对记者说。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